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良方
西山,或稱大京山,本村人習慣稱大肚山。過去因山形如鯨魚,而命名“鯨山”。所在的西南鎮位于陸豐市西部,東鄰大安,南連河西、潭西,北靠新田,西接海豐縣平東。境內現有西山、南山兩座古城寨,是西山始祖曾祖義傳下第七、八代裔孫曾萬里、曾志檠父子倆興建的。明清鼎革之際,海陸豐兵荒馬亂,盜賊蜂起;為保護西山和南山曾姓族人的正常生活,曾萬里、曾志檠父子不惜花費巨金先后興建了西山寨與南山寨。至今歷經幾百年風雨猶堅固如初,成為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之一。2012年9月26日,南安寨舉行被市文化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揭牌儀式。
西山建寨 ??保全家族
西山寨,又稱西安寨。為西山七世祖曾萬里所建。西山寨城墻高6米,厚0.6米;為三合土夯筑而成。雖然大部分寨墻被拆毀,但靠近城門兩邊的寨墻依然存在。至今,西山寨四座寨門俱在。寨門城樓為二層,門口框架石柱、臺階為花崗巖。上面城樓墻以青紅磚咬縫砌成。門內有樓梯可上寨門樓。北門為正門,上面寨樓中間設有以花崗巖條石為框的瞭望窗口。窗下磚墻嵌著鐫刻寨門名的石匾。寨門兩側城墻各置有槍孔。門外兩側立有旗桿夾。東門賓寅門樓墻上下各置有兩個射擊孔。目前,東門樓墻已裂開兩道大裂縫,整座城樓已岌岌可危,處于隨時都可以崩塌的狀態。西山全寨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有三街六巷,布局橫縱有序排列。今居民大都遷往寨外及外地營商。原有的民居破舊,祠堂傾墜,石梁懸掛;殘垣曠地,野草叢生。寨內顯得較冷清。
西山老一輩說,曾萬里興建西山寨還有一段故事。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西山名紳曾萬里應新任海豐知縣楊嗣震之邀,到縣城學宮參加監督庠生會考。期間,楊知縣因與曾萬里貢爺意氣相投,無話不談。就特意告知他:京城已發生李闖之變,提醒他要早為預防之計。曾萬里悚然曰:“世亂矣,強徒竊發。”遂急忙返回西山與族中鄉老商量,對于即將到來的兵劫,大家都認為要未雨綢繆地做好準備,才能避過災禍。于是,曾貢爺帶頭捐資興建西山寨,以保全家族性命財產安全。建寨期間,由于經費不敷,賴其母親“太儒人李氏復出簪珥以佐”,才得以完工。知縣楊嗣震也是當時一位中流砥柱式的人物。他是云南省宣威人,號道南。崇禎十二年(1639)己卯科舉人。崇禎十七年(1644),被朝廷派至廣東任海豐縣知縣。縣志謂其:“公聽斷絕餽遺,政暇與士子校文藝,定優劣。時值李闖之亂,喜亂者藉口勤王,嘯聚剽掠,如碣石、可塘、港尾等處,在在竊發。公掃蕩妖氛,間有供扳株連,得其同謀名簿,悉置不問,令反側子自安。當日有智廉仁勇之頌,非虛美也。”順治二年(1645)七月,梅隴港尾舉人徐楷聯合郭達九等借倡言勤王謀亂,楊嗣震檄鄉眾討平之。被俘者供出同謀名單,他一概不問,不予株連大肆殺戮。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從而造福海豐百姓,受到人們廣泛的贊頌。后擢升湖廣監軍道。在軍中有小諸葛之名。清兵入境,永明帝西走,嗣震亦棄官歸,途喪二子,身世潦倒。論者惜其不與永明帝共休戚焉。
西山城寨的建成年代有兩說。其始建年代,俱說是始于崇禎十七年(1644)農歷六、七月間。但建成年代:一說至清順治八年(1651)農歷八月始全面竣工,時間長達八年。另一說于清順治二年(1645)建成,時間僅兩年。開建時代說法一致,但完工年期相差甚遠。然而不管哪年建成,西山寨城畢竟救了全村人的生命。清順治五年(1648)四月,李成棟占領廣東省,擁立南明皇帝。至順治七年(1650),明降將尚可喜、耿仲明為恢復粵省清朝政權統領清兵進攻廣東,南明海豐參將薛進據海豐縣城進行抵抗。翌年正月,清軍用大炮攻破海豐城北門,薛進被殺。其部將黃熊逃入公平北部山中。十月,黃熊集薛進余黨攻劫橫隴、石陂、羊牯諸寨。其中離西山寨不遠的石陂屯就慘遭黃熊賊眾洗劫一空。只有西山依靠城寨獨保安全。十二月,衛鎮黃應杰派遣惠州副將李明道、李榮華,統兵征剿崎山羅輋寨。生擒黃熊、柯彪等監解上省。兵亂解除,合境始靖。
或說:西山寨城的建成時間,為順治八年(1651)八月,歷時長達八年。筆者認為:此說不大可信。因為在明清兵亂之際,似乎不可能如此從容建城,來防御當時經常出沒的盜寇和亂兵的騷擾。至于說是清順治二年(1645)建成,歷時兩年。筆者認為:此說可靠。可舉西山寨東門石匾:“賓寅門”及落款“弘光元年”為證。“弘光”,南明皇帝朱由崧年號。南明弘光元年(1645),就是清順治二年。曾萬里貢爺在寨內建有祖祠。后世子孫稱為“九萬公祖祠”。重修后,祠堂大門石匾鐫刻“曾氏宗祠”四字,門外石柱聯曰:“大學修身家齊國治;孝經傳道地察天明。”祠內木匾聯曰:“七世衍箕裘,鵝郡悉芹,惟藉文章光俎豆,千秋承禮樂,蟾宮攀桂,好將筆墨振家聲。”“七世展鴻猷,想當年、經稔行修,聲名不朽;四房承駿業,喜此日、秋嘗春祀,俎豆常新。”清末民初,曾氏祠堂正廳祖宗龕兩側,題有陸豐辛亥革命功臣曾小蘇(字兆鰲)的對聯家訓曰:“貧不忘本,然莫賴于兄弟;富則思源,更力濟于宗親。”
南安創城 ??見證傳奇
南山寨,又稱南安寨、南安城。一說是取創建者曾志檠之號南安而命名;又一說是寄寓其“太平安定”之愿景。設有東門啟陽門、西門會丁門、北門元辰門三門。均沒有門樓。其中正門為北門。城墻高大堅固,高6.5米,厚0.8米。為三合土夯筑,墻體歷經風雨洗刷呈黛黑色。寨門框為雙層的花崗巖石柱。門上有石匾額“元辰門”三字。其上又有花崗巖框架的瞭望窗口。東門啟陽門與西門會丁門呈圓拱狀,與兩側城墻渾成一體。墻體全部為三合土夯筑,雄渾堅固。墻上有不規則的槍孔。據老人們說,以前墻上還砌有高約0.5米的城磚。南安寨正門內町地開闊,通面闊82米,通進深109米。正中為清康熙曾氏八世祖曾志檠所興建的南安祖祠三棟。祠堂大門上有花崗巖石匾鐫著:“曾氏宗祠”四字。門外左右側有一對抱石鼓。祠堂墻有約1米多高花崗巖規格石基護坡。該祠曾毀于1928年大火,又于改革開放后重建。祠堂隔墻兩側有民居100多間。全寨建筑面積8938平方米。
南安寨的興建年代,有多種說法,或說八年,或說十幾年,或說二十幾年。寨中老輩人傳說,“南安寨由鄰村的李時泰師傅承建,當時李時泰師傅在建南安寨時還沒結婚,是在建南安寨期間賺到了錢回去娶老婆的。到了李時泰的兒子十八歲時也來幫忙建南安寨,整個工程耗時十八年。至于當時耗資多少就不清楚了。”其實,南安城建設的時間,曾南安《建置南安記》說得很清楚:“然猶慮奉先無地,裕后無基;爰創南安住場一所,營室立堡;中為祠堂者三棟,以祀祖先;周圍為住房者百有余間其后。始于己卯,成于丁亥……”明確地告知子孫:南山寨及祖祠始建于康熙己卯年(1699),至康熙丁亥年(1707)全面完工,歷時八年。即康熙三十八年起肇建至康熙四十六年建成。并非該村鄉老所傳說的歷時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由于南山寨規模宏大,城墻高大厚固,足見當時耗費銀兩之巨。比之西山寨之建設資金,抑或過之。
為什么曾南安在西山寨已有房宅,還要如此辛苦地興建南安寨,開創南山基業呢?原來隨著曾姓人口的繁衍,西山住宅已不敷人口增長的需要了。《建置南安記》曰:“追(思)丁卯年以丁口殷繁,房屋湫隘,兄弟始分居。期時也,自思舊產幾何?得無未敷日費用乎!”原來曾九萬有四子志春,南安,師輿,學州共生二十四孫(後世稱“九萬公四子二十四孫”)。因此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口殷繁,房屋湫隘,兄弟始分居”。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安根據堪輿師的意見,選中離西山村不遠的地方(今西南鎮所在地),興建南山寨。該寨設有東門啟陽門、西門會丁門、北門元辰門。寨內南安祖祠建有房屋100多間,由鄰村李時泰師傅承建。歷時八年竣工。故此,南安寨城比西山寨更加高大堅固。至今三百多年了,寨墻還完整無損。及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寨內建南安祖祠。曾志檠撰《建置南安記》刻碑立于祠堂。并題祠堂聯曰:“開口靠人難,吩咐老妻須節儉;勵志成名易,叮嚀兒子效勤勞。”該聯叮囑家內要注意勤儉持家,凡事須依靠自己。并叮囑兒孫耕讀須勤奮不懈,不可徒有虛名。《建置南安記》和祠堂聯,既說明他建設南安城的用意和時間,又承載著他對后世子孫的殷殷期望和囑咐。
耕讀傳家 ??人才輩出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5),西山曾氏開基始祖曾祖義(號樂豐),攜家從長樂縣洛陽圍(今五華縣棉洋鎮)遷徙到海豐縣坊廓都,在西山下開基立業。西山村原稱東湖村,明初是一個雜姓混居的村落。曾祖義像大多數客家移民一樣,在東湖村與各姓居民和諧共處,默默地從事農業耕種和與農業有關的生意,農閑時督促子弟讀書。從明中期至明末,經過曾氏六代人的耕讀和科舉奮斗,其第七代后裔開始興旺起來,財富聲望為當時海豐之首位。故曾志檠(號南安)貢生自謂“我家自少崖公、念莊公,世德相承,家聲骎骎乎振矣。”清初,隨著其他姓氏陸續遷走他方,東湖村僅剩下曾氏一姓。因所在山名西山,故易名為西山村。并隨著曾氏人口的逐年繁衍壯大,曾氏子孫開花散枝般地遷居到附近南山、石艮、深坑等村開基。各村往來猶保持江西客家方言。而今,曾氏后裔已衍居到海陸豐二縣十多個自然村及臺灣等外地。民國曾國定所撰的《西山手稿》載:“曾姓之族淵源遠大,世派分明,載之族譜。而陸豐西山曾姓于明朝由五華樂陽圍出祖,至七世財丁旺盛,富蓋全省。時至今日鄰縣之人尚知九萬富翁之名。……以耕讀傳家為本。”
明清時期,西山約雖是地處偏僻、人口不多的鄉村,但每年科舉成績甚至比大鄉還要出色。歷年科舉留名者有明崇禎庚午科拔貢曾萬里、清康熙辛卯科副貢曾佐、曾位,歲貢曾朝冠,雍正貢生曾養淳,乾隆例貢曾英、曾儼、曾份、曾榜、曾養元;道光乙未恩科舉人曾際中,嘉慶歲貢曾憲璋,咸豐貢生曾作求,光緒己卯科貢元曾益光,宣統己酉科拔元曾桐;還有武科舉人曾養滋、曾養深、曾養直等;以及曾志檠等十四名廩庠生。可以這樣說,凡清乾隆《陸豐縣志?選舉志》表列的曾姓科舉人才都是西山人。其中,曾萬里、曾志檠、曾位公孫三代,對西山寨、南山寨等古村落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曾享平、曾小蘇等近代人物對辛亥革命做出了貢獻。
曾萬里(1600~1658),名九連,號九萬。當地尊稱九萬公。海豐縣坊廓都西山村人。生于明萬歷庚子年(1600)九月,明崇禎三年(1630)庚午科拔貢生(或說副貢)。他不僅是曾氏走向興盛時期的西山寨創建者,也是振興曾氏科舉文化的重要人物。族譜說他“勤以誦讀,學足三冬,儉以治家。富過百萬。聞李闖之亂,建寨以保全族家堂,黃熊之畔,壯禦以保一方。舉人何際,有選墓誌,謂其有經濟,有機選之哲,仁義之行。”曾南安《建置南安記》稱:“吾父又克體先志,沖齡嗜學,弱冠遂有聲于黌序,年未五十已與明經之選,因世滄桑不樂仕進,以致赍志而歿焉。時予方髫年,即志切成立……”敘述其父九萬公能夠繼承習儒的傳統,少年時發憤讀書,能撰寫八股論文。20歲時考取秀才進入縣學宮。未到50歲已獲得貢生的功名。由于身處明清換代的戰亂時期,不愿意出仕清朝。平時在家課督志春、南安、師輿、學州四個兒子讀書。使他們后來俱成為海豐學宮庠生。平生經商,財過百萬,成為清初聞名全省的海陸豐富翁。清順治十年(1653),海邑饑荒,斗米千錢。族中有人餓死。九萬公“惻然傷之天倫。族堂處置所得,即親友間糜不婉至曲全。”清順治十五年,當九萬公赍志而歿時,曾南安年僅9歲。
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曾九萬貢爺應楊嗣震知縣之邀,到縣城監督學宮會考。期間,楊嗣震告知他:“京城已發生李闖之變”。曾萬里悚然曰:“世亂矣,強徒竊發。”原來是年正月,李自成已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底,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使其離京西撤,節節敗退,引兵經陜西退至湖廣,不知蹤跡。聽了楊縣侯告知李闖攻入京城崇禎自縊身亡的消息后,曾萬里急忙返回家鄉與族中鄉老商量。決定要筑建西山寨,防備即將到來的亂世兵劫。于是他帶頭捐資建寨,意欲依靠城寨來保全家族和財產安全。建寨期間,由于經費不敷,賴“太儒人李氏復出簪珥以佐”才得以完工。順治六年八月,局勢平靜之后,曾萬里在西山寨內建祠堂。題聯曰:“七世衍箕裘,鵝郡悉芹,惟藉文章先俎豆;千秋承禮樂,蟾宮攀桂,好將筆墨振家聲。”墨跡流傳至今。清康熙五十一年番禺癸酉科舉人、海豐縣儒學教諭何志有(字春寅)贊曰:“公諱萬里,少嗜學,善屬(文)。乃尊念莊公深期之。方弱冠游泮水;未五十襄歲,拜獻大廷。值干戈擾攘,遂不樂仕進。然余近公之品量,豈為多學能文已哉?!有幾先之哲,有經濟之才,有仁義之行。……乃為之銘曰:‘祜于已遇,遄乎時勢;英氣未泯,潛處斯地。馬髻永固,昌乃后裔。久而彌光,誰能抑之。’”
曾志檠(約1650~1719)名蒼柱,字圣玉,號聞安。當地尊稱為南安公。清康熙邑庠生,誥封儒林郎。海豐縣坊廓都西山約南山村人。為九萬公次子。清初南山寨城的創建者。九萬、南安父子富蓋粵東,擁有田產幾千畝。直至建國前,海陸豐境內有的農民還耕其后裔的田園。雖家擁萬貫財產,但一生勤儉為本的南安公,仍教育兒孫務必節儉勤勞,克承家業,勤督兒孫讀書成才。這是難能可貴的,也跟其特別的人生遭遇有關。康熙四十七年(1708)季春吉旦立的《建置南安記》載:“值丙辰海變,予兄弟遘難,身罹酷刑……”這段話經筆者考證,源于海陸豐的一次歷史大災難。清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初五日,征潮清軍尚之孝、固山、王國棟部,在鄭成功部將劉進忠的強攻下,連夜潰敗到海豐縣境(含陸豐)。十六日,劉進忠領悍將劉國軒、何佑等率領海寇數萬人,從潮陽經過海豐向惠州進發,四周百姓驚慌躲避兵寇。雖山陬海澨,咸被劫掠。曾南安兄弟就在這次浩劫中,遭受到海寇的勒索酷刑。故曾南安在記中云:“至今猶存心悸之。汝曹不可不記憶也。”也是這次銘心刻骨的慘痛經歷,使他萌發了在遷居地興建比西山寨更能防御盜寇的南山寨。
因此他在《建置南安記》開宗明義曰:“男子之生,貴乎有所樹立。讀書成名,置身通顯,以忠君孝親。此其上也,然而不易得也!次之則守分作家,創立基業;上足以奉先,下足以裕后也。可告無愧于此生焉。總之身為男子,務期成立,慎勿不肖自待也。”這種家風是難能可貴的。南安公在碑記末尾猶循循教導子孫說:“汝子孫念予經盡苦心,將來歷久損壞,務依舊例修葺。不許偏執己見,擅為更張,亦不許售換以啟寡隙。如是則善成者視夫!善創者,其所樹立當不少;讓也又何?有不肖自待之。嫌乎!今欲汝子孫,凜承先業,爰志其所由來。勒之于石,以垂久遠云。”
曾位(約1643~1723),又名朝宰,字立人,號臺山。九萬公二房長孫。曾志檠(南安)長子。六兄弟居長,排行貞山。副貢。清康熙五十年,以明經之選任廣東曲江縣儒學教諭。后升任崖州府儒學正堂。時值曲江荔眼崗山寇猖獗作亂,掠劫百姓,朝廷發兵擒捕賊寇八十名。因縣令離任暫缺,上司命曾位負責審訊,所察案情實狀,皇帝嘉獎其“有吏治才”,以縣印委授之。升任崖州府儒學教諭。之后以養親而辭官歸梓。在南山寨閑居時,喜吟詩作對。他常與堂兄清康熙辛卯科副貢、定安教諭曾佐(名朝相),堂弟清康熙歲貢曾朝冠(字朝甫)等結伴攜游,吟詩唱和。他有一首《九日登西山峰頂》詩,記述康熙年間一個重陽節,兄弟們一起登高眺遠,乘興飲酒斟茶,相互唱和的情景。詩曰:“西望雙旗山色嘉,忽逢佳節興偏賒。勞攀石磴九回曲,望盡川原百萬家。云接海波羅帶濕,風還巖谷角巾斜。羞稱桓景茱萸酒,得句頻烹顧渚茶”。此詩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播遷而流傳下來,抒發了詩人熱愛鄉土、積極向上的情懷。
曾享平(1870~1938),原名曾國琮,陸豐坊廓都西山約石艮村人。他少時聰慧好學,深究義理。清光緒年間先后考取庠生、補廩生、拔貢等功名,任廣東參軍。1909年,長居廣州河南的曾享平就加入了同盟會。開始在陸豐龍山小學堂開展革命活動,從進步學生中發展同盟會組織。翌年9月,支持學生罷課取得勝利,逼使校長陳月樵及縣署恢復黃耀龍、歐陽衡等學生領袖的學籍。使龍山小學堂成為宣傳民族革命思想的前沿陣地,為響應惠州起義作了組織與輿論準備。1911年10月30日,他與羅應平在香港接受陳炯明、鄧鏗指定的任務,潛回陸豐與馬柳庭、曾小蘇(字兆鰲,西山人)等配合惠州起義。于11月10日,組織大安、石寨、西山、麓林、三溪、上埔六路民軍攻取陸豐縣城,進占縣署。起義成功后被省政府任命為陸豐臨時革命軍政府縣長。民國元年,曾享平當選為省議會參議員。1917年又連任參議員,并被推為省議會副議長。在省議會,他力主禁賭、禁煙。并發起議案首提筑建海珠大橋。1917年第二屆議會時,省政府為地方稅收計,要求議會通過開賭案,他在議會上嚴詞駁斥,極力反對。但由于時弊所趨,終無力挽回。他一向熱心創辦實業,先后在河南創辦過化妝晶廠、中醫鋪、裕華公司等,以及建造船塢碼頭、船廠等。1938年農歷正月初七逝世于香港。張友仁先生聞訊送來挽聯曰:“算嶺南議會中流砥柱人才,不奈故交如雨散;是東路民工筑路開山始祖,而今何處馭風行。”國會議員何士果題相贊曰:“歲在丁己,省會重開,賭案通過,留遺禍胎,君在議壇,反對激烈,即此一端,足徵氣節。”
參考資料:
1、曾學思 《陸豐西山曾氏歷代部份名人錄》;
2、曾慶年 《西山曾氏輩序 》;
3、乾隆版《海豐縣志》、《陸豐縣志》;
4、曾志凱 《南山村世系》 ;
5、楊永可、葉良方(執行主編)《汕尾古今詩詞選》;
6、曾小葉 《南山寨建寨歷時八年》、《南安公生卒年考》;
7、陸邑西山 《曾蒼柱諱檠字圣玉建置南安記》。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