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翁江山 ?整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建安時曹操的這首名篇《觀滄海》,使那傳說中秦皇謁神、漢武勒石的碣石,在后世的詩文中不時閃爍光彩。然而,那碣石已經只屬于歷史與傳說,隱于渤海之中。而此碣石屬于現代,其地貌特征與傳說中渤海岸的那碣石有點類似,同樣可以“謁神”、“觀海”,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命勃發的濱海重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城”。它曾是明清時期的一大衛城,雄踞南海邊陲五百年,霸氣沖天,輝煌顯赫。期間,這里曾三度建城,深溝峻垣,規模宏大。凸顯于那個時代的高垣壁壘的興廢,記錄著碣石的滄海桑田。
碣石,地處陸豐市南部沿海碣石灣東側,古稱石橋場,因其港外金廂灘至田尾山海中孤石列立,狀若“石橋”而得名。明代在此設衛時,因這些礁石非常符合古代傳說中的“碣石”特征(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才名之為碣石。
歷史上,碣石是依托碣石港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唐代,這里已有官辦鹽場。據唐昭宗年間(公元889—896年)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石橋場由官配鹽,商人納榷販運”。不難想象到石橋場在唐朝就已出現了鄰近地區難以企及的初步繁榮。殆至明朝,碣石已是漁、鹽集散地和各路商賈聚居經商之所。但是,明朝初葉,日本國內正處于分裂混戰的南北朝代,其戰敗的南朝殘兵敗戰、武士及逃避征斂或失去生產手段的流民,逃亡海上,與被朱元章剪除的張士誠、方國珍等殘余舊部聯合,不斷騷擾中國邊境。因而明太祖自立朝之日起,便開始設立衛所制度,“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將全國約一百八十萬軍隊悉數編入衛所之中,一般以560人為一衛,由指揮使等官統領,派戍邊海要塞,護衛京都等。碣石非州非郡,在這里設衛完全是為了防御倭寇的侵犯。明政府派遣隊伍到偏隅南海之濱的碣石灣戍邊,這是明政府為國為民干了一件大好事。這些戍邊隊伍的官兵,多是來自北方和中原,來到碣石后,人地生疏,困難重重,一方面要擔負抗擊倭寇和海盜的侵擾,另一方面要保護自己和家屬以至子孫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必須筑造能御寇防盜的城池。
洪武初年,都指揮使(明代一省之最高軍事長官,正二品,與六部尚書同級)朱亮祖奉命鎮守廣東,設置衛所,整飭要塞。因碣石位于閩廣之間,水深山險,海礁錯列,有利攻守,“故稱雄鎮,負山阻海,實為惠潮二郡門戶,又其有魚鹽之 利,頗稱饒給”(《明會要·海防》),加上碣石東面的饒平縣柘林港及南澳島,是由閩入粵咽喉,乃兵家必爭之地。而是時碣石兵事并不頻繁,有利于設置衛城,并可指揮惠東縣平海、海豐縣捷勝、甲子(今陸豐市轄)、惠來縣靖海、潮陽縣海門和達濠營寨的駐防,故擇此設衛建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揮使朱亮祖遣都指揮(品秩為從二品或正三品)花茂領兵駐碣石,始建碣石衛城,開創城隍營舍。時碣石衛內設中、左、右、前、后五個千戶所(稱內五所,駐軍560人,千戶為五品官),外轄甲子、捷勝、平海三個守御千戶所。不久,原惠州衛的海豐守御千戶所也歸碣石衛統轄。于是,碣石衛共轄九個千戶所,全衛擁有官兵10100余人,是明朝全國為數不多的大衛之一(當時全國的內外衛有三百多個,以兵員560人左右的衛占居多數),負責東起惠來神泉港西至惠東巽寮村的巡檢和沿海防務。碣石衛既為大衛,朝廷甚為重視,又兼朱元章迷信堪輿之術,所以圍建衛城之時,朱元章把精通堪輿術的江夏侯華葦和京都司華茂派到碣石策劃指導筑城。華葦、華茂抵達碣石后,很看重菜園坑村附近的圭山(即今玄武山)。堪輿家認為,南塘的五峰山是碣石的祖山。《廣東通志》這么說:“由三合嶺經九島諸峰,逶迤數十里至此,突地五峰,狀如五指,為碣石祖山。”而五峰山的來龍便在圭山結穴。花茂主持,華葦、華茂指導建造的碣石衛城更座落于圭山的正前方,距圭山約500米處。他們從堪輿的角度,為了王師能得到神力之助,把圭山起龍巖下面的循州刺史盧天潢的墳墓遷移到湖坑村東北面的烏龍坑(俗稱金獅戲球山),把菜園坑村近邊的真武廟遷來這里,并改稱玄天上帝廟(即今玄武山元山寺),真武大帝也改稱玄天上帝,作為軍隊保護神奉祀。
從現存古衛城遺址看,明衛城全為挖城壕取土筑成(習稱土城),但城門皆為磚石壘筑。據明嘉靖《惠州府志》載:“城高二丈廣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五十丈(明代度量衡一丈等于現公制3.2米,1150丈相當于現今3600多米),雉堞(即城眼)二千二百六十二,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敵樓四,下辟有門”。而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陸豐縣時的縣城,周圍僅三百二十一丈一尺,相比之下,碣石衛城已是一座煌煌大城。
碣石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陸地也由這個走向向大海延伸。據考古專家對現有遺址多次勘察的結果表明,衛城北門在今望海樓村北面打鐵鋪仔,過此門可登上玄武山。明衛城的望海樓可瞭望海面的敵情,應該距海很近,而今則離大海幾里之遙了。東門在今新酉村東門崎,為全城制高點,也是駐軍把守的重要位置。南門在今城腳王(又稱城背腳),西門約在今清平門的位置。明衛城西墻應從城腳王南面城墻往西300米處起,向北延伸經古蓮田、清平門、碣石中學西側祖師路到北城墻。主要依據是:(1)志書記載衛城周長一千一百五十丈,即3600多米,從現存遺址看,從衛城的古北門至古東門到古南門這一段,全長1750米,城壕遺跡明顯可見,按衛城周長和面積,西城墻應是上述位置。(2)一般古城的東、西、南、北門是對稱的,由此明衛城南門位于今城腳王處,剛好與北門對稱。(3)現今清平門應是明衛城的西門,又是石橋場土城的東門,當時城內居民,因筑城而安民樂業,故稱清平門。
明初,兵強馬壯,積極防御,倭寇對于我國沿海還未釀成大患,社會相對平靜。可是百年之后,自明正德(1506—1521年)起,軍官越來越貪圖享受,武備廢弛,甚至士兵逃離(嘉靖三十八年,碣石衛內五所僅存1216名官兵),給了倭寇以可乘之機,而且倭寇的力量大增。殆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粵東沿海倭患轉烈。海運發達(明朝碣石海運可直達浙江等地),商賈云集的碣石尤為倭寇所垂涎。當時居住在衛城西門外石橋場的民眾更是常遭倭寇焚掠,禍亂迭起,社稷不安。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海豐縣令張濟時親臨碣石(明代碣石衛地屬海豐縣轄)發動群眾筑城御倭,“招徠既徙之民,使復故土,量其家力之厚薄,差次會斂,助以贖罪之金,為筑土城”(《石橋場新筑土城記》)。是年十月動工興建,并在碣石官兵幫助下,于嘉慶三十六年(1558年)三月建成石橋場土城,成為碣石人民的一方保障,“寇復入境,睥睨而去”矣。據明嘉靖《惠州府志》載:“石橋場土城,東接衛城之垣,其它各面城墻長二里許”;又據《陸豐縣志》載:“石橋土城東因(接)衛城之垣,其三面各延百余尋,基廣一尋有奇”。古代度量衡單位1尋等于8尺,百余尋與二里許相當,約為1200米左右。三面各延約1200米,石橋場土城的規模已不亞于衛城了。這就是明代碣石常被人們忽略的第二次建城。由是,明代碣石更有兩座城,一座主要是駐扎軍隊的衛城,一座是居住百姓的石橋場土城。
由相關史料可見,明嘉靖年間石橋場土城與碣石衛城毗鄰,石橋場土城背靠衛城西墻,其形制如平放“8”字形。但石橋場土城史書沒有城門方位記載,僅有“乃立三門,如城(衛城)之制”的記述。經專家從土城四至的多次考察推斷,現在從北關至打鐵鋪仔的大道,就是石橋場土城的北面城基;從城背腳王至大菜園玉香樓,就是南面城基;從玉香樓新街后巷至北關,就是西面城基。石橋場土城南門應在今碣石鎮古南門(灰窯頭),西門在今西關,沒辟北門。因為北面土城以外的衛城北門一帶,地勢低平,400多年前為海灣,不便開辟北門,居民經打鐵鋪處的衛城北門進出。另據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廷駐碣石衛指揮張明珍踞衛自立,反叛明朝(1644年清兵入關,定鼎中原,但勢力未及粵東,海豐縣未易幟),圍困石橋場土城,“士庶起來自衛,據土城與之對峙”等記述,可見是時石橋場土城仍在;及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陸豐知縣王之正主編《陸豐縣志》時所載:石橋場土城“明知縣張濟時建……今城廢”。依此推斷,石橋場土城應廢于清初。
碣石衛城,數百年間或整或廢。清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張明珍圍困石橋場土城之際,當地義軍首領蘇成(原是反明義軍首領,清兵入關后,出于民族大義而抗清)率軍攻陷衛城,俘張明珍解海豐縣城(時碣石屬海豐縣轄地),交明朝政府處置,并占踞衛城作為據點。順治五年(1648年)蘇成死后,蘇利接領其眾。順治十四年(1657年),因各地抗清失敗,“廣東悉平”,蘇利迫于形勢而接受清廷招安,清廷授蘇利為碣石水師總兵官。在此前后,蘇利鎮守碣石衛城,并對古衛城進行了全面加固和修筑,故明衛城又有“老蘇城”之稱。清康熙初年,碣石改稱碣石鎮。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碣石水師總兵官蘇利抗拒朝廷拆地遷界而遭剿,蘇利戰死,余黨悉平。隨后,碣石鎮設都督僉事,總兵(品秩與衛指揮使一樣,從二品或正三品,與六部待郎同級)苗之秀到任。時清廷正厲行“遷界”,苗之秀遂令從古南門往東三百米處(今碣石鎮內城腳王)開始至古北門,垂直建筑一條長1200米的防御工事,這就縮小了從古衛城東門以內的三分之二面積。這條防御工事由土石筑成,因在城內構筑,工事兩側沒有挖壕溝,今從碣石鎮城腳王至鋪仔街口新鋪社,仍有一段長數百米、高2米、寬3米的城垣遺跡可尋。這道工事歷來被誤認為是碣石鎮第二次筑城,實不然也。
清代,碣石仍是軍事重鎮,設駐鎮總兵一員,統轄左、中、右三營,中營駐鎮衛城內,左右二營分別駐防捷勝、甲子,防區基本與明相近,額定官兵共3575名,統有兵船60只。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準粵東沿海“展界”,于是總兵苗之秀干脆廢棄明衛城,在其西南部瀕臨海岸的地方,重新修筑碣石城。新衛城座落在石橋場土城西面,全部用磚石壘筑而成(俗稱石城),是一座建筑完整、結構嚴密的衛城。新城規模與明城相近,城高二丈,墻厚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面積約合70.6萬平方米。也辟有四個城門,東門在今碣石鎮的東門頭,西門在今碣石鎮鯉魚石外,南門在今碣石鎮南門口(海邊),北門在今北關小學處。整座城為大橢圓形,總鎮政府設在南門處,其右有城隍廟(俗稱內城隍廟)、軍街(聚居軍人而得名)、校場,北門內為左營公館和右營公館,城東南分別設游擊署、守備署、石橋倉場、分府署,并有佛母廟、海王廟、趙公祠等建筑物,民居雜居其間。這就是歷史上碣石第三次建城。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選擇。就象今天的改革開放潮流,選擇了深圳為經濟特區,使一個邊陲漁村,彈指間成為現代都市一樣,那個時代選中了碣石,于是,一個荒僻的海岬更以“衛”的形式崛起,筑成了深溝高墻的城壘,成為廣東東路海防中心樞紐。斗轉星移,時過景遷,隨著清朝全盛時期的逝去,巍峨的衛城更開始崩落。宣統三年(1911年)冬,國民革命軍攻陷碣石衛城,清總兵李夢說潛逃,碣石易幟。民國以后,碣石雖仍是保衛國家安寧的前沿,但作為“軍事重鎮”的地位已大大削弱。清衛城經歷了多次戰事,至民國16年(1927年)城墻已破廢,到1949年以后,所余四門樓全部拆毀,辟為環城馬路。而今,碣石以另一種方式和氣質,以其獨特的地貌特征、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樸的風土人情和雄健的發展步伐,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商家前來探訪、觀光旅游與投資,發展而成為一座現代文明城鎮,199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資料:
盧木榮、陳波著的《歷史文化名城——碣石》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