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海陸豐先賢黃易傳略
黃賢迎
古往今來,海陸豐一直是塊寶地。其北承氣勢磅礴的蓮花山脈,南臨波濤浩瀚的汪洋大海,風光綺麗,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這里,孕育了無數甚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殷商巨賈。他們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閃發光。被清代康熙皇帝賜謚號為“忠貞”,樹為文武官員學習榜樣的黃易,就是其中的一顆。
出身望族 淵源深厚
明末崇禎四年(公元1631)九月十九日,黃易在海豐縣坊郭都(今陸豐市金廂鎮洲渚村)誕生。他與生俱來地秉賦了海陸豐秀麗山川所凝聚的靈氣,更繼承著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堅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環境和個人的勤奮好學,為其成大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易(字子參,號蒼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詒安堡,其開基始祖為南宋名臣黃材,又名黃國棟(系理宗皇帝趙昀賜名)。
黃國棟之父黃天從,是當朝駙馬、殿前司都指揮使,母趙貞淑封號溫淑公主。黃國棟與文天祥是太學同窗,過從甚密,時為唱和。文丞相稱天從為“瑞伯”,曾為其著作和族譜作序。在宋室風雨飄搖之際,黃國棟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許達甫、蘇劉義等同仇敵愾,協力抗擊元兵的南侵。
由于積弱難返,宋室氣數已盡,雖有諸志士力挺,仍無力回天。宋軍屢戰屢敗,節節南移,宋主趙昰死于海上,文天祥等亦相繼被捕或戰死。崖山一役,陸秀夫背幼主趙昺蹈海身亡,張世杰殉難,趙家王朝已告滅亡。但黃國棟抗敵的心志卻絲毫未有動搖,奪得四艘戰船保護趙家遺孤、閩沖郡王趙若和,欲殺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從人愿,途經漳州海面時遇上狂風惡浪,無法前行,只好棄船上岸,于漳浦縣佛曇鎮積美村隱居避難。趙若和亦一度改姓黃名天柱,隨同黃國棟在漳浦落籍,后來黃趙兩家又隱居于大山環抱的湖西鄉,建了詒安堡(黃)及趙家堡(趙),兩堡一脈相連,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明初,黃易先祖黃鴻熙(字壽夫,黃國棟之曾孫)任侍御馬軍指揮使,駐守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戰功顯赫,只事御敵,毫不擾民,故有儒將之稱。時倭寇作亂,民不聊生。黃鴻熙為保土安民,轉戰閩南,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賽龍舟,倭寇突然來襲,為了保護民眾,黃鴻熙與兩個兒子一同浴血沙場。父子三人壯烈犧牲的事跡為漳州民眾所傳頌,其墓在漳浦縣佛曇橋香村梅月香山,現為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易祖父黃性琮(字我貞、號元重,鴻熙的傳人)生于明朝后期,因當時明廷漸趨沒落,為君者昏庸無道,為官者貪得無厭,致使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民怨載道。為此,其恥于助紂為虐,不屑與貪官為伍,無心仕途,以游學、授業為生,世稱處士。
明朝后期間,黃性琮偕三個弟弟奉父黃光昭(字華峰、號持皎)攜子黃致健移居粵東,駐足現陸豐金廂洲渚;雖是客途困頓,仍是潔身自愛,嚴于律己。《陸豐縣志》載:“有洋船失風飄泊至鄰村,利之,公(黃性琮)嚴戒子弟不染絲毫。”故當時有“世敦儒業,孝友睦鄰,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譽。
黃易之父黃致健幼承家學,博學多才,精通歷史地理,工于詩詞,書畫造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樣無意進身仕途。在隨父游學過程中,學習和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崇禎年間,黃致健攜子黃易到今大安鎮石寨村定居,成為石寨黃氏族人開基始祖。
黃易先祖黃國棟、黃鴻熙、黃元重等的人格、氣節,對黃易的影響甚大,為他樹立了為人、處世、治政和報國、愛民的典范。
幼承庭訓 孝悌恭誠
黃易除了有人格端嚴,飽學多才的祖父、父親,還有一位慈祥、端莊的母親。母親鄭氏是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陸豐縣志》(乾隆十年)載:“黃易母鄭氏,壺范宜家,夙協承筐之徵,母儀貽谷,載昭畫荻之芳。”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黃易幼年即受到學識、禮儀、人格等各方面的嚴格的教育。小小年紀常因流利的對答,中規中矩的禮儀贏得親朋的稱贊。
天有不測風云。黃易四歲時慘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親竟溘然去世。喪母悲傷,在所難免;失去母愛,孤苦凄涼,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顧,弱小心靈才得以安慰,其學業亦得以延續。
后來,父親續弦。繼母林氏一樣來自書香門第,一樣慈祥賢淑,視黃易如已出。于是黃易找回了久違的母愛,不再孤單,不再寂寞,更加發憤讀書。
黃易小小年紀便十分懂事,對父母十分敬重。有時繼母病了,他便放下書本悉心伺候,為母調羹奉藥,衣不解帶,通宵不眠。為了減輕患病的母親的勞累,他負起了管理家務的重任,井井有條,不遜成人。
黃易對三位小弟關懷備至,既照顧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輔導其學業;他以身作則,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后來三位小弟相繼成材,學業、事業均大有作為。
黃易四兄弟和睦相處,互敬互讓,從未為物質權益、家產分配等瑣事發生爭端。此事被鄰里譽為美談。《陸豐縣志》載:“(黃易)事繼母以孝聞,于昆弟猶友愛,弱冠登賢。”
科場進取 金榜題名
清兵入關以后,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權的經驗教訓,不再實施民族壓迫,而采取以漢治漢的懷柔政策。政治上勵精圖治,一洗晚明腐敗的頹風。且廣開科舉,吸納漢族人才。黃性琮、黃致健父子權衡利弊,認為雖為異族統治,若能有利國家統一,造福人民,總比晚明的腐敗好得多。于是,改變初衷,鼓勵子孫參加科舉,進身仕途,為國為民效力。黃易不負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場赴考,一舉成名。
順治四年(1647年),黃易16歲,考取了丁亥科廩生。初試啼聲即嶄露頭角,大大提高了進取的信心。自此他廣結良師益友,切磋學問,學業日進千里。
順治十四年(1657年)黃易參加廣東丁酉科鄉試,名列前茅,考中舉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他赴京應考,連捷已亥科進士。
黃易金榜題名的消息從京城傳回家鄉,給黃家帶來了無限歡欣,給家鄉增添了無限光彩。鄉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額手稱慶。
才華橫溢 詩文并茂
黃易家學淵源深厚,家中藏書甚多,童年即熟讀經書,唐詩、宋詞、諸家著作無所不通,書畫技藝亦甚精湛。其詩詞多為歌詠祖國大好河山之作,傳神洗練,清新灑脫,甚得當時知名文學家、史學家的好評。其政論文說理清晰、觀點鮮明、論證嚴謹。如《奏開界疏》即為一例。其書法造詣甚高,筆力蒼勁,剛柔相濟,體勢勁媚,楷書尤為所擅。現謹錄其海豐八景詩中之四首及《奏開界疏》一文于下,以供眾賞。從這些詩文中可見黃易“才華橫溢”之一斑。
其一 蓮峰疊翠
十里山環秀,芙蓉露一峰。
霽煙流岸水,靄氣入高墉。
滴幕光堪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掛一云筇。
其二 銀瓶飛瀑
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
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
噴霧牽江濕,湔云出海渟。
幾灣龍瀚急,遙見水簾屏。
其三 龍津漁唱
昔日漁歌舊,荒橋出亦頻。
星澆余岸冷,曲斷見峰嶙。
堞戍寒蛩夢,江容浴馬津。
猶余龍水影,月下遇鮫人。
其四 萬壽曉鐘
古剎開元日,清鐘送夜闌。
星高海曙白,露咽曉聲寒。
度水龍眠破,飛林鳥夢殘。
豐郊猶聽此,忍冷道心寬。
奏開界疏
己亥科通政司觀政進士臣黃易奏:為遵諭瀝陳遷民,吁恩亟復邊海,以廣皇仁,以答天和事。臣惟圣王御宇,萬民樂業則上天降之百祥,雖間有災厲,如堯水湯旱,然天下得所終,可化災為祥。邇者星變地震,示異交儆。我皇上引躬修省,下求言之旨,頒肆赦之詔,軫念民生,至詳且切矣!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伏讀上諭,山東青登萊等處,沿海居民,向賴捕魚為生,因海禁多有失業,應照該撫所,請令其捕魚,以資民生。大哉王言,誠古圣王如天好生大德矣,乃江浙閩粵,向因遷海,民苦流亡,竟無有以是入告于皇上者,俾美意出自宸衷,而未遍之窮陬;良德施于近地,而未廣之邊隅,臣是以不敢不為皇上陳之。夫舉一隅可以觀天下,即以山東省青登萊之情事,較之各省,其勢不遠,如臣居處粵東近海等府,幅員二千余里,其中民戶不下幾百余萬,自遷海以來,百姓室廬蕩廢,露處于荒郊,生業淪亡,號泣于道路,至父母兄弟不能相存,賣妻鬻子,茍活旦夕,甚且有離徙他鄉,求生無計,全家仰藥而死者。其呼吁無告之情,誠難一一殫述矣。然此特就臣粵東所見言之耳,即以粵東之今日,推之江浙閩省,諸如海邊等處,遷海之民,其困苦死亡,臣雖未嘗經見,然其流離傷慘之狀,當也必有同者,則捐國家數千里之疆域而棄為荒徼,委朝廷數千里之生靈,而聽其流亡,誠未見其可也。況有不盡此者,粵東鹽田悉屬邊海,遷之則無鹽可種,課餉何出?農食何遂?又其甚者,奸宄詭借海禁,窺內地居民,或有升斗之鹽,指為逾禁,出海多方索騙,勢不傾家不止,嗟此小民,何罪何辜?使其輾轉困踣一至此乎?今山東近海等處,既荷皇上軫念,計其出海捕魚,得復生業,而江浙閩粵諸省,未蒙一體推恩,此不能無仰望于今日者,且粵東自去歲,年谷不登,米糧騰貴,遷移之民,既失本業,復遭歲歉,勢不胥于死亡不已。臣愚以為及今亟布天恩,諸如邊海諸省,邊民悉令復還本業,俾得采捕耕種,猶可拯救萬萬,所以格昊蒼而召祥和,端不外是,臣草茅書生,罔識忌諱,但仰遵皇上求言恤民至意,從地方百姓起見,冒昧直陳,字多逾格,如果臣言不謬,伏乞睿鑒,采擇施行。
心系民生 勤廉治政
黃易任通政司觀政時,身在京城,不乏錦衣玉食,但他胸懷祖國,心系民生,時刻惦記著家鄉父老鄉親,那片赤誠之心可鑒。面對朝廷實施海禁,造成東南沿海邊民“賣妻鬻子,茍活旦夕,離徙他鄉”的慘況,人民遭受涂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職微,竟敢冒丟官殺頭之險,貿然上疏奏請開界。“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顧自身仕途、性命而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在康熙帝登基不久,朝廷斗爭慘烈,官員各自明哲保身的狀態下著實罕見。
康熙六年(1667年)黃易出任福建省歸化縣(今泰寧)知縣。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間,了解民困。《漳浦縣志》(人物志)載:“(黃易)宰歸化,水蘗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騎自隨,先是藩商肆毒,歸邑民不堪命,公(黃易)以慈父肝膽如護赤子,于豺虎之場毒始息,防弁暴悍殘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經歸陽,公以舁夫不備左右疾其驕慢,公怡然曰:吾為民戽,不為官也。守聞益重公。”
黃易治歸化恩威并施,一方面儆惡鋤奸。《陸豐縣志》載:黃易任歸化知縣時“邑有藩商,重息,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易下車得其狀,請于上臺,即置之法,由是奸徒側足。”一方面“息詞訟”化解民間矛盾。于是社會和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由于晚明的腐敗,倭寇的侵擾,改朝換代的戰亂的摧殘,歸化的經濟落后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黃易治歸化七年,廉潔勤政,刻苦經營,不但整頓民風,安定社會,且下大力興修水利,修筑道路、橋梁,使歸化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其輝煌的政績受到當地人民的傳頌。
振興教育 培訓人才
黃易主政歸化期間,為提高人民質素,十分重視教育。《陸豐縣志》載:其“興文學有循聲”、“遷學宮于龍池書院,文運由是丕振,科名復熾。至今士民稱頌焉。”
黃易在為國取才、育才方面盡忠盡責,不遺余力。在出任鄉試副主考時,他強化考場管理,嚴肅考風考紀,盡除偽弊,認真閱卷,力求不致滄海遺珠之憾。當時有考生潘錦,祖籍浙江,隨父入閩,因屬“外來人口”備受眾考官排斥,被除去取錄資格。黃易閱該生試卷,發覺其文章流利通暢,且卷面潔凈,書法清麗,認定是可造之材。于是據理力爭,排除眾議,終因理直氣壯而令眾考官無法阻撓,促使該生得蒙取錄。及后,潘錦在黃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場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為官連續30多載,政績頗彰,深受皇帝賞識。以此一例,足以證明黃易慧眼獨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無私的襟懷。
黃易培育后輩并非偶然而為,而是雨露宏施。他對年輕學子進行集訓、輔導,使其提高學識及應考經驗;凡有家境貧寒者,他總慷慨解囊資助。后來這些學子多數成材出仕,為國效力,可謂桃李崢嶸,碩果累累。
疾惡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初年,福建、江西等處,正處靖南王耿精忠的勢力范圍。耿精忠名為“精忠”,實則一點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顧民族氣節助清滅明,且厚顏無恥地矜功自重。此為黃易所鄙視,而其擁兵據地,自營勢力,恣意橫暴,魚肉人民,更為黃易所切齒。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為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喪失,又恐懼一旦大權旁落,身家難保;在吳三桂的煽動下自我化裝,搖身一變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緒,舉行叛亂。福建地方官員懾于淫威,盡多歸順,唯獨黃易堅貞不二,決不從逆。耿精忠兵臨城下后,多次派親信勸降,《漳浦縣志》載:“甲寅變起,忿公(黃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勸之曰:徒死無益,何如留報國之身于有用耶?”(反賊竟奢談“報國”,何等荒唐!)。黃易不為所動,痛斥:“內戰內亂,人民涂炭,國家遭殃,吾豈能充當罪人!”
耿精忠惱羞成怒,集結兵力圍攻歸化縣城,黃易組織官民“修隍柵為守御”,合力抵抗;終因強弱懸殊,孤城難支。于是他揮筆于縣衙正堂壁上書寫一聯:“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親。”書畢,奮力將筆擲出堂外,遣散官兵,削發化裝成僧人,隨難民混出叛軍包圍。“微服間關,求援師繭足走贛抵粵,事機啟呈藩院。”耿精忠為了追殺他,曾派出精兵窮追不放,有一次,他被包圍在一個山村里,他跳入廁坑躲藏,才得以逃脫。
拯民報國 以身赴難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吳、耿煽動之下,也參與叛亂,發動丙辰粵變。自此“三藩之亂”愈演愈烈,其勢波及南方十省,震撼著大清江山,危及國家的統一。如此情勢,清廷自然無可坐視,即派大軍分向東南、西南兩路進行征討。其東南一旅的主帥正是為人剛正、能征善戰的康親王杰書。此時黃易正“棄家奔贛,旋入閩,事機之會,多所籌劃。”得知平亂大軍來臨消息,旋即由閩入贛,投奔于康親王麾下。
黃易向康親王匯報了福建的民情、敵情,并提出自己對討叛的主張,深受康親王的贊許和信任。康親王得到黃易的輔助,如虎添翼。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康親王的軍隊一鼓作氣收復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許多州縣。由于志趣相投,并肩作戰,休戚與共,黃易與康親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是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受伏擊,短兵相接,血戰激烈。康親王、黃易兩人身在陣中,大旗已被叛軍火器炸爛,身前身后,彈如雨下,險象橫生,親兵們從附近破廟中拆來門板,為指揮官遮擋。但他們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指揮官如此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軍士氣高揚,將士們浴血奮戰,擊退了強敵,化險為夷。自此一役,黃易與康親王的友誼更為牢固,互相許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勢成強弩之末。在此勝利在望、大局將定之際,黃易由于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病倒軍中。康親王急令將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醫治,但經百般調理,終是無力回天。臨終前,康親王親臨撫慰,問其所求,他只要來紙筆,用盡所余氣力,書下絕詩一首:“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圣賢書。”在場將士讀后,無不為其慷慨之氣而感動,淚灑征袍。這一天,是陰歷五月初二。
皇恩浩蕩 歸梓厚葬
康親王因南征戰功卓著,被譽為清代六大親王之一。戰事平息,康親王凱旋回師,康熙皇帝親臨盧溝橋犒賞三軍。康親王甫見康熙皇帝,即具奏黃易廉潔愛民,協力平亂等事跡,得其嘉許。《漳浦縣志》載:“康藩備陳情節,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黃易)。”康親王并奉呈其題縣衙一聯及臨終遺詩,康熙皇帝讀后也為之動容,許為漢族官員之表率,準康親王所奏,著令從厚祭葬黃易。康親王得此上諭,甚為欣慰,回府后,即揮筆題云:“蒙天眷,屢加賜祭,贈蔭其所以報施者,良甚厚也,真無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從而贊曰:忠節孤貞,天地正氣,疾風勁草,百折不二,險阻間關,恥事二主,扶植綱常,頹波砥柱,石齋偉矣,蒼潭媲美!”
康熙皇帝為表彰忠烈,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責令廣東按察司僉事管分守嶺東兵備道仇昌,負責運送靈柩回梓安葬并主持祭祀事宜。康熙還親賜葬銀,并親擬祭文云:“烈士成仁,赍志而歿,忠臣報國,捐軀以從,爾黃易矢志忠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亂,勵臣節以彌堅。方冀遐齡,忽焉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魂,爾如有知,尚克歆享。” 此外,朝廷還遣宮廷畫師將黃易畫像永存,分別在福建及黃易家鄉建祠紀念,享春秋兩祭。現陸豐東海鎮龍山南麓丁厝巷的“黃忠貞公祠”仍保存完好。
康熙皇帝還賜題楹聯一對以表彰黃易:“職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當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黃易殉難后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清廷對黃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后事的辦理,也甚為周到,可謂極盡哀榮。
清譽顯赫 萬方推崇
黃易的事跡轟動一時,黃易的堅貞、廉潔令全國士子景仰。其好友,同科出士的狀元、文華殿大學士、明史監修徐元文(1634-1691年,江蘇昆山人)為之撰文深切悼念,許多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紛紛著文詠詩贊頌。
通政司左通政潘錦(黃易得意門生)題贈“黃忠貞公祠”對聯:“抗節披緇,耿耿孤忠光日月;構堂薦豆,綿綿禋祀享春秋。”
康熙年間詩人林景攀詩一首:
贈黃易先生忠節
粵水閩山迥出群,并來佳氣植芳蓀。
材堪幸國根知茂,孝以作忠品共尊。
舍命從君惟瀝血,歸天騎虎漫招魂。
廟臨東海崇褒錫, 起立頑懦百祀存。
康熙年間詩人葉熙召詩一首:
贈黃易公忠貞祀廟
孤忠萬里稟綱常,百粵寒松耐雪霜。
廟食豈慚專俎豆,史碑遺得好文章。
江山不改千秋祀,海國長焚奕世香。
遙憶當年經兩變,于今浩氣永流芳。
康熙九年庚戍科進士,吏部郎中、詩人曾華蓋詩一首: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
甲乙之交遭陽九,山飛海豎妖螭吼。
東南半壁盡陸沉,隨波逐浪皆濡首。
黃公忠孝本天生,白壁肯受緇塵垢。
潔身義與致身同,重趼不惜長奔走。
閩水虔山跋涉勞,間關幸脫豺狼口。
題筆擬追正氣歌,幽魂遽作騎箕偶。
帝謂孤臣古所難,捐軀殉國得未有。
已煥褒綸賁墓門,更賜殊榮及身后。
煌煌國典惟勸忠,蕩蕩皇恩豈私厚。
嗚呼——
當時豈無從逆人,而今枯骨亦已朽。
人生百歲祗須臾,惟有榮名垂永久。
列公一日可千秋,感慨長吟酹尊酒。
康熙二十年(1681)會元,太史、明史修編、著名詩人金德嘉長詩一首,對愛國愛民之士黃易的生平和豐功偉績作了全面的概述: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
天子重制科,取士如置器。
博求忠孝人,畀以民社地。
仕則為循良,強項羞軟媚。
一朝遘險限,之死無所避。
海豐黃進士,失恃于四歲。
事發以孝聞,友于后母弟。
受經王父前,口授通大義。
十六補諸生,廿八舉鄉試。
三十捷禮閨,慷慨有大志。
聽除赴天官,遂建海疆議。
草疏累千言,煌然存篋笥。
歸化汀巖疆,捧檄知縣事。
下車省土風,所急惟撫字。
巡行阡陌間,蒼頭裹糗糒 。
詰盜絕株連,不遺閭左累。
戶口一以寧,四封浸大治。
強藩廝養卒,狼貪而虎視。
算緡踰催科,以令為兒戲。
膏血竭編民,蠶食百惟意。
公曰令牧民,民命于令寄。
民不堪命矣,經御尚何惴。
茍能紓民患,掛冠夫何恚。
抗草以上聞,制府稱其義。
亡何寇亂興,北向日灑淚。
髡發逭枸俘,脫身于溷廁。
間關及里門,討賊發長喟。
東粵尋告警,靖節矢無貳。
徒跣奔漢江,九死閩中地。
孤忠達九閽,旅病幽憤積。
三山客舍間,一棺束枯骸。
太守乃具言:“臣節真無愧。
使得睢陽封,役民如指臂。
使得即墨兵,桴鼓如大帥。
不爾司農笏,擊賊中賊眥。
不爾侍中血,著衣并夜禭。
千古忠烈人,波瀾良不二”。
中丞為拜疏:“詔從死士類。
贈葬昭國典,碑版具赑屃。
剖符為郎官,恩且及冢嗣”。
嗚呼公往矣,遺言猶可識。
家人啟巾箱,其語抑何粹。
當其阽危時,凜凜懼失墜。
全歸事乃終,到此志已遂。
國人皆曰賢,柱下職當記。
黃易的同科進士,太子的老師、詩人,被譽為博學鴻儒的翰林編修,纂修明史兼禮部侍郎彭孫為黃易撰題了《忠貞公像贊》:“黃府君諱易謚忠貞玉照:閩英粵杰。此身生在山穴,須眉巖跌;文人度、武將烈;挺然獨出,不為叛黨斗腰折;芳名傳史,矢志無二,當留耀於千秋而不竭!”
余蔭豐厚 光前裕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及以后,清廷陸續頒下九道圣旨,除封贈黃易本人外,多為封蔭其遺屬:封其父黃致健為文林郎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封其母鄭氏、繼母林氏為孺人,封其妻陳含章、繼妻陳素嫻為孺人,蔭其長子黃繼隆入皇城讀書,并于康熙二十九年,繼隆中舉后即授封為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知縣。康熙皇帝還賜贈一聯予黃易之父黃致健:“善積于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厥后,傳家裕堂構之遺”。自康熙以后近一百年,朝廷陸續封授許多土地給黃易后人,還授予其胞侄黃繼顯在螺河河道上專營食鹽營運和銷售的特權。
黃易的余蔭,令其遺屬享有崇高的榮譽,擁有充裕的物質資源,對宗族的繁衍乃至當地的發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自此,該家族發展迅速,不消百年即成海陸豐望族。
垂范永存 文風長盛
當你倘佯于石寨家廟、大宗祠、新寨宗祠、龍山下黃忠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對對妙趣橫生的楹聯。有的描述環境的優美、風光的綺麗,有的闡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秘,有的以立身處世的守則和興業傳家的要義為題,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些楹聯盡是黃易及其后人所作。從此事實,可以窺見該族文風鼎盛的概況。
黃易的后人繼承其尚德、崇文的傳統,一貫堅持詩禮傳家。在社會上,以誠相待,禮儀有度。據史載,其后人黃繼顯、黃繼度等,熱心當地公益,如造橋修路辦學賑災濟貧等,多受贊譽。其侄孫梧州知府黃德星,繼承先烈遺志,清廉愛民,政績顯著,當地人建賢大夫祠祀之,廣西巡撫贈匾“清惠可風”。
在學文方面,更是堅持不懈,薪火相傳,蔚然成風,人才輩出。康熙朝以來該族計有舉人7名,貢生32名,秀才則更多。這些文人的對聯、詩、文等著作甚豐,多為海陸豐鄉親傳誦。廢除科舉以后,其學文風氣依然延續,荷鋤把犁之夫多數熟讀五經四書,郊野牧童常以競誦唐詩宋詞為戲。
現該村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近兩千學生,鄰村鄰鎮的學童為慕其學風文風,爭相入讀。
黃易不愧為黃國棟、黃鴻熙、黃性琮、黃致健的好后裔,不愧是海陸豐歷史上出類拔萃的杰出人物!
(黃懷智先生參與修改,黃祖瀧先生提供部分史料,黃文杰、陳石松先生攝影)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