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林之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陸惠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東江特委領導下的重要組成部份。它地處海陸紫、潮普惠兩塊根據地的中樞。在反“圍剿”的斗爭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陸豐、惠來的反動統治,有效地牽制了敵方正規軍兩個團的兵力,支援了邊鄰根據地和中央蘇區,為黨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無產階級革命家古大存,在這塊根據地任過縣委書記。東江特委和軍委機關①,曾在反“圍剿”中,轉移到這塊根據地的湖、甲蘇區,殲敵一個連。因此,在革命根據地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根據地的形成
陸惠革命根據地位于陸(豐)、惠(來)、普(寧)、揭(陽)四縣的邊鄰,地域范圍包括陸豐縣的南塘、博美、金廂、碣石、甲子和惠來縣西北一個區,即現在的普寧市南洋山區。地形狹長,境內多山,主峰有南陽山區的峨眉嶂980米,陸豐的羅硁嶂970米,山嶂相聯,地勢崎嶇,層巒疊嶂,山高林密。陸豐的東南丘陵起伏。沿海有甲子、碣石、金廂,與香港隔海毗鄰。全境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六十八公里,人口十六多萬。
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在優勢敵人的進攻遭挫折后,紅軍主力轉移到惠來縣大南山。國民黨軍閥陳濟棠、張瑞貴等利用當地土豪劣紳組織民團,對年輕的蘇維埃進行了殘酷的“三光”政策。地方反動民團頭子楊作梅、羅一東、陳子和,盤據于陸豐的八萬、北湖一帶,與占據惠來梅林的偽區黨部委員吳建奄、統治大棚周圍的鐘曉東互相勾結,狼狽為奸,殘酷壓迫和剝削陸惠人民。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文獻《海陸豐農民的生活和斗爭》一文中寫道:“海陸豐東南方面,因無高山,敵人來搜時就為所欲為,他們對農民要殺就殺,要打就打,要監禁就監禁,農民一切均不得自由,生命毫無保障。而且經濟之剝削極為利害,地主債主要迫還舊債舊租,一切苛捐更多,聞所未聞:民團捐每人三毛、門牌捐每戶一毛(說是保護費)、田(么)捐每斗種三毛。這些捐款都是月捐計,每人每月約八毛。此外還有反動派通緝革命領袖的花紅,有些幾千元的,至少也有一百元。哪一個鄉村的革命領袖被敵人抓著了,他的花紅就要哪一個鄉村出錢。所以舊陸豐東南部的農民不死于敵人刀槍之下,也要死于敵人經濟剝削之中。農民一直是敢怒而不敢言,他們每一天都在盼望——恢復蘇維埃政權及農會。”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二日,陸豐地下縣委從西北區轉移到陸豐的東南山區(深坑、內洋一帶)②。縣委黃超如、陳允厘,縣蘇陳蔭南、魏炳遴,財政黃依濃,區委陳德明、魏瑞瑜,區蘇許國良、鄭開云、劉元、劉廷光、林紅如等活動于陸惠交界的山區,秘密組建了黨支部十三個,發展黨員一百一十多名。同年十一月十四日,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惠來縣委在麻竹埔鄉召開代表大會,選舉方光慶為縣蘇維埃主席。十二月間,惠來縣委移到陸豐所屬③。這時陸惠兩縣并肩戰斗更加密切了,為陸惠革命根據地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九三O年十月底,南方局李富春等到大南山,召開閩粵贛邊區第一次代表會議。會后,成立閩粵贛邊特委,東江分為西北西南分委,陸、惠、普隸屬西南分委領導。十二月,分委為加強潮普惠和海陸紫兩塊根據地的聯系,把陸豐的東南三個區和惠來的一個區,劃為陸惠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在反“圍剿”中逐步鞏固
陸惠革命根據地成立初期,陸豐縣委黃超如曾在此指導工作,后是陳醒光任縣委書記。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陳醒光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被開除黨籍④,古大存接任縣委書記。一九三二年八月古大存上調,任紅軍第一路總指揮,書記一職由特委黃超如兼任。后特委秘書盧世光兼任陸惠縣委書記。
縣委管轄四個區,四十七個鄉。即陸豐的金(廂)碣(石)區、湖(東)甲(子)區、南(塘)博(美)區、惠來的船埔區。全盛時劃為七個區,發展至五十二個鄉⑤。各級蘇維埃通過不斷的斗爭,特別是土地革命運動后,基層政權更加鞏固。
根據地的軍事力量發展壯大
陸惠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漸發展壯大。一九二八年夏,在強大敵人進攻下,僅一支二十多人的武裝,掩蔽在羅硁嶂山上。一九二九年軍閥混戰,敵顧不及邊遠山區,我軍四十九團在棉輋尖峰山雷公嶂,挖起前八一起義軍在此埋下的槍支,成立了第八連⑥(副連長曾海濱——碣石新布鄉人)。區、鄉蘇成立了赤衛隊、游擊隊。古大存任縣委書記后,擴建了紅軍一團一連、二團三連、軍校特務連。全盛期我軍總數約六百多人槍。
為提高紅軍的素質,東江特委軍委辦事處在陸惠縣委所在地鄰村的金竹陂,舉辦了少年軍事訓練班,經常調訓武裝骨干,輸送骨干到大南山軍校學習。后勤方面,各區、鄉蘇組織了響導、救護、運輸、通訊,建了小型軍械廠,制造土炸炮,建立了流動診所,組織婦女學習護理知識等等,為紅軍提供后勤保障。
根據地開展的土地革命
一九三一年春夏間,按照黨中央“六大”有關土地問題的政策規定和《東江土地法令》,進行土地革命運動。各區、鄉蘇成立了執委,貫徹“調整耕地、按人分配、多退少補”的原則,進仃土地分配。
各鄉蘇分配土地的數量有所不同,如靠山的內洋鄉,每人五升種,平洋(原)的三嶺每人一斗半。山林也分配給了農民。農民得到土地、山林,免交租、還債,從而提高了反“圍剿”斗爭的積極性。如船埔的大里湖村,全村十五戶,土地革命前,每年要付給地主溫啟欽租谷一百多擔,土地革命后,一粒谷也免交了,怎不叫農民高興呢?
但是在分配山林過程中,出現粗枝大葉的做法。如田仔、石盤坑等鄉,把山林估價后才分配,富農與貧農取得一樣價值,經過東江特委指出⑦,進行了補課,糾正偏差,從而團結了廣大貧雇農。
為保障土地革命運動的順利開展,紅軍組成精銳小分隊,不斷襲擊敵人據點,攻打沿海金廂的敵偽勢力,奔襲碣石玄武山的守敵等。使土地革命勝利完成。
反“AB”團的斗爭
一九三一年夏秋間,陸惠縣委按照中央政治局確定江西富田事件為“AB”團領導的反革命暴動性質,并認為已成為蘇區的普遍精神,開展了反“AB”團的斗爭。由于在肅反中犯了擴大化錯誤,錯殺、錯傷了一大批干部、群眾。據不完全統計“陸惠破獲反動組織不下百人”⑧。被錯殺的有縣委常委陳允厘、馬作仁,區蘇秘書魏云燦,主要干部陳漢英、陳開熏,文書科的陳繼明,區蘇許國良、陳德朋、黃乃新等。
由于執行了比李立三更左的王明路線,肅反中進行逼、供、訊,致使蘇區風聲鶴唳、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給革命造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幸得中央、省委及時發現、糾正,內亂局勢有所控制。特別是古大存擔任縣委書記后,經過糾偏,蘇區又出現了鞏固與發展的局面。
反“圍剿”的斗爭
一九三二年三月,國民黨陳濟棠轄下第三軍獨立二師師長張瑞貴以兩個團的兵力配合地方警衛隊,瘋狂進攻陸惠根據地。敵兵力分布于:金碣區大塘鄉兩個連,甲子鎮、碣石鎮各駐一個連,內洋鄉駐三個連,陂溝圩一個連,陸豐縣城一個營,船埔一個營。并有地方警衛隊,總計兵力三千多人槍。敵人采用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相結合的手段,妄圖消滅我蘇區。
陸惠縣委在東江特委領導下,發動根據地軍民,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張部分兵五路進攻我蘇區,我軍集中一、二團五百多人槍,常備赤衛隊一百五十多人槍,占據門前山制高點,古大存親自指揮,激戰一天,擊傷敵一連長,戰斗至黃昏敵自退去。七月十八日敵二千多人槍,進攻我樟樹仔大湖里村蘇區,我軍二團團長古宜權、政委盧篤茂率九連與赤衛隊,利用地形奮力激戰五小時,擊斃敵十多人,又一次挫敗了敵人的進攻。在強大敵人進攻的局勢下,我軍則采用避其鋒芒,從山區轉移到平洋,伺機擾敵,從而取得輝煌戰果。紅軍二團三連、一團一連突襲碣石城,擊斃敵十多人,繳槍十多支。九月十日,紅軍一個班、湖甲區蘇游擊隊十多人、軍校政治班十二人,在南塘洲仔村鰲江河邊伏擊葵潭來收月費的聯防隊,殲敵三十余名。敵人有的跳江淹死,敵隊長黃日、鄉長林醉陶當場斃命。敵人見屢攻不下,又采用“集中包剿、分區搜索”。我軍則采用分散游擊中集結兵力,殲其薄弱的一部,迫使敵首尾不顧。五個月時間內,我軍四次襲擊沿海的湖東鎮,迫使敵人包圍山區的兵力調回城鎮。十月五日的一次突襲湖東鎮戰斗中,全殲敵警衛隊十多人,活捉十一人,繳槍二十余支。特巡官陳深化裝逃竄,不幾日,逃至后林村,為我軍校短槍隊員當場擊斃。強大的敵人則集中優勢兵力進攻大南山東江特委駐地。特委為避其鋒芒,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晚,組織一團一連、二團三連、軍校,從大南山經葵潭溪南路抵達陸惠的湖甲蘇區,在區蘇所在地坑村居住,指揮了一場反圍剿的殲滅戰(后人稱:聞名陸豐東南區的十五鄉肉搏戰)。敵連長黃海一個連幾乎全部被殲滅,我軍大勝。東江特委在陸惠駐了十五天,完成了引敵深入的戰略轉移,又輾轉回到大南山。
根據地的挫折
陸惠根據地在強大敵人進攻中堅持斗爭。在極端困難的時刻,特委黃超如又回到陸惠扭轉局面,發展了一些新赤區⑩。但是,由于軍閥混戰已結束,敵人增調更多兵力到陸惠,實行軍事、政治、經濟三管齊下的“圍剿”計劃,瘋狂地摧殘我蘇區。敵人所到之處,推行“三光”政策,強令地主聯防隊、民團,懸花紅捕捉區蘇干部。被燒毀鄉村四十余村,被捕干部、群眾四百多人,其中慘遭殺害者一百多人,被搶劫的耕牛、農具、糧食、衣物等不計其數。僅南塘居住坑襯,被燒毀房屋九十六間、甘蔗七十多畝,干部謝慶、薛媽想被當場殺害,慘不忍睹。
敵人為斷絕紅軍的給養,對我蘇區實行嚴密封鎖。在路口要隘處設置關卡、派兵把守,規定上圩群眾每人只準買二斗米,違者當場槍斃。但是,群眾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到白區買米支援紅軍。田仔鄉老油坑村有一位群眾,到陂溝圩買米超過規定數量,被當場槍殺。以后群眾轉到河口圩或大坪圩或八萬圩,盡力買到糧食支援紅軍。
盡管敵人不斷的進攻,紅軍一團憑借險要地勢與敵周旋。一九三三年三月,突襲大坪圩,沒收了土豪一些布匹,之后,轉移到海陸紫⑾。
一九三三年底,敵人殘酷的“圍剿”,使許多黨政骨干、戰士犧牲了,鄉蘇暫時被瓦解了。特委黃超如經金廂去香港向省委匯報,去后不見任何消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六日,陸惠最后一批武裝骨干鄭來春等十一人,在碣石灣乘船往香港。
至此,陸惠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暫告結束。
編后語
陸惠革命根據地自始至終,在黨的領導下,蘇區軍民團結戰斗,在三年多的反“圍剿”斗爭中,牽制了敵人兩個團的正規軍,殲滅了敵人許多有生力量,狠狠地打擊了地方的敵偽勢力,有力地支援了毗鄰兄弟根據地和中央蘇區,立下很大的功績,積累汲取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如對“左”傾路線帶來危害的認識;對于內部肅反擴大化后果的認識;對如何運用游擊戰爭的認識等等。陸惠革命根據地雖然暫時失敗了,但是革命的火種沒有被撲滅,革命的人民并沒有被征服。各種形式的斗爭也未停止。抗日戰爭爆發后,原來在陸惠戰斗過的黨員和戰士們又從南洋、香港秘密回到陸豐,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曾在陸惠任區蘇的劉廷光、朱榮等同志,回到陸豐后,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名義,秘密尋找老同志,發展黨員,恢復黨的組織,成立了中共陸豐縣工委,重新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注釋:
①中共東江特委給廣委的報告(1932年11月3日)。
②中共海陸紫給省委報告(1929年5月12日)。
③中共海陸惠紫給省委報告(1929年12月6日)。
④中共東江特委關于醒光同志的錯誤決議(1931年11月21日)。
⑤中共海陸惠紫給省委報告(1929年12月6日)。
⑥中共東江特委給中央的報告(1933年1月17日)。
⑦中共東江特委給兩廣省委、中央的報告(1932年1月10日)。
⑧中共東江特委給省委、中央的報告(1932年3月10日)。
⑨中共東江特委給中央信(1932年10月8日)。
⑩中共東江特委給省委的報告(1932年11月3日)。
11中共東江特委給中央的報告(1933年l月17日)。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