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林峰
淺澳炮臺位于陸豐市碣石鎮淺澳村西邊的山崗上,距碣石城區約5公里,2003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淺澳炮臺面海而居,扼守著碣石門戶,地勢險要,景致天然脫俗。登臨其上,聽遠海的足音滔滔逼來,看浪與石不休不止的抗爭,更會使人頻頻回首,看歷史深處那炮隆馬嘶的身影。
該炮臺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那時建炮臺,并非為防御外來侵略,主要是對付海盜。其時,碣石灣“沿海村落戶足人稠,商船絡繹”,然盜賊“雖營制羅布而出沒如常”。于是兩廣總督楊琳披雨冒暑遍歷粵東島嶼,勘悉賊船不能久停外洋,勢必駛近內海劫掠商船,泊灣取水。而原粵東沿海所筑煙墩瞭臺,周圍數丈,不能駐兵,雖有城堡數處,因在內港,非控扼險要之所,遂奏明朝廷,題建廣東沿海炮臺5所,陸豐境內占其三,即中營淺澳炮臺及左營東甘澳炮臺(在今陸豐甲東鎮奎湖村海邊山崗上)、右營西甘澳炮臺(在今陸豐甲東鎮長青村臨海山崗上)。
淺澳炮臺是粵東地區主要炮臺,屬廣東東路海防之險要水汛建置。該炮臺為三合土和石塊壘筑,建筑面積210平方米。造型注重防御,不講究外觀,城墻十分堅固,炮位環海三面應手。炮臺南面100米處,建有營房19間和媽祖宮。炮臺由駐防碣石衛城的中營城汛千總兼管,外委千總一員駐扎炮臺,專管淺澳炮臺督防事務,兼管碣石塘沖要陸汛。駐有馬戰守兵、步戰守兵共52名。設有2500斤大炮二門,1000斤大炮二門,600、500、480、460斤大炮各一門,共八門,頗具實力。“以上各炮位定例每年農歷正、九兩月備造火藥炮子,就近文武會同親到炮臺演放具報,如遇將備駐扎隔遠或州縣公出,姑準委千總把雜職會放。”(清乾隆十年《陸豐縣志》)可見當時對淺澳炮臺的重視程度很高。同時,還例定碣石水寨駐扎甲子港的60只兵船,每年春冬兩季,分派一部分泊于炮臺近旁的田尾洋,以壯炮臺威力。遇遠陸之賊船,由水寨兵船追擊,近陸之賊船,炮臺轟之。
淺澳炮臺在當時抗擊海盜騷擾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清乾隆十年《陸豐縣志·藝術志炮臺序》載:“……將備稽查,弁兵效力,晝夜瞭探。以高臨下,遇有賊船開炮攻打立成齏粉,一臺之設勝于兵船數十,一堡之兵可擋勁卒千余,尚何奸徒不望風生畏,敢于海面游奕哉?”是以盜賊絕,海面寧。
默然逝去的歲月,沒有人能說得清這里曾發生過多少故事。但在近、現代史上,這里又成為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革命活動區這一頁,卻深印于人們的腦海。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到碣石灣督防,蒞臨淺澳炮臺,籌劃激勵官兵,淺澳炮臺遂由防御海盜變成抵御外侮的一個前哨據點。林則徐重新加固淺澳炮臺,增置5000斤和1000斤重炮各二門,招募漁民,編為水勇、團練,積極防御英軍入侵,防止鴉片煙在碣石灣走私入口。淺澳媽祖宮前便是他們練兵演習的地方。為提高大家的作戰能力,林則徐起早摸黑,親自督促大家操練,他那任事勤敏的風范,深深烙在陸豐人民心中。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還特書“蒼海煙波”巨匾,懸掛于淺澳媽祖宮。他給廟宇題匾,不僅僅是對神的褒揚,還別有一番意蘊在內。他想借廟宇的影響,借助神的力量,感召和鼓勵民眾同心御侮。想當年,林則徐站在淺澳炮臺上,俯視碧海,面對碣石灣寧靜的蔚藍和英國炮艦即將壓境的戰爭烏云,油然而生“蒼海煙波”之喟嘆,隱隱透出一代名臣對祖國河山滿懷深情,以及祈禱碣石灣人民免遭荼毒的戚戚之心。在林則徐的組織號召下,淺澳炮臺軍民不負重托,同仇敵愾,1840年6月,淺澳炮臺駐軍擊潰了企圖從碣石登陸的英軍,捍衛了祖國南大門。
然而,隨著清皇朝的崩折,碣石衛的裁撤,古炮臺更炮啞旗焚,漸次荒廢。但是,古炮臺仍不致孤寂,這里又成為現代革命史中大規模農民運動的一個活動據點。民國12年(1923年)4月,農民運動革命領袖彭湃同志親自到陸豐組織農會,同年6月25日成立了全國第二個縣級農會——陸豐縣總農會(1923年元旦,海豐縣總農會成立,為全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陸豐便成為中國現代革命史大規模農民運動的發端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有了縣農會的領導,農會組織很快擴大到碣石等區,淺澳村一帶農民逐漸覺醒,自覺參加到減租減息、反對貪官污吏逼勒的斗爭行列中來。是年8月,縣、區農會遭到國民黨縣政府的鎮壓,宣布農會為非法組織,于是農會轉入秘密活動,淺澳炮臺左側的媽祖宮便是碣石區農會的主要活動據點。他們利用廟宇掩蔽,串連群眾,傳播各種消息,以引起群眾的反抗情緒,發動群眾用拖欠、敷衍等辦法抗交糧響、捐稅,使革命火種不滅,戰斗不息。
民國30年(1941年),海匪占踞淺澳一帶,古炮臺之營房被拆毀。風起云飛,古炮臺幾經破壞、侵削,已空遺斷垣殘石,冷冷地俯視著角岬蒼茫,縱纜著時代的變遷,而成為這一帶海岸的歷史見證。淺澳炮臺不僅見證了陸豐人民開展農會運動的奮斗歷程,也分享了陸豐全境徹底解放這一份殊榮。陸豐全境徹底解放這頁歷史,就發生在淺澳炮臺周圍。1949年8月16日,陸豐縣城解放,宣告國民黨在陸豐的統治結束。10月26日,陸豐西北地區最頑固的封建堡壘上砂鄉和平解放,陸豐全境解放。但其時在海陸豐沿海尚殘存副總隊長羅壽山指揮的國民黨保安隊第七總隊和海匪凌炳權、吳炯祿部共1000多人,他們互相勾結,組成所謂的“人民革命軍第一縱隊”,妄圖負隅抵抗,與新生的人民政權為敵。該部主力600多人就盤踞在淺澳炮臺周圍的淺澳、烏泥小漁村中,經常四處搶掠,殘害革命家屬和群眾,嚴重危害著人民政權的安全。11月21日,東一支司令員藍造親自率領主力新三營到達陸豐縣城,部署圍殲碣石殘敵。24日,陸豐六團獨立營、東一支新三營經博美等地,直搗殘敵吳炯祿主力所在地——碣石淺澳、烏泥;從汕尾起義的柏新宇大隊由海陸豐邊界的海邊及時趕到炮臺近旁的田尾山,前后夾攻盤踞炮臺周圍的國民黨殘部和海匪。總攻從拂曉開始,延至午后,全殲敵人。共俘國民黨陸豐縣自衛大隊隊長以下400余人和大批物資。此仗的勝利,標志著陸豐境內的國民黨殘部已全部被殲滅,陸豐人民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終于迎來了革命的全面勝利。從此,陸豐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著燦爛的社會主義道路向前邁進。
歷經300年滄桑,淺澳炮臺營房被毀,鐵炮無存。但炮臺仍存有臺基和護墻,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米,南北約15米,墻厚約1.5米,是保存較好的一座古遺址。林則徐的“滄海煙波”巨匾依舊懸在淺澳媽祖宮,伴隨古樸的漁村曠達地守著這蔚藍的寧靜。
古炮臺面向的是一個歷史的海,它曾披堅執銳,坐鎮中流,保護一方安寧,并記載著人民戰爭勝利的豪情,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在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時,碣石鎮黨委、政府根據林則徐在碣石沿海炮臺督防時留下的匾額、炮臺舊址及農運等資料,在玄武山舉辦了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展覽會,對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淺澳炮臺雄踞邊關險隘,曾經威振陸地江河,是這藍藍海灣的脊梁和魂魄。時代在變遷,炮魂卻仍伴著人們的心聲。淺澳炮臺遺址巍峨屹立于海隅,使人覺得當年雄風猶在,每年有不少游客登山憑吊,一吐豪氣。立于臺堡,既可感受時代的風卷云舒,又能諦聽大海雄渾的濤聲,尤其那傍著炮臺延伸的一湄白澄澄沙灘,與碧粼粼的一灣海水,構成一幅天然脫俗的景致,使人陶然。目前,“淺澳村——田尾山旅游開發區”已納入《陸豐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計劃投資8360萬元人民幣,以淺澳炮臺、媽祖廟等文物古跡及濱海自然風光、田尾山海底奇石、海蝕柱等景點為依托,建設成碣石灣生態庭園旅游區,為游客提供一個獨具濱海特色的旅游空間。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