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許杏
陸豐市碣石廣德禪院,原名永興古寺,又稱弘德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海豐縣志》載:“永興古寺在碣石衛城西門外旗峰山下”。(即察院巷,現在北城新村)。
明萬歷廿八年(1590年)由碣石籍顯達,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南京都察御史、北京監察御史李實,感念早年在永興古寺青燈寄讀,故搬遷永興古寺在石橋場土城東南處,即現在廣德社觀音堂,大興土木,重建該寺,題稱《廣德禪院》,李實遺墨猶存。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碣石鎮憲劉國興重修。據現存碑志記載: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經護廣東碣石標中軍游擊府梁得祿首倡,碣石總兵黃貴主持,碣石籍在外官員香山協鎮劉大忠、山東登州總兵曾逢年、廣東水師提督溫賢、江南狼牙山總兵泊承陛、福建水師提督程恩高,及碣石衛各旗營官兵、各社、鄉、村民眾大力捐資獻物,進行大規模重修復建。清光緒已丑年再次修葺。
整座禪院坐坎向離,背北斗而面南關,倚龍山而望汪洋。寺內布局,平面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布局,每進面闊、進深各三間,一進四殿,三天井。一進為山門四大天王殿,二進大雄寶殿,三進為三大士殿,四進為白衣娘殿,左右廊院為僧舍。整座禪院采用抬梁式梁架結構,灰瓦硬山頂。四殿屋內梁架及雀替等構件雕刻有戲劇人物、花草蟲魚、獅子戲球等裝飾物,屋脊、垂脊瓷嵌龍鳳神獸圖案,山門壁畫藝術更加獨特,灰塑全立體花卉鳥獸和歷史人物等,千姿百態,引人入勝。廣德禪院內有“廣德書院”、藏經堂、放生池、戲臺。院外愛附榕公廟宇(萬年菩薩),廟宇對聯:弗戀大夫爵,皈依廣德禪。古榕參天,翠綠成蔭,古井清洌,二池映月。山門檐柱石刻聯文:廣佈慈祥大明舍利,德修梵行法現浮屠。山門正面石刻聯文:梵宇更新瑞靄重重翻貝葉,恩波共沐慈云朵朵護蓮花。
第一殿四大天王(簡稱風、調、雨、順)殿,供奉廣目天王、增長天王、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四大天王腳踏八個魑魅魍魎。
第二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如來佛、阿爾陀如來佛、藥師如來佛。面前為阿難菩薩、迦葉菩薩,兩側左有護天天王,右有托塔天王,兩廂十八羅漢,左旁“寒林所”孤魂田孑,左鐘右鼓。大雄寶殿背面有一亭,在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蒲月由護廣東碣石標中軍游擊中府梁得祿敬建全亭,供奉韋馱菩薩。石刻聯文:廣濟慈帆碣海千秋依砥柱,德施法雨穎川百代沐恩膏。
第三殿三大士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側彌勒佛,右側地藏王菩薩。兩廂十大明王,左廂:梵江大明王、伍官大明王、卞城大明王、平等大明王、轉輪大明王;右廂:秦廣大明王、宋帝大明王、閻羅大明王、泰山大明王、都市大明王。大殿背面達摩祖師,石刻聯文曰:只履皈依成佛祖,一蘆飛渡振禪宗。
第四殿白衣娘殿,面前財童子、龍女。兩偏殿供準提佛祖、北斗佛祖、六祖。
俯仰全院,氣勢巍峨,雄偉俊逸,殿頂檐牙交喙,綠瓦雕櫞,花卉鳥獸,人物圖案,栩栩如生。
廣德禪院是陸邑地區一座全佛寺,具有典型明代古建筑風格和藝術結晶寺院。尤其是晨鐘暮鼓,獨具一格,“輕十八,緊十八,輕輕緊緊百零八”更加獨特。史有:“絲線吊金鐘”之傳奇,“永興古寺鐘聲遠”是碣石八景之一,名聞遐邇。
廣德禪院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佛寺,而且是一處文物古跡。寺內珍藏豐富,有歷史官員名人書贈嵌金匾額,墨寶無數,碣石總兵劉永福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題匾“佛法無邊”,欽加提督廣東碣石鎮政府鄧萬林題匾“南海普陀”,香山協鎮劉大忠題匾“德有粼堂”。
禪院中有大批藏書禪院,最有古文化價值和要數“佛經禪理”、“武功南枝拳譜秘笈”、“醫藥大全”、“禪門詩稿”等。
廣德禪院香火旺盛時期,有僧人112人,歲入寺產租石670石,現存碑碣廣德禪院第十七世主持僧上階立字記載:田園大小九十三丘,容種九石三斗九升二合七勺。
廣德禪院歷經風風雨雨,民國期間,多次被偽軍隊駐扎,文物古跡設施遭受破壞,文物珍藏墨寶流失,至解放后,仍保留一至三殿歷史古跡格局。
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重視關心下,經全面調查,于2003年1月28日陸豐市人民政府批準廣德禪院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經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批準,于二00三年農歷六月十九日施工重修復建。廣東省文物局、文化廳多次派專家教授對廣德禪院的建筑、楹聯、碑記、梁載、香爐等文物古跡進行考察和科學論證研究,于公元2008年11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碣石廣德禪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二00三年農歷六月十九日施工,在社會熱心人士和善男信女大力支持,捐資獻物,獻義工,復建一至三殿,坭塑五十四尊佛菩薩圣像,復建十座石殿臺和十座殿龕,全面裝金身,歷經六年半時間,完整竣工,于二0一0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開光慶典及書畫展。社會各界人士、港澳人士。潮聯文化促進聯誼全代表團及各社、鄉、村民眾都蒞臨廣德禪院,參加開光盛典。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