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梁始興
我是廣州人,1953年由省委派來陸豐支援老區建設,一年后任務結束,其他的工作人員都回去了,當時的縣政府把我和一位姓楊的同志留下來工作。一晃六十多年過去了,六十年來我親歷陸城各種變化,以下細說幾件事。
當年的陸城在外人看來是一個非常落后的地方,千古不變。經過解放后六十多年的建設,現今的陸城水陸交通便利,有烏坎出???,有高速公路,有即將在2013年通車的廈深鐵路。城內一河兩岸,風景秀麗,人口從解放前的3萬人左右增加到現在的30萬左右。市場物品豐富,凡是能在大城市買到的生活用品,在陸城都可以買到,生活設施和大城市一樣,十分便利??苫叵朐?0年前陸城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地方,是一個五無城鎮,下面細說這一個五無城鎮是一個什么樣子:
無過境公路——車輛過境只能穿城而過。從解放后至上世紀60年代初,從廣州至汕頭的車輛要從連厝圍拐入七星池,過迎仙僑穿過大街再拐入馬街頭至馬街尾,到城東鎮政府前上公路。當年的汽車很少,每天過境的汽車只有兩三部,汽車一來,兩邊鋪面的帳蓬便收起讓汽車通過,因當年馬街很狹窄,(1974年才兩邊各拆開來,形成現在的規模)1954年有一天一部貨車在拐入連厝圍時與一部軍用吉普車相撞,一個團級軍官當場死亡。
解放初期陸豐只有兩部破貨車,以七星池作停車場,因當時陸豐根本沒有汽油供應,所以都是燒木炭作動力,每天早晨由一個十來歲的小孩用手搖動鼓風機給車頭炭爐鼓風,一般要一個多小時爐火才能燒旺發動汽車。當年在七星池搭有一個小棚寮當做車站,管理人員只有兩個人,以管理貨運為主,因當年出門的人極少,根本沒有客車。1953年我們15個人從廣州來陸豐時非常辛苦,早上七時從廣州出發,至傍晚才到達惠東縣稔山鎮,在旅館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七時從廣州出發,至下午五時才到達陸豐。足足坐了兩天的車,并在途中住了一個晚上,一路上共過了五六信渡口,真是歷盡千辛萬苦。
陸城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修建了龍山橋,才有過境公路,當時建的車站,就在現在的龍山烈士陵園大門。到1964年陸豐仍沒有開往廣州的班車,每天早上潮陽開往廣州的班車給陸豐留十個座位,其中車頭前面兩個座位,還要留給縣政府工作人員出差用,一般人出門要提前五至七天買票,并且要單位證明,或居民區和生產大隊以上的單位證明,所以當年出遠門的人較少。更可笑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陸城各個進城路口都派有民兵把守,每個生產隊一天只準一人進城,導致整個城鎮冷冷清清。
無電燈——解放初期一入夜便漆黑一團,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機關單位及居民晚上照明都是用煤油燈,有時開大會或演戲時則用汽燈(也叫大光燈,是一種經打氣使煤油通過空心小銅管噴入燈紗燃燒發光的燈,這種燈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到了1955年縣政府才有一部小發電機,供政府部門晚上辦公照明用,小電廠設在原先物資局的所在地,是用小型柴油機皮帶帶動發電機,當年一個晚上因皮帶斷裂打在一個操作人員頭上致死。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大湖山北側,靠近陸河路邊東面的地方建了一個較大的發電廠,才普及單位用電,但只能供應晚上幾個小時,且經常停電。仍未普及到居民用電。在七十年代晚上經常停電,受影響較大的龍山中學住校學生,晚些時候不能復習,影響了學習成績。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陸城與南方電網聯網后,現在很少停電。各種各樣的電器用具如雨后春筍般在市場有售,如:電飯鍋、電磁爐、微波爐、電熱水器、電火鍋、電炒鍋、電風扇、電吹風、電理發剪、電蚊拍、電冰箱、空調機、電動車、電縫衣機、抽油煙機、以及工業上和建筑業使用的種電動工具等等,凡是能夠用電加熱,制冷,驅動的東西都可以用上電。現在煮一頓飯可以完全不用爐灶燒火,干凈、快捷方便,省時省力省錢。由于有了電,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電視機,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現在陸城大多數街道都有路燈,晚上到處流光溢彩,像大城市一樣熱鬧非凡,這是解放初期至上世紀六十年前不可想象的。
無電話——信息不靈,人們要互通信息只能通過口頭傳達或寫信。有什么重要的新聞和大事全靠首長作報告,縣委書記和縣長等領導干部當年一般都配有通訊員,有什么事就叫通訊員去傳達,以后一些比較重要的單位配有一部手搖電話機,全縣城只有幾十部。有事打電話時,先搖動電話機通知總機要接什么單位,然后由總機通知該單位,才能通話。當年陸豐縣屬汕頭地區,有事要打汕頭的電話,要等很長時間,有時要等三四個鐘頭。另當年通話的音色較差,因為當時的銅線比較緊張,一般的電話線路都是用鐵線代替,并且一條架空單線,另一條線埋于地下作為地線,所以當年的通訊非常落后。人民群眾根本沒有通訊工具,互通消息全靠人們口頭傳達,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陸豐才開始出現程控電話,但私人要安裝一部電話要兩千多元,相當一個普通職工當時一年至二年的工資。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發展無線電話,當時叫“大哥大”也叫“枕頭機”,大約25公分長,5公分寬4公分厚左右,出門時要用袋子裝好提著走,一部枕頭機按當年的市價是5萬元,相當于當時普通職工十幾二十年工資,真是太貴了,所以當年有資格用枕頭機的都是單位的領導干部,絕大多數是用公款購買的?,F今的移動電話“手機”體積很小,只有一二兩重,放在口袋中,可以到處帶著走,價格比以前便宜幾百倍,而且功能越來越多,除作通訊外,還可上網看新聞、看電影、看書、查資料、玩游戲、并可用作支付設備、出門不用帶錢……現在有了程控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陸城再也不會像60年前那樣消息閉塞,隨時隨地可和全國以及全世界通話,有什么新聞立即可以知道,人們也變得聰明了。
人民群眾無機動車——解放初期,整個陸豐人民群眾是沒有機動車的,交通工具只有單車,普通人家能擁有一部單車就算了不起了。馬街只有一間集體性質的單車社,干部群眾要出門到甲子、碣石等地一般都請單車社工友去載,貨物也是由單位載運。從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初,縣政府只有兩部汽車,一部蘇制小嘎斯貨車、另一部是美制吉普車,公安局也只有一部三輪摩托??船F在的陸城車水馬龍,私人小汽車究竟有多少萬部數也數不清,摩托車和電動車像螞蟻一樣多。自從1997年高速公路通行以后,陸城至廣州只需要三個來小時,當天辦事當天回來,國營和私營的班車每天有幾十班。
無自來水——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初,群眾的飲用水都是取自螺河東河(當年三河歸一河的烏樹水閘未尚未興建,到七十年代中葉才興建了望洋水閘,即三河歸一河)人們就到河里挑食水和洗衣服。當天旱水井里水量少時,人們到河里挑水,離河邊較遠的地方挑一擔水回家要一個多小時,當河里的水很少時,人們會在河底安上一個竹籮過濾清水取來用。故以前用水比較辛苦,且不衛生。人們用過的污水通過排水渠道又流回河里,與河水混雜后又挑來食用,根本不知水質衛生為何物。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陸豐縣政府在東河南堤搬運碼頭邊修建了一個小過濾池,過濾河水作為自來水用,但只供應縣政府和華僑旅行社專用。當年有一個外國旅行團來訪,住在華僑旅行社,晚上一打開水龍頭看到流出來的水色混黃,不敢食用,第二天馬上就走,連幾個要去參觀的景點也不去了,這給陸豐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響。
為了改善陸城的供水狀況,八十年代初陸豐縣政府籌建了現在的水廠,1983年建成通水,現在每天的供水能力達到十幾萬噸,供水管道達到烏坎港口和城東鎮的淡水村和東埔村,以及河東鎮的部分地區,徹底改善了過去群眾飲用水困難的狀況。
陸城解放初期從一個五無城鎮,經過六十年建設,超過舊社會千年,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鎮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這是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成果。我這個解放初期就從廣州調來支援老區陸豐建設的人,有幸目睹陸城這六十年來的進步。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