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徐尚沛
有感于50多年來原陸豐轄域變化較大,為便于后人對陸豐地方志史料查考,特此摭拾梗概記述。為敘述簡便,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時界,下簡稱為解放前和解放后。
解放前
秦朝二十六年,置南海郡之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析博羅縣設置海豐縣,屬東官郡治。隨朝海豐縣屬循州,唐朝武德五年,析置陸安縣,縣府設今之大安屯,貞觀元年廢(注)。宋朝海豐縣屬惠州。明朝,嘉靖四年,析海豐縣之龍溪六圖置惠來縣。清·雍正九年又析海豐縣之三都(坊廓、石帆、吉康)為陸豐縣,縣城設今之東海迎仙橋之北邊圩寨(舊稱東海窖)。舊時為惠州府與潮州府的通道。由史可知,晉時,海豐縣轄區是今之海豐縣、陸豐縣、惠來縣范圍。
陸豐縣轄范圍是三個都,三都總范圍是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直至1949年,歷經217年,縣轄區域沒有變動。總范圍是:
東路——自縣城起八十華里,至近葵潭圩與惠來縣交界。
西路——自縣城起三十華里至白沙塘分水橋與海豐縣交界。
南路——自縣城起十華里至烏坎港口,自烏坎五十華里至碣石南海濱。
北路——自縣城起一百五十華里至旗頭嶂山頂分水嶺,北邊系今五華縣(舊名長樂縣)。
東南路——自縣城起一百一十華里至甲子覽表渡與惠來縣交界。
西南路——自縣城起三十華里過南海彎至大德港與海豐縣交界。
東北路——自縣城起一百華里至河田圩(今陸河縣城),又五十華里至五云洞圩(舊名新圩),五云洞圩分兩路,東路五里至平門徑與揭陽縣交界。北路四十華里至湯謄徑與五華縣交界。
西北路——自縣城至河田圩起,向西六十五華里至萬輋的蕉葉寮與紫金縣(舊稱永安縣)交界。又一路由大安向西一百華里至分水凹與惠東縣(舊歸善東部分)交界。
三都轄區:
坊廓都所屬:以現屬北至西南鎮、大安鎮,東至獅仔嶂、葫蘆輋、八萬鎮、博美鎮、內湖鎮、橋沖鎮、金廂鎮。及城東鎮、東海鎮、河西鎮、上英鎮、潭西鎮。
石帆都所屬:北至大坪后溪鄉(現屬普寧市轄)。現屬陂洋、南塘鎮、碣石鎮、湖東鎮、銅鑼湖及華僑農場、甲西鎮、甲東鎮。
吉康都所屬:現屬南起新田鎮、河口鎮、上護鎮、河田鎮、東坑鎮、水唇鎮、南萬鎮、螺溪鎮、吉石溪林場、五云鎮、上砂鎮、下砂鄉。
解放后
1949年10月1日后,大坪后溪鄉劃歸普寧縣轄治外,陸豐縣仍以舊三都為基礎。
1965年,揭陽縣析置揭西縣時,原屬陸豐縣的五云、上砂、下砂劃歸碣西縣轄區。
1988年1月7日,原屬陸豐縣的河口、新田、上護、河田、東坑、水唇、南萬、螺溪及吉溪林場,國務院批準設置陸河縣,縣城設河田鎮。同年3月29日,陸河縣正式宣告成立。陸豐縣轄區屬大坪外舊坊廓都、石帆都范圍。
1995年1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陸豐縣,設立陸豐市(縣級)。同年10月1日,陸豐市舉行掛牌儀式。
解放后,陸豐市(縣)受地區級行政領導的變更。
1952年8月前,東江流域各縣市統歸東江行政公署管轄,陸豐縣歸東江行署轄治,署府設惠州市。
1952年8月后,撤銷東江行署,東江流域和韓江流域設置為粵東行政公署,署府設潮州市。陸豐縣屬粵東行署轄治。
1962年,撤銷粵東行署,分為三個專區:惠陽專區、梅州專區、汕頭專區。陸豐縣歸汕頭專區管轄。汕頭專區政府設在汕頭市。
1979年,陸豐縣改歸惠陽專區管轄,專區政府設在惠州市。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汕尾市,市府設在汕尾市,轄區:陸河縣、陸豐縣、海豐縣、汕尾城區。同年4月1日,汕尾市正式宣告成立
附:陸豐縣轄變更圖。

注:據清·乾隆十年總輯《陸豐縣志》,唐·武德五年析海豐置安陸縣,按雍正八年廣東通志稱陸安縣。附此待辨。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