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石松
很早就聽說湖東漁歌優美動聽,但欠眼福耳緣,一直未能聆聽清韻。終于,2007年8月上旬,我應中共湖東鎮黨委副書記賴豪同志邀請,為湖東漁歌隊參加在中山坦洲舉行的“廣東省首屆水上民歌大賽”宣傳攝制工作。在此過程中,我深為湖東漁歌那濃厚的地方特色、樸素生動的語言技藝和清新悠揚的旋律所打動,閑時便與漁民們拉拉家常,談談湖東風土人情及漁歌創作發展概況,對湖東漁歌有了一點認識和了解。現僅將了解到的情況撰寫于下,以茲存史。
湖東鎮是陸豐市東南部的一個海濱城鎮,現有人口9萬多人,有16公里長的海岸線,湖東港屬國家三級漁港。這里地靈人杰,資源豐富,是汕尾市新興能源基地,又是一個民風古樸的漁鎮,明清時期,湖東的漁業已較為繁榮。漁港的歷史,決定了這里的文化積淀內容中與漁民生產、生活相關的文化頗為豐富。其中,漁歌更是湖東民俗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湖東漁歌,是當地先時疍戶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并通過世代口傳,逐步豐富而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歌,史稱“疍歌”。疍戶,俗稱甌船,是海陸豐的古老居民。他們操福佬話,世代以船為家,以捕魚為生。建國后,疍戶改稱漁民,其民歌也就改稱“漁歌”。“漁歌”由疍族漁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那么疍民何時在湖東沿海勞作生息?已難找到確鑿記載。據《隋書·地理志》載:疍,本寫作“蜒”,是百越族的一支,圖騰崇拜為蛇,保持古百越風俗,與漢人不同;唐時,多散處于閩粵的濱海地帶,以采珠捕魚為生,逐漸成為水上人家。湖東人認為,至少在唐宋時期疍民已逐漸遷至湖東了。因從當地考古看,明代開始,湖東人丁已逐漸興旺,漢族人漸多了。又據清李調元《南越筆記》載 :疍 民“……風俗好歌,兒女天機所觸,雖未曾按詩書,也能白口唱和,自然合韻。”“蛋(疍)人喜歌,婚夕(結婚前夕),兩個相合,男歌勝則牽女過舟也”。可見疍族漁歌在湖東已是源遠流長。
流行于陸豐沿海漁區的漁歌,有深海漁歌和淺海漁歌之分。深海漁歌多在海上生產勞作時對唱,音調較高亢粗獷;淺海漁歌則多是漁家婦女在織網擺渡、操持家務和婚喪時唱,音調較優美婉轉。湖東流傳著許多淺海漁歌。湖東漁歌多為漁家女所唱,這有其歷史原因:相傳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有丁、關、唐三姓人家從福建一帶遷徙到湖東從事漁撈,從此湖東漢族人參與疍族漁民出海捕撈。隨著漢族人參與漁業生產的增多,俗隨時變,疍民的生活方式開始改變。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湖東已有部分疍族漁民移居陸上,改務農業,其后裔逐漸融合為漢族。依湖東當時習俗,每造一艘新船,就要在船中安上“船頭公”(漁民奉祀的神袛),漁家女不能上船參與出海捕撈,以防對“船頭公”不潔。即使是舊船,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船頭要貼“木龍光彩”四字春聯,其后,漁家女同樣不能再上船了。因為漁家女不能從事捕撈,在家織網、補網、曬網時,觸景生情,興之所至,以漁歌代替語言,以大海為題材,用方言歌唱,表達對出海親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世代傳唱,因而傳世的漁歌多屬淺海漁歌。
據湖東漁民介紹,從前湖東人唱漁歌很普遍,漁民們從小便聽父母唱,聽大人們唱,調子都聽得滾瓜爛熟了,到自己唱時,自己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不需要編曲編詞,全是即興的自由填詞。漁家姊妹們一邊織網一邊唱漁歌,出海打魚的也哼著漁歌,情趣盎然。舊時漁歌表現形式簡單,多用七字句,曲式簡短,一般由二個樂句組成一曲。但漁歌內容廣泛,有表現漁民們捕魚勞作的搏斗精神的,如“頭帆車起”歌:
頭帆車起高映映,二帆車起船愛行,
大船細只齊出海,出海掠魚拼頭名。
有訴說舊社會受壓迫剝削之苦的,如:“惡霸做人無心肝,欺侮漁民唔放寬,半夜三更來鋤鏟,出出煲茶喚大官。”有抒發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痛苦及堅貞的愛情的,如泣如訴,如戀歌:“阿兄在東妹在西,父母管束唔敢來,心堅唔驚風涌大,夜夜夢兄到面前。”更有不少漁歌是反映疍民嫁、娶等風俗的,如漁家女出嫁前夕要唱《心憔歌》,向父母姐妹還功勞。迎娶時,娶方和嫁方要對歌:
漁歌對唱
你知乜個直溜溜,
你知乜個海底汆,
你知乜個趕風走,
你知乜個獨條須?
我知枝桅直溜溜,
我知枚舵海底汆,
我知大帆趕風走,
我知錨索獨條須。
媒人也要唱《媒人歌》:“打開雨傘遮新娘,遮你二人成雙對,嫌錢嫌銀論斗箱。”母親叮嚀女兒:“叮嚀我仔去理家,叮嚀我仔早早起,面盆滔水雙手抳。”也有反映戲文內容的,如《陳三五娘》、《王雙福》,此外還有擷采地方風物,羅織地方趣語等內容的,這些歌曲風趣叢生,表現了多姿多彩的漁家風情。
1946年,湖東成立“湖聲劇社”,該劇社在排演戲曲的同時,以漁歌作為音樂素材,融合戲曲的鑼鼓點,吸取戲曲的表演形式加以排練,發展而成為方言歌劇——漁歌劇,使漁歌進到一個新領域,發揮了更大的藝術魅力。解放戰爭時期,湖聲劇社運用漁歌劇等形式進行宣傳活動,揭露社會黑暗。
解放后,疍戶一度改稱“水上居民”,旋即改稱“漁民”,社會地位、經濟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改善,漁家女自編自唱新社會、新生活,出現了不少歌頌共產黨英明領導的漁歌,其中有一曲,歌詞為:
淚紛紛,漁家過去住破船,日來受影雨受潑,好得解放建新村。
喜蒼蒼,漁民今日住新房,魚兒一生不離水,永遠跟著共產黨。
漁民翻身了,漁歌開始在大庭廣眾中飛揚,它的藝術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53年后,更有是時任教于陸豐龍山中學的林力中老師(碣石人),多次到湖東搜集和記錄漁歌。1961年,他將在湖東、碣石、甲子等地搜集到的漁歌整理成冊,定名為《陸豐漁歌》,內載漁歌30多首。20世紀六十年代初,又有文藝工作者及愛好者參加漁歌的改革創新,為湖東漁歌注入了新時代元素,出現了許多謳歌新生活題材的優秀作品,如《夸郎》、《漁歌對唱》等,湖東漁歌進入了全盛漁唱時期。
漁歌土壤的豐富,必然會產生著名的漁歌手。建國后,湖東最為著名的漁歌手徐笑(人稱“吊丁”),其演唱代表作有《漁歌對唱》、《漁歌聯唱》、《十二個月節季漁歌》、《夸郎》等。在漁歌蓬勃發展的同時,還成長了一批能夠改編、執導漁歌的人才,如劉寅、劉莊琴、陳松生等,他們秉承傳統,大膽開拓,對漁歌進行收集整理,編詞編曲,其中《夸郎》經劉寅、劉莊琴整理歌詞,于1964年5月31日在《汕頭日報》發表,受到縣內外文化藝術界的重視和好評。時《汕頭日報》總編輯林山同志還為此撰文發表了《為了新民歌的發展說幾句話》,贊揚了《夸郎》的藝術特色。
近幾年來,湖東重新組建漁歌隊,聘請當地老藝人和新秀陳春紫等人,加強漁歌編導,融合現代舞蹈藝術,以歌和舞的形式進行排練,使漁歌成為湖東文化藝術中的一個大亮點。排練后的漁歌,語言含蓄樸素,富有音樂感。在表現手法上多用比興,生產氣息和生活情趣濃厚,形象感人。其口吟藝術形式簡單,有清唱、對唱和斗唱幾種,常用“哎啰”、“咧哩”、“啦”等裝飾音,結尾伴隨螺號而終止,格調清新,旋律悠揚,娓娓動聽。如陳松生編曲,陳春紫編導的表演唱《夸郎鬧海歌》,是根據《夸郎》為藍本整理改編的,通過一年海上生活的描繪,塑造了一群思想進步,勤勞勇敢,技術精湛的新時代漁民形象。2007年10月,湖東漁歌隊代表汕尾地區參加在中山坦洲舉行的“廣東省首屆水上民歌大賽中”,《漁歌對唱》、《夸郎鬧海歌》二個表演唱,分別榮獲金獎和銅獎,為汕尾市爭得了榮譽。
湖東漁歌以其優美的旋律和煥發的時代精神,展現了它的文化藝術魅力,為湖東經濟社會發展奏出了和諧音符。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