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鄭受鈿
我的父親鄭達忠系廣東省陸豐市東海鎮人,1918年1月出生在一個經濟殷實的工商業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三,青年就讀龍山中學。193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初期任省救濟總隊分隊長、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巡回醫療隊分隊長。1941年參黨后在黨內曾任陸豐東南區委書記、東江縱隊第六支隊黨委組織部干事、海豐縣委組織委員、海豐縣特派員、海陸豐中心縣委組織部長、陸豐縣特派員、陸豐縣縣長、粵贛湘邊縱隊東江一支隊第六團政委、陸豐縣委書記、東江地委革命干部學校教育長等職,1958年調韶關三線建設工作,1981年在韶關建行為副地局級干部待遇并在建行離休,離休后享受地專級政治生活待遇。
我的父親鄭達忠一生忠于革命,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事業。他于1937年9月抗日戰爭初期就投身于第四路軍看護干部訓練班(這個班系由中國共產黨通過愛國民主人士陳汝棠主辦的),在學習期間參加廣州抗日示威大巡回行、大合唱、街頭演講,宣傳抗日救國。1938年8—9月間日寇飛機瘋狂轟炸廣州地區,父親振臂一呼,帶領全體學員奔赴現場搶救被炸無辜市民,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挖掘搶救埋在瓦礫下的市民,無辜的同胞感激涕零,父親鄭達忠等學員獲得廣州市領導和群眾的好評。
1938年籌組成立省救濟會,陳汝棠即把原四路軍護干班戰地服務團及在曲江整訓的大部分護干班同學及進步青年一共200多人,編為14個救濟分隊,學習訓練后,到省各個戰區前線去發動群眾抗日救國及收容救濟難民、難童。父親鄭達忠被分在第四分隊任分隊長,在清遠、花縣、三水等地工作,他們先后搶救了四批難童共200多人送韶關兒童教養院教養,在花縣國泰設立難民收容所,收養無家可歸生活無著的難民,與敵人施行的懷柔政策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救濟分隊每到一個地區工作,都取得中共地下黨的聯系和領導,通過地下黨的聯系與當地青年開聯歡會,組織劇團歌詠隊,在戰區流動宣傳、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1940年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組織戰區巡回醫療隊,陳汝棠與中共地下黨聯系后決定將救濟總隊中我父親等12名骨干,轉移到巡回醫療隊去掩蔽,繼續開展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又組織100多名學員到戰區巡回醫療隊培訓學習后,分成九個分隊到戰區前線工作,我父親鄭達忠任第四分隊隊長。時值日寇進攻粵北,傷病士兵由南而北不斷涌來韶關,一、二、四分隊立即奉命挺進韶關馬壩,白天在救護醫療站為傷病士兵療傷治病,夜晚就與當地青年和抗日團體合演話劇宣傳,發動群眾。后來特派到惠陽淡水西坑、坪山、龍崗一帶地區工作。這一帶地區是我們東江游擊隊活動的地區,設有固定的醫療站,為當地群眾和抗日軍隊療傷治病,并為來往擔運的苦力工人和參加搬運的農民(這一地區如茜坑、沙魚沖是國內通往香港的交通運輸要道)做好防疫和環境伙食等衛生工作。
1941年1月,我父親回到陸豐即參與以鄭建文為團長的直屬動員工作團(簡稱動工團)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動工團是主要骨干,配合鄭建文的工作積極主動,在多項工作上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同年3月間,日寇從沿海進犯我海陸豐,陸豐縣城、甲子、大安等地慘遭焚燒搶掠。我父親參加陸豐組織賑撫工作隊,配合省救濟隊到災區做好賑撫工作,保證了所有賑款賑物點滴落實到災民身上。
1941年8月,父親鄭達忠由鄭達飛、朱耀庭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就在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領導下工作。1944年冬,他由地下黨調到東江縱隊第六支隊黨委會組織部工作。1945年8月日寇宣告投降,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上級黨指示東縱準備北撤山東,黨決定父親鄭達忠留下堅持開展海陸豐地下黨工作,并任海豐縣黨特派員。1947年3月父親鄭達忠調任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
1947年9月我父親調任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駐陸豐特派員。他積極發動組織群眾反抗國民黨征糧征稅和征兵的斗爭,加強健全和擴大人民自衛武裝東北大隊的戰斗力量,打擊地方反動勢力,摧毀國民黨反動的區鄉政權,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組織農會,推行減租減息斗爭,到處點燃自衛解放烽火。在我父親和各地革命工作人員及部隊的組織領導下,形勢發展很快,青年參隊、參軍,組織武工隊,活動于游擊區和敵占區,增強武裝斗爭的力量,同時農民為保衛減租減息斗爭果實,組織民兵協同作戰。東北大隊主力及各地武工隊,經過一年多的戰斗,大大地擴大了解放區,縮小了敵占區,在我大片解放區內先后建立了有青西、旱田、聯安、護徑、新田、河口、八萬、陂洋、兩洋等民主政府,在未穩定的游擊區派出得力干部、民運員以武工隊形式進行民主建政活動。
1948年7月為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成立了陸豐縣人民自衛委員會,父親鄭達忠任主任委員。自衛委員會發出告同胞書,號召全縣人民團結起來,支援人民軍隊撤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而斗爭??h人民自衛委員會成立后,為人民群眾辦了很多受老百姓歡迎的事:
(一)制定頒布了“減租減息”條例及獻納公糧和借糧度荒等措施,其中在減租減息條例中指出1947年以前舊租一律廢除,1948年的納租則按實收額的37.5%交租,佃戶應得62.5%。
(二)劃分民運區域的管理,派出得力干部,加強對民運、政權建設的領導,為人民服務,為支援軍隊做出貢獻。
(三)抓好解放區的民兵組織與發展,并決定各個民運區可設30——50名的脫產民兵,全解放區脫產民兵達270多人,其余為常備民兵,民兵成為主力部隊的強大助手,成為保衛治安、清匪斗霸的支柱,成為主力部隊擴大發展的源泉。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原江南支隊改番號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同月根據江南地委指示,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撤消,分別成立中共陸豐縣委和海豐縣委,海陸豐人民自衛隊改編為邊縱東一支第五團(海豐)、第六團(陸豐)。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和陸豐全縣鄉鎮人民政府的建立日益增多,建立縣一級人民政權成了人民的迫切要求。經過具體籌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父親鄭達忠為縣長,葉左怒為副縣長的陸豐縣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1日在河田正式宣告成立。它標志著陸豐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陸豐人民自1927年創建聞名全國的蘇維埃政權,1928年遭到失敗以后20多年來前赴后繼,不惜流血犧牲,時刻追求建立全縣人民自己的政府的理想終于實現了。
父親鄭達忠擔任縣長后,鑒于前期為了適應武裝斗爭的需要,部分地區由于在群眾未有充分發動的情況下迅速而建立起來的群眾組織和鄉村政權,其中有部分為不法分子或未經改造好的國民黨舊職人員所把持的情況,派出黨委領導分別到新區開展農村民主運動,各鄉村通過發動群眾,進行了重新登記審查,整頓農會、民兵、劃定行政村,新選或調整村長鄉長,確保了鄉村政權徹底地掌握在貧苦農民手中。
同時,鑒于當時國民黨金融混亂,貨幣貶值為廢紙的狀況,為保證部隊和黨政機關給養,保障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積極籌建新陸銀行,父親鄭達忠兼任銀行經理。新陸銀行發行面額為一角、二角、伍角、一元、二元、伍元的“新陸券”六種。在東江南岸海豐、陸豐、惠陽、紫金等縣流通,發行量達60萬元。另外成立了陸豐縣稅收總站和新陸貿易公司,增加了稅收來源,為促進生產,繁榮市場,保證供給創造了條件。
1949年8月16日,陸豐縣城勝利解放,縣人民政府及下屬各單位隨后遷入縣城辦公,進城后即著手健全充實各科室及下屬機構,配備并培訓各種干部人員,同時整編地方武裝部隊,追殲邊沿匪特,完成陸豐全縣解放。勝利后統轄有附城、河安、河田等8個行政區,下轄東海、新田、甲子等29個民主鄉鎮政府468個行政村,共有46萬人。
1949年秋,父親鄭達忠接任陸豐縣委書記兼六團政委,這時江南地委傳達了激動人心的勝利消息,南下大軍迫近粵境并下達陸豐一萬五千名民夫、二千擔稻谷的光榮而艱巨的支前任務,縣委要求縣級領導分別深入各區,分片負責,號召從黨內到黨外,從積極分子到一般群眾,層層武裝思想,為迎接支援南下大軍而爭取主動完成任務。此后,六團文工團、河田天河劇團、各地學生歌詠隊等開展聲勢浩大的宣傳工作,提高了群眾覺悟,支前熱潮很快形成,完成了戰勤民夫任務,軍糧完成了1700擔。另外還發動了捐獻迎接南下大軍活動,僅西北區、河口新田八萬等鄉就捐獻稻谷1636擔,銀洋505元、大批木柴稻草,不少牲畜什物,還有金銀首飾等,到處呈現一派熱烈景象。
1950年1月父親鄭達忠調東江地委革命干部學校任教育長,(地委書記兼任校長,地委組織部部長兼任副校長)由于地區初解放各級各單位干部奇缺,經地委研究決定地委革命干部學校開辦黨修、銀行、貿易、公安四個班共300多人,經一年培訓結業后充實到各個部門去工作,使各項工作有序地進行。1952——1953年參加紫金、海豐和惠陽的土改,土改結束后調粵東行署工業處工作,在整頓地方工業中出版整頓地方工業通訊指導,為地區整頓地方工業作出貢獻,受到省工業部整頓地方工業辦公室的表揚。
在錯誤路線及十年動亂期間,父親鄭達忠同錯誤路線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的斗爭,在遭受無端誣陷的情況下,始終堅特共產主義事業,堅持真理,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粉碎“四人幫”后,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提出平反清理冤假錯案,父親鄭達忠于1981年在惠陽地委落實政策(當時他在韶關建行工作),由惠陽地委通知韶關組織部恢復其原來的政治待遇及工資級別,為副地局級干部并在建行離休,離休后享受司局級即地專級(省為廳級)的政治生活待遇。
父親鄭達忠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性,作風正派,光明磊落,忠城坦蕩,敢于堅持原則,待人誠懇,團結同志,關心戰友,嚴于律已,廉潔奉公,生活儉樸,離休后他仍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編寫省救濟隊隊史、海陸豐黨史、東一支隊隊史和提供粵贛湘縱隊黨史資料,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老干部的崇高品質。父親鄭達忠于2001年1月18日因病在韶關逝世,享年83歲。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