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良方
待渡山,古名腹石山,又稱大膽山。位于陸豐市甲子鎮瀛江出海口。山麓巨巖聳峙,怪石嵯峨,古榕參天,海風習習。是當地群眾悠閑散步的風景區,也是一座蘊含豐富人文景觀的名山。有甲秀樓進食亭、甲石吞潮、瀛洲石、頭帆石、二帆石等名勝,以及苔蘚斑駁的摩崖石刻,見證著待渡山千百年來的滄桑。
人們登上山頂甲秀塔縱目遠眺,山下古港風光盡收眼底:近海處,灣峽逶迤,礁石沉浮,激浪噴雪;遠洋上,商輪鳴笛,波濤翻涌,茫茫無際。入夜,漁燈隱約,濤聲陣陣,漁歌唱晚;白天,鷗聲帆影,波光閃爍,十分壯觀!因此自古以來,游人如織,到此來領略漁鄉風情和追尋歷史遺跡,并借詠古跡而澆胸中塊壘。如清初嶺南學者屈大均等名士就曾經慕名遠道而來,使待渡山又增添了一道濃厚的人文色彩。
甲秀塔,當地稱甲秀樓。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樓高兩層11米,徑圓20米,占地面積20平方米。塔身呈六角形蓮瓣,塔尖用殼灰土筑成葫蘆狀,塔基以花崗巖石砌成。上下二層均朝南設門,門額“甲秀樓”三字,是清光緒庚子科舉人張兆禧所書寫,其父清道光丙午科舉人張光棟題撰門聯曰:“書云大筆手,障海小神山漁船在公海上,就可望見此塔。甲秀塔因而成為漁船由外洋進入甲子港的重要標志。清末陸豐《竹枝詞》云:“樓高晝永海風清,潮水來時兩岸平。最好月斜潮去后,蟹燈漁火鬧三更。”頗能寫出甲秀樓登高覽勝之神韻。
待渡山南麓原有進食亭,是明萬歷年間碣石衛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胡美)為悼念范良臣進食及宋室滅亡而建。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曰:“宋承奉郎范良臣常刻‘登瀛’二字于石,取十八學士之義。宋景炎元年(1276年)冬,端宗(帝罡)航海而至,良臣給軍食三日,留帝像登瀛石上。今石中像端然臨者,帝也;跪而進食者,良臣也。予銘其上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遺影,苔蝕如霞。蕪蔞之飯,化作瓊沙。銜珠青鳥,以瘞重華。”屈大均著有《登瀛太子亭記》載其事,并勒刻于石亭上,內容與此基本一致。屈大均(1630一1696年),字翁山,號菜圃。廣州番禺茭塘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也是一位頗具民族氣節的詩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秋,他剛從西北邊疆歸粵不久,又不顧車馬勞頓,千里迢迢來到海防重地的甲子港。在朋友的陪同下,他游覽了待渡山各處名勝,寫下《登瀛太子亭記》,借以抒發他反清復明的愛國主義情緒。亭中石柱有對聯三副。分別為:“餉食矢孤忠,苔蘚祗今余碧血;維舟留舊跡,山亭終古挹芳型。”“江亭舊勒端臨像;山月長明忠耿心。”“瀛石由來存古跡;蕪蔞以后見斯亭。”使旅游者讀后頓生懷古悠悠之情。清乾隆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夜,颶風大作,進食亭傾倒。原屹立在山麓東側的頭帆、二帆石亦在這次狂風中倒塌。至1967年“文革”時期,進食亭這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亭被炸毀。
站在待渡山上,還可以觀賞到陸豐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甲石吞潮”景觀。甲子港門內外分布著港心石、峽石、小嶼石、莉石、疊石、鑼鼓石、亞媽礁、許公礁、大甘礁、雞屎礁、網尾礁、黃礁、赤礁、白礁、烏礁、東礁、金獅凹、旗石凹、太平凹、滴水凹、草嶼、羊牯嶼等奇礁怪石。故《陸豐縣志》云:“石立港口,應六十甲子之數,每當潮水瀠洄,有若吞若吐之勝。”清乾隆初兩廣運使朱介圭游覽后賦詩云:“粼粼潮際石,磊石可合支干。引勝羅青嶼,含虛漱碧湍。月光吹浪冷,星影漾波寒。不盡臨流興,持竿憶釣。”
“登瀛”摩崖石刻,是待渡山又一處著名景觀。“登瀛”二個大字鐫刻在巨巖石壁上,呈篆隸書體結構,古樸端嚴,相傳是宋慶定十年丁丑科進士范良臣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所刻,歷經779年風雨侵蝕至今猶存,待渡山雖然地處海角,但歷來旅游者接踵而來,留下不少名人詩作和文章。如明代梁安、彭舉、盧鍛、胡美和清代張鳳鏘、沈展才、彭嘉恂、梁國任、張兆禧、張光棟等文人雅上、官宦的題詠。其中當地舉人張光棟《登待渡山》一詩,極其出色地描繪了古港風光和游覽時的樂趣。錄之以饗讀者:
登臨絕頂信清幽,四面風光一望收。
足跡斜陽繞曲徑,木聲夜月答波濤。
當年帝罡今安在,故國山川日益優。
信是瀛江好景致,前人曾渡我來游。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