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梁水良 ?周振中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細想,水土“養”的又何止人!
位于螺河中游岸邊的陸豐大安鎮,以其豐沃獨特的土壤培養出聲名遐邇的“大安大蒜”,與“大安剪刀”、“大安炒粿”并稱“三寶”,被當地政府列入“一鄉一品”的“大安蒜”。
據說,在一次酒類博覽會上,茅臺酒銷售人員故意將酒杯掉在地下,頓時,香飄整個展廳。就這樣,茅臺酒“一摔成名”。相傳大安蒜的出名,也有類似的經歷。
清末民初,隨著汕尾與香港貿易的興起,各地貨商云集汕尾港。某年清明節前后,一批批的大安蒜,肩挑船運,大量運抵汕尾港銷售。可惜,天不作美,陰雨綿綿,大蒜遲遲未能賣出,眼看春耕農事已到,蒜農推選出一代理人,將大蒜寄放在客棧騎樓下,交由代理人打理。該代理人很有經商頭腦,用紙皮寫上“大安蒜”三字掛著蒜堆后,在旁邊搭起臨時鍋灶,買了肉菜,搗鼓著大蒜,或用蒜莖燉,或用蒜葉炒,或沾蒜蓉蒸,一時間,蒜香遠飄,引來路人駐足,一頓免費招待后,客人紛紛掏出鈔票,買回來大捆大蒜。又有一日,南洋商人聞香而至,因語言不同,彼此只能靠比劃手指講價。代理人伸出兩個手指,意為每斤二元;南洋商人比劃五個手指,并要全部買下。幾千斤的大蒜一下拋出,讓嘗到甜頭的代理人意識到此中的巨大商機,他于是想辦法去了香港,主要經營大安蒜,迅速暴富。大安蒜也從此成了東南亞市場上的搶手貨。
大安蒜以其粒大、油多、味香、殺菌能力強而享譽海內外。隨著海外市場需求的激增,大安蒜有時供不應求,鄰近產地的大蒜便也冒牌搭售。其實,正宗的大安蒜不難辨別:蒜膜通常為紫色,蒜莖約10厘米,有一至二粒花生米般大小的蒜珠(俗稱“腳頭夫仔”)。還有一個方法:用菜刀剁蒜,凡能粘附刀側的皆為正品。因大安蒜蒜油特厚特多,且粘性特強。
大蒜種植對土壤的要求很高。農諺云:豆吃生,蒜吃熟。就是說,種蒜要在多年種的園土中種才會有好收成。生地上種蒜,要三年的時間才能種出標準的“大安蒜”。第一年要改良土壤,挑上足夠的塘泥,供足養分,精耕細作。第三年后才達到要求,才能產生效益。舊時,大安南門洋是有名的大蒜種植基地。然而,在這片廣袤的田野中,也只有在“衙門前”近一里寬的地才可以種植出上等的大安蒜。
大安蒜農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根據氣候、土壤、水源等因素,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種養經,還發明了一種布種專用工具—“蒜耙”。布種要把內弧覆在地上,蒜種不能深種,種深了蒜要分瓣,蒜頭不能成粒。蒜種顆粒大的按要求布下,顆粒小的間種在大的中間,日后長成小棵的蒜苗,可留作日常佐料。初種時要用“毛枝草”覆蓋著上面。對肥料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要認定廁所的糞水,澆蒜的廁所必須在6個月以前禁止加水,否則生廁水會使大蒜枯死。
在計劃經濟年代,大安鎮作為全縣大蒜出口種植基地,曾一度興起大規模的種植熱潮。田間里,一壟壟的蒜地,連綿成片,蔚為壯觀。收獲季節,田地里,山坡上,到處都披曬著大蒜。大安供銷社作為收購方,承擔著出口創匯的重大任務,從各生產隊收購來的大蒜,分類曬干后,集中堆放,收購點之一的后壁埔,幾十條大貨船晝夜不停裝運,忙碌不停。
大安人對蒜情有獨鐘。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餐桌上的“豬腳墨脯雞”,少不了用大蒜作佐料。親友間的饋贈,也少不了“咸蒜頭”。
“咸蒜頭”的淹制也有秘訣。據介紹:從大田里收起后必須在一二天內淹制。淹制程序是:一選蒜。剪去蒜莖,裁去蒜根,剝去外膜。裁蒜根不能把臍部剪得太深,否則不能保存長久。二洗凈浸水。時間需兩天兩夜,換水兩次。三配置鹽水。待沸水冷卻,按一定比例配鹽。四裝罐加鹽水。這樣放置二個月后即可食用。
在當地流傳著一個故事:戰爭年代,一南下部隊戰士水土不服,紛紛拉肚子,有商人獻出一擔“大安蒜”,每位士兵分配兩粒蒜頭,說也奇怪,生嚼咽下,病情即有好轉。部隊即下令采購大安蒜,每人預發兩顆蒜頭備用。
現代藥理試驗證明:大蒜對多種秋菌、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白日咳桿菌)、霉菌病毒、阿米巴原蟲、饒蟲等有抑制殺滅作用,臨床應用于肺部和消化道的霉菌感染,陰球菌性、腦膜炎、百日咳以及肺結核等,有降低血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蛋及抗癌等作用。對水土不服優為特效。
在大安民間,大蒜還是避邪之物。比如,建屋上梁時,梁柱必綁柑桔、剪刀和大蒜,祈求安康吉祥。姑娘出嫁嫁妝也少不了大蒜,以祈求婚姻幸福美滿。小孩第一天入學,在家要食大蒜,意為“能寫會算”。每年開正后,第一次上圩購物,少不了買一小把,至少是一兩根大蒜,祈禱一年作業有剩余。意為“有好蒜(算),有好串”。正月十五元宵夜,有些村莊還有炒青蒜擲蒜葉的風俗。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