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張子君
由著名書畫家賴少其先生題寫封面的《陸豐文史》,從一九八六年第一輯出版至今,已歷時十余春秋,出版八期,近百萬字。內容包羅萬象,有古跡歷史、名人軼事、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教育及鄉土習俗等等。十余年來,文史資料在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團結和聯絡“三胞”、啟智育人、資治通鑒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許多“三胞”還積極為本書纂稿,更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
“三胞”通過文史資料,加深了對祖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和了解,消除了過去同共產黨之間的隔閡和誤解,激發了他們愛國愛鄉和企盼祖國和平統一、早日實現“四化”的情感。文史資料—-一條無形的紐帶,以炎黃子孫之情,緊緊系著“三胞”赤子之心!
陸豐市和汕尾市歷屆政協委員中,有十多名是陸豐籍港澳同胞。政協每一次換屆或例會,或其他慶典座談活動,都把《陸豐文史》分送給他們,或通過他們帶回港澳,然后轉送其他“三胞”。同時,我們還委托汕尾市政協把《陸豐文史》分發給 ?在港澳的政協委員和“三胞”。“三胞”們看了文史資料,深有感觸地說:《陸豐文史》,國情、鄉情、“三胞”,是三位一體,血脈相連,不能分離。
一九四九年一月,陸西北聯防大隊長、河田聯防辦事處主任彭展南接受我黨我軍提出的和平解放河田意見。按協議,彭展南一家老小由我軍護送到汕頭港乘船去香港。過去,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彭展南投城起義的問題未能得到落實。因此,彭對我黨政一直持冷漠態度,不愿接觸。文史資料刊登了彭展南投城起義的事件后,他認為共產黨是實事求是的,很是感動,對我們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一九八七年,他主動邀請家鄉所在區黨委書記及鄉長等人前往香港座談。隨后,他的胞妹、孫女和美籍胞弟相繼回到故鄉,從而結束了“冷漠”時期。
10多位新老港澳政協委員,受到文史資料的影響最大,對祖國對家鄉的感情最深。他們身在港澳,心系祖國和家鄉,同時積極做好其他“三胞”回國回鄉投資興辦實業或捐資興辦福利公益事業的牽線搭橋工作,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為使《陸豐文史》順利出版和發行,陳文清、余來、林彬、陳順泉、林文堅、盧漢、吳建文、黃紹棠、蔡少波、陳景源、李練等先生,共捐十萬余元,獨資文史工作的開展。政協副主席陳文清先生還捐資數十萬元,在家鄉興建了一所三層樓房集教育和娛樂于一體的幼兒園——烏坎幼兒園;為陸豐市紅十字會基金會捐款30萬元;投巨資在深圳興辦制衣廠;與其他幾位港澳政協委員合資數千萬元承辦“陸豐大酒店”等。政協常委陳順泉先生,在《陸豐文史》中看到盧文儀先生賣身異國不忘祖國和家鄉的事跡介紹后,很受感動。因此,陳先生也常想為家鄉做點什么。當陳先生了解到家鄉南塘鎮缺少教學校舍時,即慷慨解囊,捐資1200多萬元,興建了一所以其父姓名命名的“陳佛庇紀念學校”。陳佛庇紀念學校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有36個教室及教學樓、教師宿舍樓、禮堂(兼體育室)、食堂、體育場等。定每一個年級招生四個班,從小學至初中畢業,完全符合九年制義務教育。一九九三年秋,該校招生入學。陳先生還捐資25萬元作為獎勵龍山中學優秀師生的獎學金。當陳順泉先生得知全國僅有的一個古老劇種市正字劇團和市皮影劇團存在經費困難時,又分別捐款20萬元和50萬元予以扶持。此外,陳先生還捐款8萬元和18萬元興建“華山公園”、“陸城人民公園”,捐贈30萬元給市紅十字基金會等。政協常委林彬和委員李練,他們也分別投資數百萬元和數千萬元,在家鄉興建“金豐手袋廠”和“錦泰紙品廠”等。
《陸豐文史》登載了華僑盧文儀先生于一八八四年19歲時賣身到印尼謀生的史料。文章介紹了盧文儀先生巨富后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三年間匯回巨款,在家鄉筑建河堤水閘,從泰國等地購回大批糧食賑濟災民,籌辦公益、慈善、福利和教育事業的事跡。后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其他歷史原因,與祖國和家鄉一度中斷了聯系。盧先生的后裔及親友們,通過文史資料這塊園地,了解到共產黨沒有忘記他們以及家鄉人民時刻惦記著他們時,大兒子的遺孀、次子盧佛養及親友盧佛遠、李錦棠、盧清添、盧春曉等,便回到家鄉。他們發揚先祖的慈善美德,捐資四十余萬元,在家鄉興建了一所占地四十畝,五幢二層樓房,其中包括教室24間,有辦公廳、宿舍、禮堂、食堂等一應俱全的——大塘華僑小學。
印尼華人林啟恩先生臨逝前,曾囑咐其子林道有今后應為祖國和家鄉做些有益的事情,尤其是育才事業。數十年后有了機遇,在《陸豐文史》情的牽動下,林道有先生捐資三仟柒佰多萬港元,創建了一所占地133畝,可容納36個班,有教學樓、實驗室、電腦室、圖書館、運動場、禮堂、宿舍樓、餐廳等配備極為完善的完全中學——林啟恩紀念中學。該中學于一九八七年秋招生入學,并成為陸豐重點中學之一。十余年來,該校已為國家培養出大中專生2526名,其中中專畢業生523名,大專畢業生1020名,本科畢業生983名,為國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陸豐文史》較為全面和翔實地登刊了我市落實宗教政策和開放宗教活動場所的情況,尤其是對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三胞”影響較大的碣石玄武山元山寺、河西紫竹觀、定光寺等等。
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大大地激發了“三胞”愛國愛鄉的感情,增強了國情鄉情親情的吸引力、凝聚力。“三胞”關注祖國和家鄉及回鄉尋宗問祖、旅游觀光的人越來越多。玄武山元山寺被確定佛教旅游點開放后,老政協委員吳冰、吳石春港胞,為修復元山寺古跡捐過巨款。開放后的其他幾處宗教活動場所,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三胞”前來旅游觀光,使之成為一方熱土。據統計,玄武山旅游點每年收入在二千萬元以上,就今年而論,l至8月份的收入已超過二千余萬元。定光寺和紫竹觀宗教旅游收入,同樣是非常可觀。
文史資料這塊園地,是“三胞”了解國情鄉情親情,交流友情的園地。他們或閱讀《陸豐文史》了解國情鄉情親情,了解歷史的變遷,或寫來文稿,或寫信或托人索要《陸豐文史》。港胞彭成清先生,當得知家鄉出版《陸豐文史》后,隨即托人索要。我們沒有辜負彭先生的期望,把資料寄去。彭先生對人說,他雖然沒有常回家鄉看看,但卻能在文史資料中看到家鄉的一切。日本朋友蒲豐彥先生,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來陸豐研究海陸豐農民運動情況,我們贈送了幾本《陸豐文史》給他,蒲豐彥先生如獲至寶。他說,他在日本儲書館收集到一些關于日本軍侵略中國時在陸豐的軍事行動和清朝時期陸豐知縣徐庚陛遺作選等資料。他回日本后,隨即把這些資料復印后寄給我們。《陸豐文史》刊登了其中部分內容,大家反映良好。今后,我們還將陸續登載,以滿足人們的要求。
臺灣同胞溫筆良先生,于一九九一年九月從臺灣轉來描寫旅日華僑張錦秀為尋找先祖數次回到大陸活動經過的文稿,介紹張錦秀小時候曾朦朧地聽人說過其祖先約二百多年前住在廣東沿海一帶。經多方聯系尋找,其祖先原來是在陸豐市東海鎮冷水塘村。張錦秀與宗親30多人回到故鄉,撫摸著先祖的墓碑,老淚縱橫,感慨萬千,數歷著六世祖張尚柏于二百三十多年前移居臺灣墾荒,后又返回冷水塘居住,其子協貴繼續留在臺灣創建家園及至自己十四代花甲之年寄居在異鄉的經過。為念故土,張錦秀先生把六世祖的墓碑帶回臺灣,修建了一座“協貴紀念館”。協貴紀念館在“三胞”中掀起一股尋祖效應,一時間,“三胞”尋宗問祖紛紛沓至。
臺胞姜竹,把自己寫的《中華始祖之考辨》轉給我們,豐富了《陸豐文史》園地,同時也使我們對中華民族始祖另有它說的認識。
是的,文史資料已起著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和團結、聯絡“三胞”以及為我市“兩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及其輻射功能,更是無法用文字或數字可以敘述的。但是我們堅信,悠悠文史故鄉情,一定能夠贏來“三胞”拳拳赤子心!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