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蔡贊生
尚未進入學堂時,我常常拉著爺爺的衣角,跟他到村邊的榕樹下納涼。
那里總會聚滿一群人,大數在弄著煙卷,悠閑地吞云吐霧。偶爾有一兩老人,手捧一本線裝歌冊,用簡單呆板的同一曲調,哼哼唧唧,激情之處,夾以擊節,用潮汕方言哼唱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不稼不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時總能讓吵雜的人群安靜下來,個個拉長了脖子,豎起耳朵,屏住呼吸。歌冊唱到動情處,老人擱眼汪汪大團圓了,大伙聽得出神,贊賞不已。我那時除了愛聽“學古”(講故事)之外,就愛陪著爺爺聽“唱詩”。
潮汕方言“唱詩”,是民間用方言記誦詩歌的一種方式,內容多為古詩,夾雜著一些劇目的名段,抄寫在厚厚的粗紙上,用線裝成一本。過去我們這些落后地區的農民,真正上過學堂的不多,許多的詩文以及做人的道理、品質刪聽別人“唱詩”中學來的。
方言“唱詩”,旋律古樸、單調、韻尾相押,近似古文中的誦讀。它沒有其他伴唱、伴奏,連一鼓一板都不用,干唱到底,音調高低由主唱人白定,變化自由原始古樸,易學易唱。一些漂洋過海謀生的人,行囊中也常帶上幾本“歌冊”,以傳鄉音。
數年前,在大學里曾聽過—個先秦文學專題講座,主講的老師是潮汕人,意氣風發時,他即席以方言唱出了《伐檀》、《碩鼠》兩首詩歌,歌聲高亢雄渾,繞梁不絕,引起我無限戀念兒時,思鄉情結……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