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鄭少笑
在陸豐市河東鎮后坎鄉一村民宅東側,有一座建筑造型別致的“青來齋”,鄉人慣稱為“孔廟”,主座廳門向北,前門朝西,分三進二井一亭四廂房,內天井開一側門通往直巷,直巷東邊中小房挾一小廳堂,前端又開出角門通外天井,外天井東角建有一馬廄,建筑總面積400多平方米。
來到廟前,首先見到的是一對醒目的石雕金字對聯:“法岫騰云橫筆陣,河圖照閣煥文章”,橫批“培英”。從聯文看,這應是一所學校。不錯,它就是260多年前后坎有識之士為振興家鄉教育而建,在廟里開辦私塾培育英才,成為一座廟校合一的院落。
踏進外天井,四級石階把向北正廳門抬高一米多,使石框大門顯得非常莊嚴宏偉,仰首便可見到一對加框的石灰浮塑對聯:筆花呈彩鳳,墨浪起蒼龍。橫批書“青來齋”。
登上過門,過廳兩幅對稱粉墻原有四個一米高的大字“禮、義、廉、恥”。過廳與內天井相連,天井低過廳一級石階,成凹字形。正大廳向后伸延,前半部分設為拜亭,拜亭四石柱架起橫梁挑頂,檐角四隨歇山。大廳與拜亭隔石為界,使廳旁一體中又分為前后二部分。這樣既伸延了廳堂長度,又能兩用。拜亭比內天井高出石階二級,三面與天井相連,使廳堂的采光、通風非常合理。正廳堂供孔圣人畫像,嵌對聯:尼山德業起群圣,泗水文章啟后人。橫批為“千古師表” (原文己毀)。上掛“集大成”鍍金巨幅橫匾,畫像前擺設臺案,陳置花瓶,顯得莊嚴肅穆。
正廳小門與兩廂房相通,廂房又開正門向內天井,與過廳小廂房小門相對,各門頂上均有浮塑書卷狀圖案并題詩文,原文現僅有一對可見: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
內天井東西面半墻壓頂通花圖案,東半墻通往直巷小門頂上有篆書“一貫”兩字。直巷中央小廳堂供鐘馗爺畫像(一說是文昌帝),小廳兩側四小房是住宿區,直巷盡頭有古井一口,直巷又開角門通外天井,門頂有“吞光”二字,據說取“吞吐輸墨”之意。
從廟聯文等可看出:孔廟與本地區隨處可見的神廟和氏姓宗祠截然不同,到處洋溢著文化氣息。廳堂雖設有案臺,但不擺香案,過去除了舉行慶典活動外,平時不允許人進廟焚香燒紙。
小廳堂上鐘馗像活靈活現,胡須翹起,圓眼橫視,右手秉巨毫,左手托印斗,腳踏奔龍,作降妖狀,其聯文曰:德著文章張正氣,義揮利劍斬奸邪。橫批:文光武烈(原文己毀)。鄉人說,這與孔廟建造者一生匡扶正義,疾邪忌惡的性格有關。
孔廟的建造者是后坎鄉鄭氏族第十二代傳人鄭李洛,字學海,學名華秀。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8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學海少年聰慧敏達,族人把讀書登科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青年時期求學至惠郡(惠州)。他為四兄弟之長,不久其父鄭萬遠將他帶回家鄉,操持家業。他在家鄉開設糖房做白糖,販往蘇杭一帶,以“暢合”商號參與商會,曾投資助建當地船運碼頭,成為頗有名氣的商賈。
學海崇儒重教,在家鄉中大力倡導弘揚綱常倫理,曾遭村痞野夫的非議。有一次因家人與房叔使用曬谷坪引發糾紛,官司打至惠州府,鄭學海作為被告勝訴,府尹問學海:“你這個堂叔愛不愛?”學海答:“不愛長輩,乃大逆忠孝倫理,吾不敢當!”府尹聞之退堂。堂叔為試探侄兒真偽,走下臺階時佯裝跌倒,學海即抱起堂叔,負于背上,堂叔頓時淚盈滿眶。府尹見狀嘆道:“此類子民,何來官司?”隨即在后庭召見叔侄倆。學海受到一次“仁政親民,為官父母,教悔為先”的深刻教誨。
府尹十分贊賞學海的為民情懷,彭勵他禮義處世,教誨為本,同時贊揚陸豐后坎鄉民心至誠。原來,府尹之前曾任陸豐縣令(其時后坎鄉稱“溫泉鄉”),三年間處理過無數宗鄉民糾紛,唯獨不見后坎鄉公民打官司。后來府尹贈送一巨幅匾額給后坎鄉,上書“國人欽式”,此匾至解放前夕仍掛在后坎鄭氏一世宗祠大廳之上。
鄭學海從惠州府回鄉后,遵府尹教誨,傾家資修橋造路,重教興學,孔廟就是其中主要項目之一。
孔廟的建筑,不占民房用地,地點選在鄉村住宅群地快盡頭,一半是低洼地連池塘,他不惜血本,在池塘中筑墻基。為防備颶風和洼地陷落,垣墻外測上卜字形墻入根,支架住墻外側,外墻高二丈,近三百年來完好無損,可見當時在設計承載壓力方面的獨到眼光和智慧。
孔廟建成后,首先供上孔圣人案位,然后開設書齋,入學者最初只收本房兒童,后擴招到全族乃至全鄉,入學者一律不收學費。
鄭學海的創舉不但利于當代,而且幾代人延續不衰。在他的影響下,相繼相鄰的池角、石亭等村也辦起了私塾和書齋,培養了不少人才。至清末,后坎鄉載入“功名錄”的諸如文武庠生、舉人、國學生、貢生等達到百位之眾。
鄭學海另一突出創舉是:把鄉人的后代歸為三個類型:一免費入學,學不成者練武,練武不就者從耕。在青來齋里面,設置練武諸器具,還養駿馬開設跑馬練武場。馬房和舉重石至今仍存。他還購置大量田產,獎勵墾荒,讓“不文不武”者勤耕力作,上交少量租金作為辦學和助學之用。他規定:凡本房子孫能考上龍山學府者,每年助學稻谷8擔,此獎項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鄭學海早期積蓄豐盛,后來傾其所有,發展家鄉公益事業,其善舉和美德至今還在后坎人中廣為流傳。他崇儒重教,勤學力作,雖未登科仕途,卻為鄉人所敬仰。他當年所創辦的青來齋,雖經歷幾代風霜,至今還完好無損,人們不時自覺地進廟打掃,整理陳設。1984年,村人還自覺集資,將孔廟的屋頂進行修茸,重粉墻壁,把它視作后坎人文明的象征。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