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黃賢迎
清雍正二年(1724年)秋,正當艷陽高照、稻浪泛金、農民忙于收獲的時候,在今陸豐市大安鎮新寨黃氏大宗祠內,新寨和石寨黃氏族的鄉親們正歡聚一堂,慶祝宗賢黃德星(字聚東)高中甲辰科廣東舉人。這是黃繼顯主建新寨,并從石寨移居新寨后,該族舉辦的又一場大型酒會。
酒過三巡,大家酒興正濃。德星的祖父黃子韜(系清順治十六年已亥科進士黃易的二弟)在三弟子昭、四弟子如的鼓動下,正準備對愛孫(第六個兒子的長子)德星進行一場特殊的考試。而這時,黃德星或許是高興,或許是出于禮貌,正穿梭于大堂之內,頻頻舉杯,忙著給滿堂的長輩、親友、兄弟和同學敬酒謝恩,喝得兩頰通紅、滿額沁汗。德星再次來到主桌向爺爺和眾叔公、伯伯敬酒的時候,爺爺乘著酒興,把愛孫拉到身邊,要孫子即興作副有關傳家教子的對聯。并許諾說,如作得好,將添加在內堂的石柱上,傳給子孫萬代。德星深知,這是祖父對自己的寵愛和莫高的獎賞。面對大堂內一席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高手,他豈敢輕狂。于是他謙恭地對爺爺和長輩們作揖婉辭,說“不能,可不能啊!”爺爺酒興正酣,那肯依饒!德星的父親黃繼慶見狀連忙走了過來。為了讓老人家高興,繼慶鼓勵兒子說:“你就試試看唄”。繼慶了解兒子的才能,只要不膽怯,能作好聯。這時,五個伯伯也投來贊許與期待的眼光。而大堂內正爆起嘩啦啦的掌聲。于是,爺爺便要德星用鶴頂格將“不能”冠首作聯。
才思敏捷的黃德星略作思索,便舉杯再向長輩敬酒說:“晚輩不才,作不好請賜教。這里我先謝諸位了,先飲為敬。”說罷,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繼而抱著爺爺的脖子耳語一番,爺爺嘉許地點了點頭。于是德星向大家鞠了躬,高聲讀聯:“不聽婦人言不徇私自可同居九世,能承祖父訓能教子何須擇里三遷”。德星不但將“不能”冠首,鉗入聯中,還高捧祖父。眾親友聽罷紛紛喝采,滿堂掌聲雷動。
如今,當你漫步于新寨黃氏大宗祠的內堂,這副長聯在眾多的楹聯中,仍顯得格外奪目。因為這副聯正是這個大家族三百年高度統一、高度團結、迅速發展、和諧生活于石寨、新寨兩個大圓圍墻之內的印證。
黃德星自幼勤奮好學,文學功底甚好,尤其擅長于吟詩作聯,他曾為石寨作校聯:“法岫峰高,永作吾儕筆架;鑒湖波暖,長供我校硯池”。此聯結合石寨學校的地理環境而作。該校坐東向西,面前有鼎蓋山、鑒湖、竹坑洋、龜山仔和法岫山,分別代表著案桌、硯盤、紙張和筆架,預示人文昌盛,文風永存。而此聯精妙之處在于比喻恰當、以景提義,尤其“波暖”一詞,暗喻學子們勤學苦練,實乃點睛之筆。
黃德星克承祖訓,詩禮傳家。后來他做官做人和治學都堪稱典范。清乾隆十年(1745年)《陸豐縣志》載:“黃德星歷任廣西隆安、永福、雒容、懷遠、貴縣、蒼梧諸邑令,升授全州牧伯,署梧州知府(敕封奉直大夫),潔己愛民,所在有德政,全州人祀之賢大夫祠。”廣西巡撫獎其匾“清惠可風”。其兒女也十分出色,第五子黃象嘉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己亥科舉人,其余四子全考上貢生,其中次子象峰考上歲魁(第一名貢生),可謂五子登科。其兒孫們走上仕途后政績頗佳。黃德星為官35年,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任上去世。廣西提督學政、順天府丞、詩人陳桂洲(字文馥、號修堂,泉州南安人)曾為其書墓志銘,詳述其政績。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