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梁水良
筆者在采寫《丘學強:探秘青塘軍話》一文時,曾多次踏足陸豐西南鎮青塘村,所見所聞,依稀可感受到“軍戶遺風”……
軍獅
陸豐青塘人,相當部分是明代碣石衛軍人的后裔,衍成了一個“尚武”的漢族群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舞獅和武術。
舞獅源于軍儺。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征祭曲、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儀式。史書載:“當草莽開辟之后,多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舞獅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
陸豐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據考,“蓋仔獅”即源于明代軍獅,幾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目大口闊而鼻子短小,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不用比”,指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譬如,不論哪個村若有蓋仔獅在表演,其它獅類是不敢進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結束離開方敢進村。反之,其它獅類在一個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闖進,只有自覺中止表演,選擇離開。其它種類的獅班與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邊讓道等候“老大”的通過,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頗有惹不起而躲的意味。
青塘人稱舞獅為“打獅”,打者,武也,由此可見青塘人對武術的重視。舞獅表演分二部分進行,上半場“行獅”進行獅舞表演,下半場“打拳”,即武術表演。下半場的表演有單人打拳、雙人對打、三人混打,還有“軟跤”即似體操雜技表演。也有單人棍術、雙人對打棍術及多人混打棍術表演,場面異常激烈、逼真(驚險),最后還有矛、盾、鐵尺混打表演。
青塘軍獅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見長。在高亢粗獷的銅鑼皮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滾、躍、搶……,再現古戰場上的幕幕情景。除了“蓋仔獅”,青塘還有“龍獅”等較大型的獅班。
“獅館”是獅班的日常活動地點。各獅館中堂均供奉“金獅大王”神位(青塘人稱之“獅爺”)。舊時,神位兩邊的對聯是“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有夸示武功高強之意,也含“獅腳”(舞獅人)不畏強暴之義,更在于激勵學武之人鍛煉過硬本領。現在可看到的“獅爺”對聯大多被改成了“學成武藝安邦國,練就功夫可立身”。始建于清朝年間的松園獅館至今仍保存完好。
舞獅是青塘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也是青塘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在青塘眾多村寨里,不論大小都有舞獅班,大的自然村多達六、七班。
拳術
祖傳青塘拳究竟屬何門派,無人說得清楚。但凡看過青塘拳表演的人都會說其特點“翹屁股”。青塘拳總共不過二、三十條。但獅班有嚴格規定:要練好“三門”才允許學習余下拳術。“三門”是指頭門、二門和三門這三條拳,這是青塘拳的基礎拳。三條基礎拳練好了,過關了,才允許學習余下的“花拳”,如“雪花蓋頂”、“武松脫鎖”等等。
青塘民風剽悍,習武成風,舊時尤甚。男女老少無人不學。村中設有多家“暗館”,館中拳師授藝時,外人不得隨便進入或偷窺。青塘村歷史上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拳師,如仲陽、盛安、華忠、萬漿等,他們常被外村聘去當教練,足跡遍及海陸惠。
青塘村至今仍流傳著一則舊時比武軼事:一位自詡武藝高強者,某日前往青塘,意欲尋找仲陽師比武,在村邊遇一牧牛老者,遂問仲陽住所,老者得知其意,便說自己是仲陽徒弟,可領其前往。老者一拳打穿田埂,將牛繩穿過系好。比武者見狀大吃一驚,又走了一段路,老者見村人準備殺豬,于是上前單手抓住豬后腿將一百多斤的豬提了起來,接著一招“黑虎掏心”,掏出一只完整的豬心。比舞者暗自尋思:徒弟尚且有此武功,師父功夫更是了得,只好打消比武念頭。其實,此牧牛老者正是比武者所找的仲陽拳師。
軍戲 ?軍謠
青塘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愛看戲”。逢年過節,除了舞獅表演,還常聘戲班來村里演大戲。尤其是正字戲,除了語言相通易懂外,更多的是緬懷先祖當年金戈鐵馬的戰斗生涯,不忘祖訓。
關于“軍戲”還可以從正字戲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正字戲,一稱正音戲,唱念兼用,中州音韻和洪武正韻,長期扎根海豐、陸豐兩縣……正字戲的正生,傳到李賢共二十四代,它的第一代應在明初。碣石衛及其所屬的海豐、捷勝等千戶所城內,明初都建城隍廟戲臺……當時,軍人的‘軍話’,在其后裔聚居的青塘、坎石潭等村一直保存,與正字戲的語言調同……”
據明嘉靖《碣石衛志·民俗》卷五載:“洪武初年……衛所戌兵軍遭有萬余人,均皖贛。即不懂我家鄉話,當不譜我鄉音,吾邑有白字之鄉戲,也未能引其聚觀。戌兵散蕩飲喝,聚賭情奕,而肇歐斗之禍。衛所軍曹總官有見及此,乃先后……聘來正音戲班”。
由此可見正字戲是被當時的衛城總兵,為解決衛所官話聽不懂地方戲口白而作為軍戲引入。
軍謠是青塘“軍戶遺風”的又一種表現形式。至今仍有流傳,均以軍話吟唱,如:
《月光光》
月光光,照四方。
照倒妹姑仔,會梳頭。
半斤粉,半斤油。
梳到后尾仔勾勾。
月光光,照四方。
照倒牛仔跌落坑,
牛乸裝呀裝,
牛仔捉來劏。
《妹妹妹》
妹妹妹,偷摘菜。
摘一皮,留一皮。
留到晌啊早,嫁阿嫂。
阿嫂嫁哆嵿?
嫁哆石榴埔。
兵寨 ?軍壩 ?軍寮
青塘鄉至今仍保存幾處與兵屯有關的地名,如兵寨、軍壩、軍寮。
兵寨(即現在的寨上、寨下)系黃氏開基祖永興公初移青塘鄉所居之地。據傳,永興遷居緣由系相中這里的風水地理。青塘背依莽莽大山,烏面山(九龍山)一路奔騰迭宕至村內結成小丘,如猛虎下山,永興立籍青塘后,在該處建起了黃氏宗祠。村左右兩邊溪澗綠水環繞,匯聚于村前的螺河,如金環纏腰。村前,平疇百里,適宜于耕作。
村右山澗處還有一條土坡壩,系當年軍屯兵士所筑,用于灌溉之用。稱之為軍壩。
村后還有一處平地稱軍寮,據傳系軍屯后裔所居住。清時“矮盾”山賊猖獗,常到村搶掠,后村人移居別處,但軍寮之名沿用至今。
青塘原叫清塘。清塘之名源于村右邊一處池塘,池水清澈如鏡,即使暴雨裹夾山泥入塘,雨停后不久即清沏如許。黃氏建祠之前,命人填平該塘,并削去祠對面松園處狹長如筆的小丘。據說此二處系“墨硯”和“文筆”。永興此舉耐人尋味,據說緣于其厭倦官場爾虞我詐,不想子孫習文從政。清塘之名因之也改稱青塘。到清代年間,黃氏已是遠近聞名的巨富旺族,人丁興旺,生活富足。他們還在祖祠后建起了一座高15米長6米的用三合土夯筑的雙層土樓,用于囤谷之用,后此地改稱樓社。
青塘村原是雜姓鄉,有10多個小自然村。計有葉、李、麥、曾等10多姓氏,后來很多姓氏都紛紛外遷。據不完全統計,從青塘鄉“出祖”外遷的黃姓族人,人數不下10萬。大部分分布在臺灣、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區和國家。
黃氏祖宗詩曰:
駿馬堂堂出異鄉,任從隨處立綱常。
歲久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年深月久也昌盛,三七男兒總是強。
能到他境猶我境,雖在他鄉即故鄉。
或許源于先祖軍旅漂泊的特有生活習慣,和平年代的青塘人仍保持著闖蕩江湖的傳統。改革開放伊始,青塘人紛紛外出特區創業謀生,不少人成了老板。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