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周國榮
陸惠革命根據地是一九二八年海陸豐人民革命受到挫折之后,于一九二九年東江革命復興時期先后創建的九塊根據地之一。也是一九三二年革命困難時期東江三塊根據地之一。她是中國共產黨陸豐縣委自一九二八年三月敵人占領陸豐各重鎮后,領導陸豐人民退出城市,轉入山區農村堅持斗爭的結果。這塊根據地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六年的英勇斗爭,有很多赤膽忠誠的革命戰士為革命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譜寫了群眾斗爭的壯麗篇章,為東江以至廣東的革命歷史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陸惠革命根據地的概況
陸惠革命根據地是根據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中共閩粵贛邊區黨代會關于建立邊區縣的決定而成立陸惠縣的。當時,海豐、陸豐西北、紫金龍炮區為海陸紫縣,陸豐東南部、惠來西北部山區為陸惠縣。一九三一年六月,陸惠縣委成立。
這塊根據地,處在潮普惠與海陸紫兩塊根據地中間。正式建立陸惠縣的范圍包括陸豐縣東南部之博美、南塘、金廂、碣石、湖東、甲子六個區,惠來縣之西北山區(現屬普寧)和揭陽的河婆,面積約為一千二百余平方公里,人口近二十萬。在南塘、博美兩區之北部山區,鵝眉嶂南面二條山脊三條河峪壩子上,有一塊狹小的紅色根據地,面積東西寬十五余公里,南北長也有十五余公里,內有龍潭坑(原陸豐轄現普寧屬),桂坑、田仔、深坑、內洋、芹菜洋四十余個大小不一的紅色鄉村,成萬人口。這就是后來的南(塘)博(美)蘇區。在南博蘇區的東面有船埠頭蘇區,東南面有湖甲蘇區,西南面金碣蘇區,這些都是紅色游擊區,人口近五萬,除船埠頭蘇區屬于惠來西北南陽山區外,其余均分布在陸豐東南沿海平原地區。
陸惠縣從建立至一九三四年武裝斗爭暫時停止,先后歷任書記有:黃超如(原陸豐縣委書記,一九三一年六月以前主持陸惠工作),陳醒光(一九三一年六月至十一月),馬毅友(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古大存(一九三二年一月至八月),盧世光(一九三二年九月至三三年一月)。嗣后的縣委書記尚未查考清楚。縣蘇維埃尚未建立,有革命委員會之組織。行政區域有四個區:即南(塘)博(美)區,金(廂)碣(石)區,湖(東)甲(子)區,環中區。一九三二年冬又將南博區劃分為:蘇區、六鄉、潭頭三個區;金碣區劃分為:鎖城、東南二區。常駐紅軍有一團一連和二團三連,有戰斗兵近二百。
二、陸惠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
陸惠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始于一九二八年。她的創建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陸豐蘇維埃四個月城市政權失敗后,堅持山區農村斗爭到發展惠來屬特支,這是始創時期。
一九二八年二月廿九日,敵陳濟棠、余漢謀部進占陸豐城,陸豐蘇維埃政權退入農村,中共陸豐縣委東南特委楊少岳、張家驥、曾招欽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同志,領導陸豐縣東南區蘇維埃機關干部和赤衛隊武裝退入內洋、龍潭坑等地山區,配合陸豐工農革命軍團部隊第三大隊,堅持山區農村斗爭,并于一九二八年底至一九二九年春,先后在內洋、芹菜洋、深坑、龍潭坑等地“恢復了幾十個鄉村的支部,”后來又“發展了惠來縣屬——特支及南塘三支,總共十三個支部,一百一十余黨員”,還有二、三十武裝,形成了一個小塊赤色割據區域。這就是陸惠革命根據地初期的雛形。
第二個時期是一九二九年夏革命復興到陸惠縣的建立。這是陸惠革命斗爭全盛時期。
一九二九年五月,形勢發生了有利于革命方面的變化,蔣、桂戰爭和蔣、馮、閻戰爭相繼爆發,陸豐“駐防軍完全調離,全縣只得五百名陳派警察衛隊防守,”敵人內部“發生了客家派與福佬派之爭”。中共陸豐縣委“故決定整個縣委移至東南”,“發展東南工作”。縣委書記吳克綿及縣委陳允厘、黃超如、陳蔭南等先后到達陸惠邊之內洋、深坑、龍潭坑、船埠頭等地山區根據地。他們根據省委“抓住群眾要求的中心問題,推動群眾斗爭,恢復和發展黨與群眾的組織”,“擴大和發展武裝”的指示,部署了新的斗爭。縣委書記吳克綿親自帶領一部分區委領導,深入惠來縣第六區梅田鄉等農村,宣傳革命政綱、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開展抗租抗債、抗捐抗稅為內容的夏收斗爭。同時鐘媽寧、吳祖榮、蔡俊、周郁、彭豐、馬作仁、魏炳舜、許國良、劉元、薛鴻儒等領導同志也分頭到深坑、田仔、龍潭坑、內洋、芹菜洋、三角嶺等鄉、以及南(塘)湖(東)甲(子)邊的居住坑、金(廂)碣(石)博(美)邊的溪碧等地赤色鄉村,公開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和少年先鋒隊、婦女會、赤衛隊諸革命團體。一九二九年秋,林其夏、曾海濱又將以前紅二、四 ?師及陸豐東南大隊留下的槍,集中起來,在南坑地方建立了一支僅十二人的武裝連(后編四十九團第八連),活動于革命根據地的赤色鄉村。
一九三零年春,陸豐東南敵人力量空虛,群眾斗爭情緒高漲,“挑鹽工人反抗鹽稅”,農民“抗租、減租”、“罷繳民團費”、“搔動、武裝沖突時有所聞”。海陸惠紫特委認為“陸豐較有群眾基礎”,決定四十九團向陸豐東南發展。同年一月中旬,攻占新田、河口建立蘇維埃,下旬到達陸惠邊根據地之內洋、南風坳、石盤坑等地。陸惠邊根據地人民在紅軍的幫助下,編練各鄉赤衛隊和少年先鋒隊,斗爭勇氣倍增,先后配合紅軍四十九團攻打了博美、陂溝、東港、內湖等地民團、警衛隊,打擊了敵人,鼓舞了群眾。陸豐縣委在軍事斗爭配合下,一九三零年春,在金(廂)、碣(石)、博(美)邊恢復了黨的組織,建立了一支武裝,成立了區蘇辦事機關。至此,陸惠根據地便先后恢復了南塘、博美兩個區委、區蘇政府,以及南(塘)湖(東)甲(子)邊,金(廂)碣(石)博(美)邊等二個邊區區委、區蘇政權,“船埠頭、大坪及惠來四區均為蘇維埃區域。”組建于南博、南湖甲、金碣博、海沿隊等四支武裝近二百人,還有二千余赤衛調動隊,創辦了一個軍械修理所和一個傷兵處(即醫療所)。
一九三零年夏,根據地鄉村開始貫徹《東江土地法》,進行土地改革為內容的群眾運動,各塊根據地鄉村都建立了分田委員會,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沒收了公嘗、會產、地主的土地,然后按照自報公議,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辦法,分給無地少地的貧、中農耕種。農民再一次得到了土地,免受剝削,獲得了政治、經濟的徹底翻身。平原游擊區主要開展抗租抗稅運動,斗爭也取得了勝利。一九三一年秋,根據地蘇區再次進行分山,深入土地革命。
第三個時期是一九三一年秋開始至一九三四年春武裝斗爭暫時停止,是革命逐漸走向困難,挫折時期。陸惠革命形勢有起有伏,斗爭有新的發展。
一九三一年五月間,徐德到東江召開了西南分委所屬地區黨的干部擴大會議,貫徹了中央六屆四中全會新國際路線精神,恢復了東江特委,推行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東江開始了全面肅反運動。陸惠縣委一成立,就在陸惠蘇區內黨、政、軍、群組織中,開始抓AB團、社會民主黨、新共產黨分子,長達八個月的肅反,慘殺了無辜的革命干部、群眾一百五十余人。使革命元氣嚴重挫傷,這就直接導致了后來在強大敵人包圍下革命走向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年七月,由于肅反擴大化嚴重惡果,在敵人進攻中。“船埠頭蘇區失敗,河婆(非蘇區)斷絕關系了,陸惠(縣)只存南塘、博美一些蘇區,及金廂、碣石、湖東、甲子等一點工作。”這時陸惠蘇區內也是風聲鶴唳的狀態,不久尖輋鄉反動分子領導群眾樹白旗,與蘇維埃對抗,田仔中心鄉村群眾動搖。中共陸惠縣委在此嚴重處境中,依靠群眾,依靠紅軍,取得了十一月反圍剿的勝利。隨后,發動沿海平原游擊區群眾開展秋斗運動,實行全面抗租抗債,并取得更大勝利,如湖甲區十五鄉抗租的勝利。使蘇區得到鞏固,革命重新發展。
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古大存擔任陸惠縣委書記,三月十二日敵人開始向東江根據地的潮普惠、陸惠和海陸紫等蘇區進行分割包圍,全面進剿,重點駐剿,采取燒、殺、搶、移民、起聯團、筑碉堡等毒辣手段,企圖消滅革命勢力。在敵人壓逼下,許多蘇區紅色鄉村逐步瓦解。但是陸惠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以古大存為首陸惠縣委領導下,配合紅軍保衛蘇區,進行了無數次艱苦卓絕的戰斗和深入的群眾工作,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不但鞏固了蘇區,而且爭取了非蘇區群眾,擴大了紅色區域,創造了新的蘇區。從東江特委文件所披露的陸惠人民革命斗爭的勝利消息看,一九三二年陸惠縣委取得了“湖甲區十五鄉的抗租得到勝利,蘇區的土地革命也深入不少”;“金碣區所城灣一帶農民斗爭勇氣很好,很堅決的參加紅軍與敵作戰”,“碣石之戰……我們勝利。繳步槍十二、三支、擊死敵人一、二十人(內有隊長一人)”,“金碣區的游擊隊,在最近一、二個月的游擊中,僅就擴大武裝一方面,由十三人擴大到八十余人”;“陸惠湖甲區配合駐陸惠紅一團一連之一排,將湖東(一個小圩市千余人口,是國民黨統治的一個中心……)攻克,該地逆警十余人全部消滅,繳槍二十支”;“陸惠發展了土地革命,創造了一部分新蘇區與赤區,使幾個赤區更快的可以打成一片”,“在秋收斗爭中把十幾個非蘇區農村創造新的赤色區域,與發展了許多白區工作”,“如陸惠的白區許多白色鄉村,現在我們的干部都可以公開去活動,如潭頭、烏石一帶鄉村共四千人口以上,在秋斗以前在豪紳地主領導成立了聯團共八十余名,和我們對抗,現在,陸惠的游擊隊和紅軍政治班時常都在該帶鄉村行動,群眾表現極擁護,我們的機關也在這些鄉村住著辦公。附近蘇區的中坑角鄉,有一千以上的人口,在三個月前,曾在豪紳地主領導下和紅軍打過激戰,現在我們已能到去工作,……對紅軍、蘇維埃表示擁護……”。從這些片言、節語的披露,我們就可以窺見后期陸惠人民革命斗爭的一斑。
一九三三年一月以后,敵人從惠州方面增調了敵兵三個團的兵力,加緊對蘇區的進攻,在根據地內到處駐軍、斗爭更趨困難,五月間蘇區基本瓦解,唯東南沿海金碣區仍有幾十余武裝,堅持斗爭到一九三四年春停止。這就是陸惠根據地從創建、發展、到失敗的過程概況。
三、陸惠革命根據地的地位與作用
陸惠革命根據地,雖然在左傾路線危害、強敵包圍進攻中最后失敗了。然而它在廣東的革命史上,在東江地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應有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它是東江后期斗爭三塊主要根據地之一
陸惠根據地從它一創建起,就是東江一塊主要根據地。即使到了后期,它的面積之大,人口之眾,黨、政、軍、群團之多,斗爭規模之大,堅持之久,都僅次于潮普惠和海陸紫。這在東江特委大量文件中得到了證實。如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徐國聲給中央的報告,有這樣一段話:“這時東江的蘇區較大的是潮普惠的南山。南山蘇區長約二百里,闊約七十里,鄉村約二百余,人口約五萬,周圍有赤色鄉村,人口也五、六萬,有紅軍二團(約二百人,戰斗兵百余)及常備赤衛隊約二百余。其次是海陸紫的蘇區,長也有二百里,闊不上十里,……人口僅成萬人,但周圍有好多赤色鄉村,人口約五、六萬,有紅軍一團二、三兩連(約二百余,戰斗兵百余)常備赤衛隊百余人。再其次是陸惠的蘇區,在潮普惠與海陸紫中間,蘇區很小,人口僅三千,不過陸惠的金碣,湖甲等區有許多赤色鄉村,人口有三、四萬人,在陸惠的紅軍為一團一連(約百人、戰斗兵八十余名)及游擊隊四十名。此外有普潮揭的一部份赤色鄉村。”
在同一報告中,關于黨的組織,也作了詳細的交代。“東江黨的組織數量上是不少,但是畸形的,東江有三千多黨員,三百多個支部,但海陸紫占了二千,潮普惠占了七百,而西北各縣豐梅只有十余同志,饒和埔三十余,潮汀沃七十余,揭陽二十余,陸惠二百余”。“東江特委領導有六個縣委(潮普惠、潮普揭、陸惠、海陸紫、潮澄沃、饒和埔)二個特派員(汕頭、豐梅)”。
直至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東江特委給中央的報告中談及東江的黨組織時,還說:“特委之下有縣委六個:惠陽、惠海、海陸紫、陸惠、潮澄沃、饒和埔,……縣工作委員會有三個:潮普惠、潮普揭、揭普惠(過去是縣委,因現在潮普揭工作塌臺,改工作委員會,潮普惠亦因各區沒有區委,只有成十個支部,故改為工作委員會,……)
再如一九三二年六月九日《中共東江特委總結報告》關于三個月的反圍剿斗爭的戰績,也有這樣一段記載:“在敵人進攻前,紅軍擴大百余人(海陸紫約三十至四十,陸惠三十余,潮普惠六十余),……這次敵人進攻中繳得(槍)共二百余支(海陸紫七十余、陸惠六十余、潮普惠約百余)”
從上述這些引文中,就清楚地表明陸惠革命根據地在東江這塊根據地中的歷史地位了。
(二)它是潮普惠與海陸紫交通的橋梁
陸惠根據地在潮普惠與海陸紫中間。它的東面與普寧之云落特區及惠來之葵潭區相連,西北面與海陸紫的附大區,兩河區毗鄰。陸惠根據地的建立及后來的發展,特別湖甲蘇區的建立,使之與潮普惠之葵潭溪南路赤色鄉村打成一片。從一九三零年春開始,便形成了一條從潮普惠南山蘇區,經葵潭區溪南路,到陸惠之湖甲區,再由湖甲蘇區到南博蘇區,通海陸紫之附大區,至海陸紫縣蘇所在地激石溪的紅色交通線。這條交通線,在東江革命斗爭中,在溝通三縣情況,傳遞省委、特委指示,輸送調配干部、運輸軍隊給養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在四周白色恐怖環境下,這條交通線成為三塊根據地生存并立的動脈。一九三三年五月以后陸惠革命根據地不幸丟失了,“南山蘇區通往海陸紫陸線交通便完全斷絕”,接著海陸紫蘇區也瓦解,南山蘇區便孤懸敵前。
(三)它是大南山根據地的西面屏障
陸惠革命根據地處于潮普惠的西面,是潮普惠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重要側翼。陸惠人民斗爭的每一勝利。都直接地支援了潮普惠南山蘇區,特別是一九三二年以后的反圍剿斗爭,陸惠縣委根據省委、特委指示,依靠陸惠革命群眾,走出沿海,發動平洋群眾斗爭,配合蘇區群眾粉碎敵人圍剿,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年先后在平洋地區發動了打碣石、攻金廂、擊湖東等大小戰斗十余次,殲滅敵人八十七人,繳槍六十余桿。逼使敵張達部吳俊聲團十個連兵力分守在大塘、雙塘、碣石、甲子、陂溝及蘇區內洋等地,無力應付紅軍襲擊。敵張瑞貴只得分兵一團協同進攻陸惠,配合其主力對南山蘇區的分割進剿。這就有力地拖住了敵人二個團的正規軍及地方警衛隊的兵力,減輕了南山蘇區反圍剿的軍事壓力。
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一日,張瑞貴再一次進攻南山林樟,此時東江特委機關被發現,他們追擊,搜捕、燒殺更為厲害,東江特委為甩開敵人,決定連夜跟軍委及二團紅軍到陸惠方面來,并在陸惠逗留了十八天,直至十月二十九日才重返南山。
(四)它是潮普惠與海陸紫軍事斗爭回旋之地
潮普惠、海陸紫、陸惠根據地,由于地理上的聯結,在東江特委領導下,軍事活動聯成一線,互為犄角,互相支援,為軍事斗爭提供了比較廣闊的回旋余地。
一九三零年四月初,敵毛維壽部,集在潮普、惠三縣反動武裝二千余眾,三面進攻南山蘇區。當時南山蘇區僅有四十七團三百余戰斗兵,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形勢十分險惡。四十九團奉命速赴南山,四月中旬便組織了陸豐東南群眾配合攻打南塘守敵,逼使陸豐東南敵人和葵潭守敵困守重要圩鎮,未敢輕舉妄動。然后揮師南山,四月二十八日與四十七團,在南山林招竹金山伏擊進犯之敵,殲敵百余,俘敵二十三人,繳槍二百余桿,粉碎了敵人三路圍剿。五月中旬又回師陸(豐)惠(來)邊蘇區,及后,四十九團第一、二兩營主力返回海陸紫特委所在地,徐圖向北發展。
一九三一年七月,陸惠縣委成立不久,遭到了敵人的進攻,船埠頭蘇區失敗,尖峰鄉樹白頑,田仔鄉蘇維埃動搖,“陸惠蘇區內是風聲鶴唳狀態”,駐陸惠紅軍一團一連及醫院已開始離開陸惠,向南山蘇區轉移,東江特委得知這一消息后,速派紅二團特務連火速奔赴陸惠,與紅一團一連重返陸惠蘇區,打擊進犯之敵,鎮壓蘇區內反動分子,安定、鼓舞了蘇區革命群眾,使蘇區重新恢復與鞏固。
一九三二年,廣東軍閥又集中了張達、張瑞貴、李揚敬等三個師兵力七千余眾,圍剿東江西南革命根據地。三月中旬開始,重點進攻大南山和陸惠蘇區,對陸惠根據地采取兩邊包抄,四路分圍,陸惠軍民雖英勇反擊,在深坑前門山苦斗三天,終因敵眾我寡,無法取勝,為暫時避開敵人鋒芒,紅一團一連迂回海陸紫之新田碣石溪,駐潮普惠紅二團三連及軍校學員、政治班、陸惠游擊隊,則跳出敵人包圍圈,挺進陸惠南面平原游擊區,打擊敵人力量薄弱之據點。在一年多的反圍剿戰斗中,紅軍一、二團曾經多次迂回陸惠根據地,聲東擊西,游擊戰斗,打擊敵人,保衛根據地。軍委也曾二度移駐陸惠蘇區指揮戰斗。
陸惠根據地,由于過去單獨形成文件很少,研究的人也不多,所以未被人們所重視。我相信,隨著歷史資料繼續發現,研究將會更深入。它的歷史地位也會被更多的歷史學者所重視。
注:本文引用資料來自《海陸豐革命史料(二)》及陸豐普寧有關革命斗爭情況調查報告。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