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流強
中華民族人杰地靈,歷史悠久。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源遠流長。中華語言文化更是中華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絢麗多彩。五千年來,中華語言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龐大完整的體系。既有完整、規范、全國推行的國語—普通話,又有全國各地保留自己的方言與普通話并存使用。尤其是各地的各種方言數不勝數,多如蒼穹的點點繁星。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先進的通訊交通手段拉近了各國之間和各地之間的距離,促進了異地的交流,也不能削弱地方方言的存在和使用。而是互相滲透、交融,并在共同發展中豐富了各地方言的詞匯,使得方言的表達能力更加嚴密、準確和多姿多彩。
就我們陸豐而言,現存有福佬話、客家話、軍話及其他一些語言并存。其中縣城東海鎮的福佬話屬閩南話語系,它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如“書包”原叫“冊袋”;“波鞋”原叫“球鞋”或“膠鞋”。下面講個語言變化的小故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社會主義新中國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已全面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改造。私有制逐漸減少和日趨消失。在東海這個小鎮里,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商貿業中,除幾家較大的門市屬國營企業外,余者皆為集體商店。畢竟是新生事物,前所未有。在制度上尚不完善,管理混亂,尤其是財會規章上的漏洞和弊端為一些貪婪小輩以可乘之機。侵吞公款,竊盜財物諸事時有發生。據說:當時東海有一間集體雜貨店,店員數人,共事日久,形成默契。每天每人都“啖”①一次錢,彼此視而不見,真是明人不做暗事,自覺公道,數目相同。
那時東海鎮有一戶普通人家,哥哥名叫阿松,在一家點心鋪做事。東海有句老話:“饑荒年也不會餓死伙頭母(廚師)”。在當時,飲食業可是一個吃香的行業。在點心鋪做事,多少可以撈到一點“油水”。但阿松忠厚老實,循規守紀,不敢貪圖小利,別人偷啖東西錢財,他不敢,靠著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阿松的弟弟是一個智力障礙者,能吃、能睡、能說、能走,就是不會謀生,整天在外游蕩。看到他哥同事的家里常有魚有肉吃,心里又氣又惱。總是埋怨他哥不會啖錢。逢人就說:“阮(俺)松不啖是懵松。”②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此話在街頭巷尾一傳開,迅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松”字開始具有“啖”的詞義。兩字開始通用。如:開飯了。原說“好啖了”,后也說:“好松了”,小孩回家討零花錢,同伴調侃:“回家啖錢了”。后也說:“回家松錢了”。“松”字的字義隨社會發展而發展。現在東海的群眾經常用“松”字來譏諷貪官污吏。如:“某人狗屁不懂,百事沒做,只知道松”。
故事明示二理:一、語言來源于社會,生活;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屬于生活,勞動屬于人生。
注:①啖:音同耽;義:吃、拿。
②懵:音,mao;義:愚蠢、傻。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