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楊永可
林兆平(1918—2002年),又名林兆年,號隱農,陸豐博美鎮人。18歲就讀龍山中學師范班,曾任小學校長。1962年定居香港。著有散文隨筆集《山川人物》、詩詞集《隱農詩集》等。他曾調寄《浪淘沙》,寫了陸豐舊八景詞八首,為陸豐的山川勝景留下八筆艷彩,為陸豐的文學史料留下一掬膏腴。現分錄于下,并作簡析。
《龍山煙樹》:美景萬千般,首指龍山。蒼松翠竹就腰環,更有飄飄添帶水,秀色堪餐。如此亦常看,別有奇觀。晨昏煙靄起林間,宛似美人籠霧里,露出云鬟。
龍山是作者負笈就讀之處,他心目中的美景首指龍山。作者擅于練字,“蒼松翠竹就腰環”的“就”字,很有神韻。作者也善于練句,“晨昏煙靄起林間,苑如美人籠霧里,露出云鬟”,想象豐富奇特,一個貼切生動的比喻,把“龍山煙樹”的形神,寫得活靈活現,搖曳多姿。
《仙橋夜月》:良夜恁迢迢,何處逍遙?漫游最好到仙橋。明月一輪天掛鏡,恰在林梢。一陣好風飄,細浪條條,堤邊竹影更搖擺。襯看客自燈火蕩,入畫難描。
作者一點逍遙良夜最好到仙橋之后,寫明月,寫堤竹,均有精彩筆黑。一輪初升于林梢的明月,猶如“天掛鏡”,妙韻橫生。“細浪條條”的堤邊竹影,襯著舟燈,“入畫難描”。堤竹風情,亦在行間蕩漾。盡管今日河堤乏竹,此詞卻印證了昔日的人文景觀。
《圖嶺斜暉》:圖嶺路非賒,安步當年。山邊林里有人家。縷縷炊煙沖樹起,揮舞輕紗。天畔燦晴霞,點點飛鴉。牧童牛背弄情笳。最妙風光添一筆,紅日西斜。
此詞作者寫安步當年上圖嶺,以蒙太奇手法寫人家、炊煙、晴霞、飛鴉、牧童、笳聲、日落,構成一幅色彩鮮麗、 景物俏然的畫圖。其中,“縷縷炊煙沖樹 起”的“沖”字,情韻奕然。因要扣題扣景寫“斜暉”,故在“紅日西斜”,前面,以“最妙風光添一筆”作拱托,深得妙諦。
《洛洲芳草》:閑里憶當年,負笈龍山,攜朋偶步洛洲邊。放眼一望心欲醉,美景當前,芳草碧連天,天地鋪氈,風過軟軟又綿綿。偏是牧童知點綴,燒起孤煙。
作者直接寫洛洲“芳草碧連天,大地鋪氈,風過軟軟又綿綿”之前,更有“放眼一望心欲醉”之句,以心里感覺間接寫之。最后的“偏是牧童知點綴,燒起孤煙”,“點綴”一詞很有神韻,在整個畫面,也起“點綴”作用,并非閑筆。洛洲的芳草,列為陸豐舊八景之一,要寫出芳草的神韻,誠然不易,此詞真有獨特之處。
《烏坎歸帆》:山勢急如奔,騰躍難馴,奮然一直赴江濱。難得昔人將一比,渴虎投津。形象萬般真,已足怡神。黃昏佳景更無倫,萬頃煙波帆片片,歸到漁村。
作者寫“騰躍難馴”、“急如奔”似“渴虎投津”的山勢,是為歸帆攤開了一個雄渾的背景,繼而才寫“萬頃煙波帆片片,歸到漁村”的無以倫比的黃昏佳景。此詞以剛柔相濟的筆法來寫“烏坎歸帆”,有獨到之處。
《法岫停云》:遙望法留峰,秀拔凌空。宛然危坐一仙翁,常有片云停著頂,白發蓬松。傳說大顛公,卓錫其中。道高韓愈亦推崇,臨別留衣遺跡在,想見宗風。
法岫,現多叫法留山。停云,不飄逸散去的云彩。此詞寫法岫的停云,與相傳道風仙骨的大顛仙翁比照著來寫,以其“白發蓬松”來喻停云,又言其是仙翁的“臨別留衣”,除狀其形之外,更給法岫的停云披上一層玄秘的色彩。
《碣臺觀海》:碣地最宜游,望海樓頭,登監時節好清秋。天水茫茫同一色,祗著漁舟。我自恣掩留。夕照將收,欲沉未下半規浮。好景人間誠頃刻,過眼悠悠。
作者寫在碣石樓頭望海最好在清秋之后,即寫海景。“天水茫茫同一色,祗著漁舟”中的“著”字,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著”字義同,是作者煉出的好字。寫將沉海的夕陽,來一句“欲沉未下半規浮”,把一半浮于海面欲沉未下的夕陽,寫得惟妙惟肖,可謂是神來之筆。末句的“好景人間誠頃刻,過眼悠悠”蘊有“人生苦短”、“好景不常在”的感慨,做到情景交融。
《甲石吞潮》:甲石怪嶙峋,棋布星分,昂昂六十立江門。潮去潮來時出沒,吐吐吞吞。經歷幾多春?風雨晨昏,驚濤駭浪若無聞,萬擊千磨皆不變,依舊成群。
該詞頭三句寫甲石之形;第四、五句寫“吞潮”,末五句寫其歲歲風雨晨昏,不怕驚濤駭浪的萬擊千磨,依舊成群不散,團結一致與之抗衡。這是寫其心志,即寫神也。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