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梁水良
在陸豐大安鎮距墟西北一里處,有一天然湖泊,湖邊的山中,有一座石雕砌成的石亭墓,山湖皆以“石亭”得名。秋日,在山中牧牛老叟指引下,經攀登翻尋,在半山藤蔓橫生綠葉掩蓋處,終于見到露出的石亭檐角。
石亭高兩米有余,占地兩米見方,全由石塊組成,在綠葉的掩護下不見烏黑苔蘚,古石如經多次洗刷般鮮艷。亭上雙層飛瓦,每層有四角飛檐。亭有十柱,前后橫梁為方條石,左右橫梁略圓。內頂空處為方臺體,前方豎柱連線正中豎一高約100厘米,寬60厘米上方削角墓碑。碑上正書“大明金龍處士黃公之墓”。上款字跡不清,下款依稀可見,上書“囗囗丁亥年十二月囗立”。后壁以石塊封閉,疑有三個門。地面兩側用圓弧形石條鑲嵌。石碑至后壁之間空間可容身4至6個小孩。
亭內后壁白虎側有一半徑為25厘米的圓洞,亭外青龍左前方1米處及白虎右后方1米處各有直徑60厘米的盜墓井口。據知情者說,進入1丈多深后有石板封閉,曾讓盜墓者無獲而歸。歷經歲月風霜的石亭墓由于缺乏應有的保護,特別是遭多次盜挖而受損嚴重。原有從田邊至石亭的石階,現被附近農戶拆除填了田埂。
大安石亭墓為無主墳墓。墓主身份一直撲朔迷離。墓碑刻黃公之墓,墓碑的落款為“丁亥年”。查明朝年代表,整個明朝的276年間(1368——1644年),經歷丁亥年的有四個年頭:即永樂年間的1407年丁亥年、成化年間的1467年丁亥年、嘉靖年間的1527年丁亥年和萬歷年間的1587年丁亥年。據碑文殘缺的部分看,此墓極可能建于1527或1407年,即嘉靖年間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是永樂年間,則建造時間為600周年。若是建于嘉靖年間,則建造時間為480周年。
海陸豐現存古墓葬,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墓葬形制、結構和特點。元代墓葬是無碑墓,因當時海陸豐人民不滿外族統治,故拒用元朝年號。清初也有部分無碑墓,據推測也有這種原因。清朝初年,碣石衛總兵蘇成、蘇利為抗朝廷“遷界令”,反清復明,自建年號“龍飛”。大安曾是蘇成蘇利義軍的據點和戰略腹地之一,在此期間死去的大部分海陸豐仁人義士,其墓碑堅持使用“龍飛”年號。碑刻“大明金龍處士”之“金龍”是年號,還是別有他意?“處士”是官階,還是別稱?“金龍”與“飛龍”是否有關聯?
海陸豐現存古墓葬結構:一是灰沙夯筑墓;二是花崗巖結構。明嘉靖年間海豐富商大戶吳恒夫,外號“吳半縣”,曾先后為其祖輩修建花崗巖石亭墓18座,人稱“十八亭”。至今在城區紅草鎮南雅管理區石亭腳村還遺有南陽名勝亭。可見,石亭墓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財力建造。大安石亭墓為何人所建,又為什么會成為無主墓?盜墓者多次盜挖竟未能得手,地下結構究竟還存有什么秘密?此亭有否文物價值?是否要申請保護?有待探討。
千百年來,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關于石亭墓的傳說,錄為談趣之資:
傳說明代嘉靖年間,一個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被遣出京城,賜封江西為王,人稱“江西王”。江西王在當地稱霸一方,生活極其奢靡,苛捐雜稅,魚肉百姓。猶為令人憤慨的是,當地不管是誰家娶的媳婦,江西王就據為已有,不從者則家破人亡。百姓義憤填膺,奔告官府,但官府礙于江西王的身份,都無能為力。據說皇帝老子也略有所聞,為平民憤,于某年密派蕭端蒙前去調處。蕭端蒙到任后,連夜閱讀堆積如山的狀紙,摸清底數,思考著如何整治江西王。心想,只有計殺江西王,才能息憤斷災。
到了蕭端蒙參拜江西王的日子,與江西王一番寒暄之后,蕭端蒙談起百姓告狀之事。起初,江西王憤然不平,怒責蕭端蒙多事。蕭端蒙陪笑著對江西王說:“這不過做戲給愚民看罷了,明日你上公堂,我只對王爺佯杖責,已吩咐衙役把木板換成紙板,外裹棉布,我親輕杖三下,半點不受皮肉之苦,過去的一切一筆勾銷,上可慰皇上之念,下可平愚民之憤,中又可使下官上下好做人。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經過蕭端蒙的一番說服,江西王終于同意接受蕭端蒙的堂審。
次日,江西王如期來到公堂,對其所做一切供認不諱。蕭端蒙請其畫押后,大喝一聲:念你是皇親國戚,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只見他起身離開座椅,取過衙役杖打下——江西王一命嗚呼。
原來,蕭端蒙用的是鐵板加棉布,外面看跟他先前對江西王約定的一樣,用力打下,正中要害,讓江西王霎時小命無收。“蕭端蒙一杖打死江西王”的消息迅速傳開了,人民載歌載舞,歌頌蕭端蒙為江西除了一大害。
據說皇太后聞迅大為震怒,頒下懿旨,將蕭端蒙斬首處死,且命身首異處,死無全尸。群眾為蕭端蒙抱不平,上書朝廷,言蕭端蒙為民除害,不應死無全尸。皇上內心暗暗掂量,蕭端蒙畢竟為他解了一個心結。為安撫民心,皇帝追封蕭端蒙,賜金頭一個,以還其全尸。又為避免金頭被盜,令做棺材百副,擇地百穴,分布在江西、廣東等地。傳說石亭墓就是這一百座中的一座。
蕭端蒙歷史上確有其人。明代廣東潮陽人,生年不詳,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字曰啟(有的典籍載為日啟),號同野。他生于書香世家。其先祖蕭御疾曾在文天祥率兵抗元抵潮時,投入征討陳懿、劉興的戰斗。及后,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遇難,蕭御疾也因衛護文天祥血戰捐軀。至蕭端蒙之祖、父輩,蕭家已是潮邑屈指可數的書香門第。其祖父蕭廷國“性孝友,篤學種德”;其伯祖蕭廷藝為廩邑庠;叔祖蕭廷達登正德八年(1513年)“賢書”。叔祖蕭與潔文章詩詞均頗有造詣,只是因多技藝,任俠好義,未能專心科舉而不第。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