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福欽
黃忠貞公祠:是紀念清初海豐進士黃易的建筑物,它位于陸豐市東海鎮東風區丁厝巷21—22號,坐東向西,總占地面積1300㎡,總建筑面積540多㎡;主座二進面寬三間配兩廊,中為陽井,兩側為附屋,外為陽埕連圍垣,圍垣外是古巷,圍垣中軸不設正門,墻頂以磚線向上逐層伸出,并配以飛檐起翹,于左右側各設一門,稱“龍虎門”,門頂以磚線向上逐層伸出,并配以飛檐起翹,這三次飛檐建筑仿中原牌坊風格,泥塑、線條精細,突出古建筑的藝術水平。“龍虎門”額分別鐫“崇德”、“報功”四字。前座門額鐫“黃忠貞公祠”四字,陽井四周回廊采用花崗石柱,為防風雨之侵襲,其他采用杉木木柱,以抬梁架梁結構。
于2008年春重修時,將杉木木柱改為石柱,并以灰色硫璃瓦覆蓋祠頂,以磽片制作“八仙過海”和花草、鳥等吉祥圖案;祠內載上木結構雕刻或漆畫著人物故事、花草、龍、馬、鹿、鳥等圖案,具有藝術水平。祠內兩廊墻壁保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縣、府、省各級官員批示和舉人陳一虬等62名邑賢請建該祠的記事石碑二通,還保存清康熙皇帝的“圣旨”、“清賜進士第誥贈福建按察使司忠貞黃公諱易神位”的石雕,石柱上鐫刻著“兩粵文章推尚德;七閩煙火照丹心”的對聯。
后座是紀念忠貞公的享堂,正廳塑造黃易像,左右前傍塑造兩位侍者,儼如衙署行政場所,黃易造像遵照清代京都畫師所繪丹青而仿塑,神形迫真,栩栩如生,其原畫今尚保存。禮部侍郎彭孫遹為題像贊,其贊曰:
閩英粵杰,此身生在山穴。須眉宕跌,文人度、武將烈。挺然獨出,不為叛黨斗腰折。芳名傳史,矢志無二,當耀于千秋而不竭。
(注:彭孫遹,浙江海鹽縣人,與黃易同科進士出身,官任博學鴻儒授翰林編修、纂修明史兼禮部侍郎。)
黃易(1631-1677年)字子參、號蒼潭,又號惕庵,清代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祖籍福建漳浦縣十七都。明崇禎四年(1631年)歲次辛未九月十九日誕生于金廂洲渚村。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中式第三甲第180名進士出身。奉旨出任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官秩正七品),黃易在縣衙正堂自題對聯:“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親,不忘乎君”。為座右銘以明心志。時沿海遷界,百姓流離失所,黃易冒死向皇帝上《奏開界疏》(其疏文尚存)陳狀。康熙甲寅(1674)年,逆藩耿精忠政變,迫黃易反清而不屈,遂棄官削髪為僧,法號“惕庵”。從小道夜行晝伏奔涉入粵,時粵東李成棟繼叛,于是辭別父母及妻兒,潛跡江西。聞王師入閩平亂,乃自江西返閩,晉謁康親王,備陳情節,康親王嘉贊黃易之孤忠,上疏朝廷,方奉旨議敘提升,因其積勞成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五月初二日,黃易卒于福州三山官舍,年僅四十七歲,志業不遂,其臨終悲慨賦詩曰:“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圣賢書”。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初五日,圣祖皇帝遣廣東按察使司僉事管分守嶺東兵備道仇昌祚,奉旨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奉政大夫(正五品),謚“忠貞”,欽賜葬銀一百兩、祭銀一十兩,運柩回梓安葬,歸化縣立廟崇祀名宦。其長子黃繼隆承蔭襲,授山西太原繁峙縣知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海豐縣陳一虬、許開邦、陳天章等六十二名舉貢監生員及紳衿向各級官員公呈陳情,為紀念黃易孤忠報國之氣節;廣東都督石大人、廣東巡撫蕭大人、海豐知縣白章等奉旨為建立“黃忠貞公祠”、“忠貞坊”,以作崇祀和紀念,享春秋兩祭。
乾隆十九年(1755年),乾隆皇帝頒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于京都昭忠祠。
2010年冬,黃忠貞公祠重修落成,煥然一新,古色古香,其建筑規模壯觀,其風格融中原和嶺南古建筑之藝術,具有歷史文物研究價值。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