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凌弘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秋高氣爽的時候,當人們走進浮洲大隊,站在水利堤壩的高處,環顧四周,那上千畝連成一片的甘蔗林,似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在輕風吹拂的時刻,此起彼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綠色的蔗痕,真使人心曠神怡。
甘蔗,千百年來是“春種冬收”的,這是農業傳統作業。但陸豐炎龍公社(現為河東鎮)浮洲大隊,卻創造了一個奇跡——提倡“秋植甘蔗”(即:當年秋天種、次年冬天收),而且產量比原春植甘蔗高出四至五倍。因此,得到中央國務院的重視。
1971年春,“甘蔗之鄉”的浮洲大隊黨支部書記林渡,出席全國棉油糖會議時,光榮地受到周總理接見。后來,國務院派華國鋒同志于1971年7月4日親臨浮洲視察。接著,國務院號召江南各省凡有種植甘蔗的農業隊,到浮洲參觀,推廣“秋植甘蔗”。
隨后,便有本縣本省和各省每年秋冬時節,組織農村干部,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前來陸豐浮洲大隊參觀取經,連續數年,一批又一批的參觀取經的人數達數萬之眾。同時,浮洲大隊還應邀派出一批又一批的“浮洲秋植甘蔗老農”,到雷州半島地區的海康、徐聞等縣的蔗區,指導種植“秋植甘蔗”的技術工作,幫助他們發展甘蔗生產。
在此期間,先先后后,有甘蔗科學家前來總結,有報紙、電臺的記者前來采訪,有電視臺攝影記者前來拍紀錄片,浮洲大隊成了報上有名、廣播有聲、銀幕有影的大隊。一時間,陸豐名聞中國,這是陸豐的一個輝煌耀眼的時期。
說到“秋植甘蔗”,這里有個傳奇的故事。
陸豐地處南方沿海,每年夏秋之間,常有臺風自然災害襲擊。那是1964年秋天,有一次臺風襲擊陸豐,狂風暴雨,風雨交加,農作物損害很多。尤其是甘蔗這種高稈作物,損失更嚴重,有的被臺風吹削去蔗葉,有的成片倒伏,有的連腰折斷。往年,農民對被臺風折斷的既不能吃、又不能用的甘蔗,便一丟了之,堆在田邊曬下當柴燒。
可是這年,浮洲大隊有個生產隊長柯永波,他在痛心之余,突發奇想,把臺風吹折斷的甘蔗,切成小段,埋種在地里。蒼天不負有心人,不久便發芽、生長,到了冬天,已長成一人高,令人欣喜,他就留著,并精心管理,等到了第二年冬天,這些甘蔗長得又高又粗,收成時,春種甘蔗一般畝產三、四千斤,而這些上年秋種的甘蔗,折算計實2分地面積,收成4610斤,畝產達23050斤,比春種甘蔗產量多好幾倍。這件事,雖是偶然,但是成功了,使柯永波笑在眉頭,喜在心。
第二年秋天,柯永波的生產隊,又把受風吹打折斷的甘蔗,而且把春種的一蝤長得不粗壯的甘蔗砍下作蔗種畝,于當年秋天,成片地試驗種植,并加強了田間管理,由于生長期比春種甘蔗多了四、五個月,到第二年冬收成時,產量比春種的高四、五倍。實踐證明:甘蔗足可以“上年秋種,次年冬收”的,而且也可以奪取高產的。
柯永波生產隊的“上年秋種,次年冬收”的種甘蔗經驗,很快就在浮洲大隊這個甘蔗之鄉,推廣開來。1967年,全大隊22個生產隊,每隊都有試種,全大隊共種84畝,平均畝產達18600斤。這一事實,鼓舞了浮洲農民創甘蔗高產的信心。
要發展秋植甘蔗,關鍵是種苗問題。于是,他們作好規劃,每年把春種甘蔗一部分作秋植甘蔗的種苗,使秋植甘蔗一年一年連續發展。至1970年,全大隊秋植甘蔗421畝,平均畝產16500斤,其中2畝高產試驗蔗,畝產高達37825斤,并將秋植甘蔗的情況和經驗,一級一級報中央,得到上級領導的重視。
當地農民,吃到甜頭,自己有了經驗,又有上級支持,這樣,一年又一年,浮洲大隊上千畝甘蔗,都采用“上年秋種,次年冬收”的作法,成為甘蔗高產的甘蔗之鄉。1974年,全大隊種秋植甘蔗1030畝,平均畝產達l7500斤,其中5.8畝高產試驗蔗,畝產高達44458斤,甚為振奮人心。
廣東省甘蔗研究所,曾先后派專家前來浮洲大隊,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科學總結,確定浮洲大隊秋種甘蔗的方法是科學的、產量是高產的,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而且是可以推廣的。并起名叫“秋植甘蔗”,這就是“秋植甘蔗”名稱的由來。
提起“秋植甘蔗”,不得不說一說“秋植甘蔗”的“發明人”柯永波,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實農民,又是個優秀共產黨員,出身貧苦,從年青時就擔任生產組長、生產隊長。他思想純正,作風樸素,清正廉明,埋頭苦干,公私分明,不貪不占,在生產隊里,樣樣起模范帶頭作用,一心一意為生產隊操勞,全心全意為社員服務。他的生產隊,年年都被評為先進生產隊,他本人也年年被評為優秀生產隊長。
尤其他聰明多思,肯動腦筋,就拿“秋植甘蔗”來說,他的這一發明,就足以見得他是個“土農民科學家”??上В瑳]有人給他辦“專利權”,也沒有人給他頒發過獎金。而他一直“官”至30戶的生產隊長,直到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當了個縣政協委員。我想,我們黨和國家,多一些像柯永波這樣肯動腦筋、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人,該是多么好啊!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