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八旬抗日老兵的回憶
張英明口述 ?吳滿生整理
本人張英明(又名張英鳴),祖籍廣東陸豐陂洋鎮。民國初年(1911年),父親攜妻帶兒輾轉到南洋謀生。我1925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古來,父親靠耕種和養豬為生。因當時馬來西亞游擊隊(即共產黨)經常到我家買菜和豬肉,我父親經常捐糧食支持共產黨,后被當地政府發現,于民國29年(1930年)被強行遣送回祖國,并限3年后才能返回。于是,父親攜我回到祖國大陸,而我的母親、姐姐、弟弟則留在馬來西亞,從此我與親人更神夢魂牽。
投身抗日結緣連平忠信
誰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海路隔斷,從此我們父子滯留祖國大陸與母親等親人失去聯系。更讓我悲傷的是,在我17歲那年,當時父親在陸豐陂洋三嶺村任保長,因帶領村民抗日,被日本漢奸害死。叔父張房在陂洋任抗日聯防隊長時也被日本人所害,兄長張天應于1942年在上海參加抗日戰爭中亦犧牲在戰場上。1943年,我懷著復仇的怒火,到廣州參加了中國革命軍,進入獨立二十旅一團二營二連當二等兵,并被派駐在廣州三元里抗日。不久,日本侵犯廣州,在群眾支持與配合下,我軍在廣州打了三日三夜,尤其是三元里群眾不但送糧食給部隊,而且還配合部隊打侵略者。在軍民齊心協力之下,不但阻止了日軍兇猛的進攻并打死了日軍的旗牌手和十多個日本士兵。故此,日本瘋狂出動了坦克和飛機,在敵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之下,我軍為了保存實力,且戰且退。在這次戰斗中,我連損失了一名副連長和兩名班長以及幾名戰士。后來,我軍撤退至河源市連平、忠信一帶,當地群眾對我們非常好,送吃送穿,部隊與地方群眾的關系非常融洽。
為了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按上級命令,要求我們團堅守九連山、竹篙山,阻擊敵人的進攻,拼死守住忠信陣地。1943年底,在距忠信10余公里的竹篙山,一場激戰開始了。日軍利用飛機大炮瘋狂進攻,我所在的二連向敵人展開猛烈還擊。當時我是機槍狙擊手,“鬼子”估計有1300多人,我拼命向敵人扔手榴彈,從白天打到晚上,也不知打死了多少“鬼子”,期間有近一小時最為激烈。在我軍拼死阻擊下,日軍撤退,未再進攻。隨后,團部命令我們班去偵察敵情,我們發現日本兵正在忙著處理“鬼子”的尸體。為了保存實力與日軍對壘,部隊處于防守狀態,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這一仗,我失去了3名親密戰友,其中包括潮汕籍連長翁金。
參加解放戰爭獲獎慰平生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蔣介石改編獨立二十旅,我因不愿意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便獨自一人往大南山抗日根據地尋找紅軍(當時我堂叔張湊古在大南山一帶跟隨紅軍團長古大存參加抗日戰爭),想成為紅軍的一份子。但在途中又被國民黨抓去當新兵,被送到揭陽新兵連,后來轉至汕頭市,并乘船到天津參加平津戰役。
1949年,我跟隨傅作義部隊在北平和平起義,并于當年正式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38軍114師炮兵團,參加解放戰爭。我們部隊從湖北一路南下,追趕國民黨的殘余部隊。后又參加了廣州、海南島的解放戰爭。因本人善于作戰,英勇殺敵,被中南軍區授予立大功一次,小功兩次,并頒發勛章和證書(現仍保存部分證書和勛章)。
全國解放后,為鞏固勝利果實和建設新中國,我們部隊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學習文化基礎知識,我被任命為文化教員(當時全連只有三個文化教員),幫助戰士們學習文化,并多次替他們寫稿件和家書。在短短3個月內,我們連就消滅了文盲狀況,并多次受到嘉獎。
赴朝抗美留傷疤終無悔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我于1951年9月在東莞縣常平乘車到安東,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我們在安東休整四天后,便跨過鴨綠江到三八線,并被分配到三零高地駐守在一個防空洞里。一天夜里,在白雪紛飛之下,我們的副連長帶領我等6個有經驗的戰士,開展敵情偵察,每人攜帶四個手榴彈、一張白床布和一支卡賓槍。我們鋪著白床布匍匐前行,去偵察敵人的哨所。其中離敵人哨所五百米處,我們發現四個美國兵在交換班,其中一個人還四處張望,指手畫腳。當時,我們七個人被雪埋住全身,并且紋絲不動,只露出雙眼監視著敵人的一舉一動。大約過了10分鐘,他們交換班完畢,2個美國兵離開了哨所。趁此機會,我們幾個戰士通過爬行慢慢接近哨所。緊接著,突然沖上去,迅速地把剩下的2個敵人按倒在地,并堵住他們的嘴,然后連拉帶拖地拖回我們營部,為我軍了解敵情作出了貢獻。后來,我們所在部隊被敵人發現,雙方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斗。在此次戰斗中,美國聯合部隊出動了飛機對我軍進行轟炸,我的雙腳也被彈片所傷。在朝鮮的多次戰斗中,在寒冷艱苦的條件下,我的手腳都被凍傷,留下了難以復原的傷疤。撫摸疤痕,我難忘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悠悠歲月當年戰友在何方
1954年朝鮮戰爭結束后,我跟隨部隊回到遼寧省海龍縣進行軍房建設。后轉業廣東陸豐縣(現陸豐市)陂洋供銷社和食品站工作,至1986年離休。現在我已經85歲高齡,四代同堂,我的孫輩至今共有7名大學生,有的已畢業了,并在政府、法院等單位上班。
歲月不饒人,一晃60多年過去了,我現居惠陽,雖行走不便,但思維仍清晰,我多么希望與健在的戰友們聯絡一下。我的戰友多數比我大,如果健在,他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2005年12月《河源日報》吳記者(吳俊杰)曾采訪我,當時吳記者知訴我,我們曾在那里戰斗過的忠信經濟發展了,我非常開心。我更希望我的祖家——陸豐的經濟社會蓬渤發展!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