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李緒本
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時代,凡是經過“十年寒窗苦”的讀書人,一旦高中舉人,就會有人來巴結,獻殷勤,就會飛黃騰達成為富貴者,成為上層階級的人——統治階級。世俗所謂的“窮秀無窮舉”,指的就是這種現象。可是甲子的張鳳鏘,中了舉人之后,依然淡泊窮愁,一貧如洗。他堅守“君子固窮”之道,不接受富人送給他的錢財,做官不受薪俸以外的饋贈,是個窮且益堅的讀書人,是個做官清廉高潔的仕人。
張鳳鏘是陸豐甲子人,大約生于清乾隆八年,歿于清嘉慶十七年間(公元1743—1812年)。家庭出身貧寒,但“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能勤奮讀書,力求上進,賦性也聰明,于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廣東鄉試中考中舉人。中舉之后,當然有不少人來祝賀,贈送錢財禮物,但都被他謝絕。平素他達命安貧,生活十分淡泊清苦。有一次,一個富商被人誣告,涉嫌犯法,于是他拜托張鳳鏘舉人向巡檢司(甲子衙門官員)說情,申明委屈真相并把幾百兩銀子的厚禮,交給張舉人。張舉人說不用這么多,送幾兩作見面禮就夠了。但富商說,請見機行事,該多少送給巡檢司,就送多少,余下部分暫放在張舉人這里。結果只送極少部分給巡檢司作見面禮。事情弄清楚了,富商無事。張舉人把余下的銀元全部送還這位富商,但富商不收,說是有準備送給你的,請張舉人收下。但張舉人一個錢也不收,幾次推來推去,富商無奈,只好收回。
后來,張舉人出任潮陽縣教諭,另加一個空銜頭,叫做截選知縣。在職期間,他廉潔奉公,潔身自愛。他每月的薪俸,除寄回家供養老婆孩子和留作自己伙食費用之外,還要留點用來買書,很少積蓄。做了幾年教諭后,張舉人慢慢地覺得官場生活和自己的志趣很不合適,把他吟詩寫文章作詩謎的時間擠掉了,更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應付官場的應酬和逢迎。于是他辭去潮陽縣教諭的職務,回到甲子老家。回家途中,挑夫擔了一擔沉甸甸的行李。妻子已聽說他回家的消息,老早在門口等候。她望見挑夫擔著沉重的行李,心里暗暗歡喜,以為丈夫這幾年可能積存一點家當,這回可以享用一段歲月了。舉人回家,很多人來家探望、寒暄,一直到傍晚。到了晚上,妻子打開沉甸甸的箱篋,竟然全是書籍和手稿,卻沒什么銀兩。妻子雖然期望落空,但畢竟了解丈夫的性格和為人,也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張舉人回家賦閑之后,聽說甲子在醞釀建書院的事,心里十分高興,要是能在書院講學、寫文章,那才適合他的志趣。原來,在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廣東省制憲(總督)那彥成來甲子考察巡視,看到甲子雖然是地處海隅偏僻的小地方,而漁、農、商各業興旺,民風淳樸,崇尚禮義,因此,他認為應該厚意加以栽培,創辦書院,培養人才。于是,那彥成召集當地官員、地方紳士、富商等開會,把創辦書院的主張說出來,立刻得到支持贊成。進而他號召當地官員、富商熱情捐資興工建造書院,他自己帶頭拿出部分薪俸,共襄美舉。剛好這時張鳳鏘舉人辭去潮陽縣教諭,熱心參加,因為家窮,只捐了一個銀元,在眾多捐資者中,張鳳鏘名列最后。錢雖最少,但對他來說,確實是勉盡其難,盡其所出了。大家也都贊揚他竭盡所能捐獻的熱心。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書院建成,當地官員、紳士、富商組成校董會,大家推薦德高望重的張鳳鏘舉人來主持院政,聘他為書院主講人,他欣然接受了。一來張舉人不當官,作書院主講、教書育人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志趣;二是書院就在他家隔壁,近在咫尺,十分方便。
書院建成了,要取什么名稱呢?于是由校董會推選了四五人到省城稟報省制憲那彥成和省視察吳俊(又稱吳道臺,他有點陀背,所以背地里大家稱他為“腰龜道臺”),稟知書院建成,并請吳道臺為書院命名。吳俊曾來甲子,他想了一下,說:“以甲秀書院命名好了,名稱很美,又和甲子待渡山的 ‘甲秀樓’(俗稱待渡山塔)遙遙相對,互相輝映,恰到好處”。又題贈匾額“懷我好音”,做成木匾額后懸掛在甲秀書院門口。掛了一百三十多年,直到日寇占領甲子,地方淪陷,學校無人管理,匾額被人偷走。
書院各方面籌備就緒,鳳鏘舉人熱情可灼,因為書院在隔壁,他便在書院住宿,日夜守住書院。就讀的學子,都是經過幾年苦讀的從各鄉社選派,并經考試入學、準備考取秀才、貢生和舉人的學子。書院按程度分為三級,依級施教。書院在張鳳鏘舉人的主持下,學風日盛,紀律修明,秩序井然。過了幾年,有一浙江桐鄉人叫姚敔的,是個讀書人,做過小官吏,自稱是“宦游人”,曾宦游來甲子,寄宿于甲秀書院內四十多天,留有墨跡,后刻于石上,稱贊“甲秀書院棟宇宏俊”,甲子地方“習俗崇尚禮義,魁奇瑰異之士,炳炳麟麟,先后輝映,他山攻錯,樂此以振起文教于茲士也。”又稱書院學子“諸生勤于考業,瑯瑯時聞讀書聲,如涼夜疏鐘,空山清梵,令人喟然感發。”(據碑刻《寓甲秀書院記》),這也是張舉人主持書院院政的功績,也是教育有方的表現。在甲秀書院開辦以后,甲子確實文風大振,此后歷年陸豐學子參加鄉試,甲子學子成績很多名列前茅。
張鳳鏘舉人一生勤奮讀書,博學多才,著有《張鳳鏘詩文手稿》、《張鳳鏘猜謎手稿》和《甲子乗》二本。他的猜謎(應該稱詩謎)尤有特色,具有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富含幽默感。內容多取于民間熟知的事物,富有人民性。如謎底為“墨斗”的詩謎:“出門提枝燈,無事不成行,專理不平事,事直返回程。”惟妙惟肖地把墨斗(木工用的準繩盒子)的功能表現出來。又如謎底為“撐船竿”的詩謎這樣寫:
想當年綠衣秀才,到如今老邁蓬松。又因嘴硬,受盡風波(折磨),莫提起啊,莫提起,一提起淚滴江河。
該詩迷十分形象地寫出撐船竿從前是“綠衣秀士”的青竹,“如今老邁蓬松”,削光后受到風吹日曬成為光禿禿的竿子。“莫提起,一提起淚滴江河。”表面寫的好象一個平生坎坷孤苦零落的老頭,似訴一生不平心事,其實把撐竿從青竹(綠衣秀士)到“老邁蓬松”光禿禿的撐竿,提起來水從竿上滴下,有如“淚滴江河”的過程,細膩地描繪出來。
張鳳鏘的一些詩謎和詩聯也反映了他潦倒窮愁的生活。據說有一年過年,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口:“屋漏通天,只見星辰沖牛斗;家貧徹地,難留書種蔭兒孫。”因他家在甲子巡檢司(大衙門)后面,一日,巡司官從后門出來散步,經過張舉人家門前,看了他的對聯,特去拜訪他,向他提意見說:“我想改一個字,是否恰當,請勿見怪。”張舉人說:“請你提出高見吧!”“‘難留書種’,我的意見改為‘惟留書種’,‘難’字改為‘惟’字,如何?”張舉人樂意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張鳳鏘家饔餐不繼,經常斷炊,但他不為貧窮所苦,每天總是以詩文自娛,抒發情志。有一天,他想這幾天家里斷炊,想用“斷”字作猜謎:“家有四匹絲,藏在破柜里,足足一斤重… … ”,寫到這里,停了下來。本來“斷”字的意思已經表達出來了,所謂“辭達而已矣”,要一句作結,才成格式,卻搜索孤腸,一時想不出。這時,他老婆卻沖著他臭罵:“家里已經幾天連一粒米都沒有了,你卻在這里安閑清心,寫什么鬼東西,這些鬼東西能換番薯、能換米嗎?”老婆的吵罵,倒觸動他的靈感,“斷”字的結句頓時省悟起來,連忙說:“好,好!可以換米,可以換米!”他說的“可以換米”,是悟出斷字的結句,可以用簡化來代替,即把“四匹絲”換成“米”字,于是寫出“急時可換米”。可是老婆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知怎樣換米,使她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關于他的“詩文手稿”和“猜謎手稿”,不知下落何處,是否還在人間,至今還是個謎。至于《甲子乗》二本,甲子民間存有一、二部。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