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陸豐縣城東海鎮一河兩岸,風光秀麗。河面筆直寬闊,兩岸綠榕成蔭,河上有一橋連接南北,名曰迎仙橋。狀如彩虹。在這如詩如畫的河上有此充滿傳奇的橋名,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
踏月長橋夜,空明豁遠眸。
虹光遙近郭,珠彩落前空。
風漾層冰合,煙融匹練浮。
清心同皓魄,相與印中逢。
(清乾隆朱介圭)
橋身原是的六墩七孔平橋。一九九0年重建時,改成三孔的拱橋,橋面也展寬至20米,兩邊設人行道置石欄桿。橋名“迎仙橋”三個字是時任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程思遠題的?!坝蓸颉边@一橋名陸豐人叫慣了、聽慣了,習以為常。但外地人聽來很好奇:這橋名起于何時?緣何取名“迎仙橋”?迎的是哪路神仙?關于這橋名,當地有這樣的傳說:
遠古以前,東海滘這個地方是沒有河的,當然也沒有橋。平坦的大地,良田萬頃,田野間散落一些村落,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勞的汗水收獲這田野的回報,民風淳樸,大家和睦相處。猶如世外桃園。但這里地處南疆,西北一帶山高林茂。蛇蟲虎狼甚多。中有一條大金蛇,千年修煉,得道成龍。無奈天規難違,沒有仙箓,登不了仙界??沼袧辣绢I,卻苦于報國無門。憂郁度日。時不時掀點風吐點雨,一來修煉自己的本領,二來吐點怨氣。常常搞得大地天昏地暗,大雨滂沱。有一年夏天,這孽龍玩過火了,一連數月大雨傾盆,天象塌了一樣,導致山洪爆發,地泉突涌,洪水浸沒田野村莊,泡浸數月以后,洪水從低洼處突圍,象脫絹的野馬奔向南海。洪水走過,洼地形成了一條大河,將原來連在一起的大地自東向西隔成南北兩邊,這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東河。經此劫難,百姓苦不堪言,終年為水患所害。適逢八仙過海東渡,路過此地,見此情境,憤慨不已,體恤民情,撥刀相助。呂洞賓一拐杖敲在孽龍頭上,曹國舅一掌把它按在地上,韓仙子把它的龍須拴在樹上。這孽龍睜大雙眼,盯著眾仙:“我乃有千年道行的真龍,你們不可造次!”眾仙乘勢坐在龍身上,何仙姑發話了:“孽障,你看看,你憑一時興起,翻江倒海,可知危害多少生靈?”孽龍順著仙姑所指,低頭看去,這一看不打緊,看那大河兩岸,房舍倒塌,田野被浸,水面浮滿人畜的尸體……小孽龍嚇出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做錯事闖了大禍,于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向眾仙求情。八仙乃天人,當然知道凡事都有個數,沒有要屠殺它的意思,只是要教訓教訓它。于是罰它把龍身化成山脈,固這大河南側的洼地,將功補過,為這一方百姓造福。這孽龍聽到輕饒,叩頭謝恩。伸展龍身化成長堤擋水。慌忙中把原來的河道擋住了,致使河水向西多走兩里才拐彎向南。因龍身有頭有腰有尾。因此這長堤就有高有低。高的后來就叫做山。這龍頭化后還是龍模龍樣,不信你看今日龍山中學西南側當地人叫龍頭的地方,活脫脫就是龍的模樣。而龍山中學西北側的山下,有一個地名叫龍須巷,這是當年韓仙子栓龍須的地方。因那里近龍嘴,常有龍津流出,當地人就在那里挖了井,叫龍須井。這龍山沒點破沒有人知道,只知道現在的龍山中學這個地方叫龍山,龍山腳下有金帶巷、有龍須巷;龍須巷這地名容易理解,而金帶即是當日孽龍隨身佩帶之物。飄落那里而得名。龍山北方三里有個地方名叫龍潭,這是當年孽龍在那里戲水的地方。龍山向東北方向延伸,在陸豐境內的依次是:龍山、大湖山、飛鵝山、福字山、白石門山、獅仔嶂。雖然這些山有高有矮、有大有小,但脈絡是相承相接的,這些山連起來,宛如一條巨龍,那正是當年小孽龍的龍身化的。
小孽龍降住了,但大地一片災痕,特別是留下這條河。有道是隔河千里遠,對周邊的百姓生活和生產帶來很多不便,于是鄉賢就倡議造一條橋以通南北,剛造時是木橋,很簡單。橋造好了,大家很歡喜,搞了一個隆重的慶典儀式。免不了感謝天地、祭拜神明。時有鄉賢提議:救我們百姓于苦難的是仙人,我們要世世代代銘記他們,更求他們常臨東海,為我們賜福。我們就把此橋命名為“迎仙橋”。大家一致贊同。這橋名一直延用至今。迎仙橋北側是迎仙街,南側是大街,歷史以來都是東海的集市中心。成書于乾隆十年的《陸豐縣志》,就有“仙橋夜月”的記載,有圖配詩,且位居陸豐八景之首。有史可考的是: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524)知縣肖泰夫率領民眾建這條大橋,橋名就叫“迎仙橋”。迎仙賜福,橋名寄托著兩岸百姓千年的祈盼!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