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黃漢文
“豐湖觀”(當地群眾習稱“四桂湖庵”),位于南塘鎮綿延清秀五峰山旁,烏坎港圭上游四桂湖邊的丘陵坡地。(今沿內、南、碣公路西北傾8福德路前進二公里處,距南塘鎮所在地約三公里),始建于明朝天啟丙寅年(公元一六二四年,距今三百七十九年。)
一九九八年四月,經陸豐市人民政府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恢復宗教活動,并改稱“豐湖觀”,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因該觀與廣東羅浮山沖靈古觀、陸豐紫竹觀同一派系,所以陸豐市道教協會委派副秘書長溫崇忠兼任都管,長住該觀,同時與兄弟寺、觀的道士、道姑常有往來,經常互相交流愛國、愛教、愛觀之經驗。
“豐湖觀”四周有一片蔥郁的草地,樹林成蔭,觀前廣場兩邊五棵古榕樹,像大雨傘一樣,覆蓋著約一千多平方米的廣場,游客一踏入境內,一陣清風迎來,涼氣襲人,令人頓覺空氣清新,心曠神怡。豐湖觀的環境優美,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人們旅游觀光和信徒朝拜的勝地。
“豐湖觀”的由來,被歷代群眾蒙上許多神秘的色彩,根據傳說:大約在三百八十多年前:南塘鎮大埔村有一位姓邱的懂天文,識天書,會求雨的朝庭命官,回鄉探親,路經此地停轎歇息,突然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頃刻間滂沱大雨,可他停轎休息之地,卻風平浪靜,陽光清照,好似一片晴天且安然無雨,由此他認為此位置是圣地。數天后,他在原停轎的方位,用四支石柱撐起成一小廟宇,供奉紫微大帝香爐,一年后他又騎馬回鄉,恰巧路過此地摔傷身亡,后來每逢大旱之年,當地四鄰村民到此設神壇奉祀求雨,可則求之必應,具后來又為人消災降福,使百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眾安康,因而香火甚盛,人們十分崇拜之。
明朝天啟丙寅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附近村民黃勤業主持募資伊始建庵,當時恰接近此地不遠有一湖池,故將此處以撐起的四柱取名為“四柱湖”,而該廟當地四鄰村民稱“四柱湖庵”,一直延稱至今。
清道光壬寅年(公元一八四四年),廈寨村明經進士儒學導黃仕釗主持募資重修及擴建后,改稱“豐湖寺”。常住道士、道姑二十余人,每年農歷九月十九日都要舉行慶典活動,數十里內外群眾前來觀光,往來不絕,熱鬧非常。可惜“文革”時期被毀,道士、道姑早也被遺散。
改革開放后,為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九八六年陸豐縣開展文物普查,發現觀內保存明代石雕刻蘭花盆及石香爐各二個,還有道士、道姑墳墓等大批文物,因此引起上級領導及當地干部群眾的重視,并進一步進行研究、探討和確認。
“豐湖觀”由于多年經風雨摧殘,面貌全非。為落實黨的宗教信仰政策,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活動,一九九二年秋,經當地政府批準,周圍十三鄉(即十三自然村)推舉黃月嬌等十六位村民、賢人、志士組成理事會,主持組織及發動捐資,進行重建,很多華僑、港澳同胞及當地熱心人士認為“豐湖觀”歷史悠久,況且保存著價值寶貴的歷史文物,因此對重建工程都很熱心,紛紛解囊支持,在很短時間內捐資獻物計人民幣一百多萬元,理事會按照明代古庵遺址和建筑結構進行設計重建。
現在重建后的“豐湖觀”,是一座三進殿落,四合院體對稱的道院,占地六百三十多平方米,正殿是三清寶殿奉祀紫微大帝,內殿供奉斗母娘姆,左右走廊是四大元帥等神像。連接觀的兩側各建一廳七房,右側為理事會辦公室,財會室,接待室及來賓住房,左側作為道士、道姑住處及客廳,食堂等。同時觀的左邊又另建一幢約三百多平方米的膳廳,可供一百多游客和信眾用餐,堪稱規模宏偉壯觀。現在常住道士、道姑五人,并有良田耕地十多畝,兼耕兼種,以農養觀,走禪農結合之道。
隨著歲月推移,歷史變革,“豐湖觀”也創造一段輝煌的歷史奇跡。
根據群眾傳說:六七十年前,周圍村落分散,人煙稀少,土地荒蕪,雜草叢生,交通不便,所以當時的“豐湖觀”顯得較為偏僻荒涼,因而大革命時期,鄰村參加大革命的紅軍戰士、赤衛隊員遭受國民黨追捕時,曾躲藏廟內,在道士、道姑的掩護下而避過劫難。
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年間,我黨游擊隊員民運隊員曾利用這里演戲時,用戲臺作講臺,向群眾宣傳黨的解放政策。
公社化時期,“豐湖祝”成為南塘公社烏石大隊的林、牧場,是該大隊發展林、牧業生產基地,為該隊發展集體經濟做出貢獻。
更令人贊嘆的每逢夏天酷熱季節,豐湖觀便成為附近農民田間勞動間隙休息避暑的好去處。
“豐湖觀”現在在上級宗教部門的領導下,道士、道姑們遵照國家的法律和宗教政策,做到愛國、愛教、愛觀,過著正常的宗教活動。
“豐湖觀”歷史悠久,環境優美,香火鼎盛,在陸豐及潮汕一帶享有一定的聲譽,每天前來觀光游覽及香客祈福者絡繹不絕。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