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劉潔瑜
日出日落,斗轉星移,待渡山又一次在晨光中醒來了。站在待渡山上,俯瞰海面上波光點點,歸帆片片,夜捕魚的漁船在突突聲中靠岸,碼頭上人群熙熙攘攘,來來往往買賣著漁船運來的魚貨,喧鬧、繁華中映襯著遠久的兵荒馬亂。望悠悠藍天,海鳥飛翔啼鳴,一聲聲唱不盡往昔的英姿忠魂,一句句訴不完歷史的滄海桑田。
悠悠進食亭
待渡山下進食亭,是一座四角四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涼亭,古樹掩映間呈現一種古樸的風姿。亭中間有一石皇帝像,上面刻著一少年戴著王冠站著,這便是宋朝的皇帝趙日正;旁有一人身著官服、手執諫笏作揖的就是陸秀夫。
甲子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富人范良臣的鄰居養了一條全身烏黑發亮的“啞狗”,這條狗從來也沒開口吠叫過,整天目光炯炯地坐在門口曬太陽。有善于相狗的人告訴良臣:此狗能識貴賤,一朝開口吠叫,所吠之人必定至貴。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艘船悄悄地靠了岸,從船上下來一行人行色匆匆,倉倉惶惶躲入待渡山下。當他們路過范良臣家時,鄰居家的黑狗突然開口狂吠起來。“啞狗”開口,這讓有心的范良臣詫異了。于是他連續三天前往待渡山進食,犒勞三軍。這使逃難至此的宋帝昺驚魂稍定,因而賜封良臣為承奉郎。范良臣為感君恩,在待渡山石上勒宋帝及丞相陸秀夫像,并刻下“君恩似海”四個大字。
傳說畢竟是傳說,是否真有那么一條能識貴賤的“啞狗”,我們無法得知。但宋帝趙昺的腳步確確實實曾經踏上甲子,而范良臣也確確實實曾在待渡山下進食,因此明朝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烜建進食亭紀念。在這里宋帝昺被甲子人民親切地稱為“石皇帝”公,并且幾百年來在甲子這片土地上享受著中國歷代皇帝沒有的鼎盛香火。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他的“壽誕”,這一天,甲子的善男信女就會絡繹不絕的前往進食亭進香。經過幾百年的演變,他由“君”變成了“神”,然而,人們并不滿足于把他當作高高在上的“君”或“神”來頂禮膜拜,當這位落魄的國君踏上甲子這片土地時,善良而勇敢的鄉親們自然而然地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時至今日,甲子四鄉六里的鄉親哪家的孩子難帶難養,就會帶到“石皇帝”公的香爐前,給他系上肚兜,認“石皇帝”公作干爹契爺,讓“石皇帝”公庇佑孩子們。
耿耿忠烈心
宋帝逃難時,各個地方都有許多愛國人士揭竿而起,為大宋復國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如廣東新會的伍隆起,同時期的甲子英雄的人物還有鄭復翁。鄭復翁是甲子漁人,宋帝昺逃難到甲子,元兵追殺趕來。這時,鄭復翁椎牛誓眾,率義軍攻襲元兵,奪其兵船多艘。于是宋帝封鄭復翁為前鋒都統,扈從至崖門,不幸遇到颶風,舟覆身亡。宋帝賜溢為“義烈”。
陸豐竹枝詞中有一段就是專門寫鄭復翁的:“待渡山前仰大風,誰知漁父即英雄。當年義烈同文烈,千載何人吊復翁。”可以想像復翁率軍攻襲元兵時,為民族,為國家而戰的那股豪情壯志;也可以想像驚濤駭浪中,即將舟覆身亡的那一刻,復翁心中的無奈和不甘!“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任何一個馳騁沙場,希望有所建樹的將領共同的也最大的悲哀!鄭復翁不是文天祥,不可能像文天祥一樣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雋永詩篇,他只是以一個忠心報國的漁人用自己的身體與狂飆巨浪抗爭,與命運抗爭,然而最后只能帶著滿心的悲哀和無可奈何,嘆一聲“天亡我也!”,輕輕地下沉,再下沉……
知道鄭復翁的人很少,甚至有些甲子邑人自己也不甚了解。2006年待渡山進食亭重新修建,本來打算在天后宮旁邊修建鄭復翁像的,但因經費問題而擱淺。作為一個地方的歷史人物,真希望鄭復翁的愛國精神能夠得到大力弘揚,讓人不再喟嘆“千載何人吊復翁”了!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