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女同,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久草福利在线观看,国产高清成人久久,国产91久久久久蜜臀青青天草二,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正文內容

三甲地區特色民俗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 | |

林玉華

因為地處海陲,天高皇帝遠,三甲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習俗禮儀,這些習俗禮儀像一根根紐帶,拴住四方游子的心,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它們又是一個種族的“身份證”,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據此認出“嘎己人”(自己人)。

一、最有地方特色的成人儀式——出花園

民俗大師鐘敬文先生認為,出花園是一種特殊的成人禮。是潮汕地區特有的。無論男女,長到虛歲15歲,就要“出花園”,表示已經長大成人了。“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時女孩15歲可以出嫁了,男孩15歲可以當壯丁。為什么叫做“出花園”呢?這是因為潮汕人供花公花婆(或叫公婆神、床腳婆)為小孩的保護神,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像是生活在花園中一樣,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如今成人了,就要走出“花園”,經風雨,見世面,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了。

出花園的儀式大同小異,甲子地區“出花園”的儀式又自有其特點:

①擇吉 ?由父母選定吉日吉時。一年中只有農歷七月上旬和十月(15歲時家族有父母年老不清凈的要等到16歲的十月)才可以出花園。因為公婆神誕在七月初七,花公花婆誕在十月初十。七月十一“開孤門”,怕孤魂野鬼來騷擾,所以七月十一開始不能出花園。而時辰要在子時到寅時之間選,因為天亮后不清凈。

②洗浴 ?用五谷、抹草、紙符灰、12樣(也有只用5樣的)花草水洗浴。12樣花草一般是四時春、百日紅、石榴花、竹葉、榕樹葉等寓意美好的花草,如榕樹甲子話叫“成樹”,與成人的“成”同音,“竹”與“德”同音。帶刺或有臭味的花草不能用。用這種特制的花水洗浴,寓意洗掉邪穢,祈望清凈、健康、旺盛、有德行、長命百歲。

③吃飯 ?“出花園飯”專為出花園者享用。一共12碗飯菜,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豬肚——食豬肚,換腸肚,要懂世事了,不能耍小孩子脾氣啦

粉絲——長命百歲,長長久久,順順利利

魚丸——年年有余,圓圓滿滿

雞蛋——吃了會“伸”(甲子話“蛋”也叫“春”,“伸”和“春”同音,取會長進、能發展、生生不息之意)

米飯——希望孩子一生有飯吃

12碗飯菜擺在大竹胡上,出花園者坐在眠床上吃,男向內,女向外,意謂男要娶入內,女要嫁出外。每碗都要吃一點,但不能吃光。

④行巷 ?再窮的人家,也要給出花園的孩子置辦新衣新鞋,所以以前小孩子盼望“出花園”,因為有好吃的,又有新衣服穿。穿上新衣新鞋,兜里放兩個熟雞蛋,從巷頭行到巷尾,邊走邊吃。意謂“行四方,到處有得吃”。

出花園者那天不用干活,要在家休息。親友鄰居要送雞蛋來“湊春”或糖果(傳子傳孫)祝賀,主人家要回贈“九層糕”(長長久久、層次高升)。

當然,現在的出花園儀式已經越來越簡化了,有的簡化成謝花園神,有的甚至不用出花園了。法律規定18周歲才是成人,人們可能覺得15虛歲就成人太早了吧。加上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很多人出門謀生,也很難做到禮數周全。

二、最有文化內涵的待客禮儀——以茶待客

(一)人客來了“三杯沖”

若要問甲子什么店鋪最多,答案應該是茶葉鋪。大街小巷,大大小小,茶葉鋪觸目皆是,據2009年夏季甲子工商所統計數據,正式注冊的就有295間。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約有八九百間。甲子茶葉市場的旺盛當然是因為甲子人消費茶葉的數量驚人。普通人家自己喝的茶葉一般每個月要兩斤,天天喝的要四斤,出門在外的甲子人,絕大多數回甲子買茶葉,除了自己喝,還作為佳禮送人。甲子最旺銷的是福建烏龍茶,現在一般從普寧的茶葉批發市場進貨,也有直接到福建安溪進貨的。

甲子人家里至少有一套“三杯沖”的茶具,客人進門,先請坐,再泡功夫茶招待客人。“三杯沖”就是潮汕功夫茶的俗稱,因為標準的功夫茶一泡剛好三小杯;又有“茶三酒四”之說,最合適的茶伴是三個人,三二知心好友,閑時坐落,悠悠閑閑做著茶活兒,輕輕松松品味幾杯香茗,“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真是人生樂事!

外地人一般品不了這濃釅的功夫茶,但甲子人可謂不可一日無茶,“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的“老尾”,在甲子,卻幾乎成了“老大”。有些人一起床就泡茶喝,當然,因為不利于健康,現在極少有人這么做了。不過飯后三杯沖已是甲子人的生活習慣,很多人甚至上了癮,沒茶喝會精神不振,渾身不爽。甲子人出門旅游或出差公干,大都要帶上一套“三杯沖”和烏龍茶葉,走到哪喝到哪。若出門在外,看到有擺著“三杯沖”茶具的,就可以用“福佬話”跟人家說話了,因為這是“嘎幾人”的標志。而主人也會十分熱情地請你“食茶”,然后是他鄉遇老鄉,茶逢知己三杯少。

甲子地區以茶待客,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特點。我國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唐代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潮汕工夫茶茶藝歷史源遠流長,堪稱中國茶道的“活化石”。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于宋朝,貴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潮汕功夫茶關鍵就在于“功夫”二字。功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沖法”。

“功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方言叫做“沖罐”。選擇茶罐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

此外還有茶洗、茶盤、水瓶、水壺、茶鍋(砂銚)、紅泥小炭爐等茶具,都各有講究。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人對功夫茶具已經沒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甲子人流行用酒精爐、玻璃壺煮水,近十年用小煤氣爐或電茶壺,這樣就簡便多了,當然滋味也就不那么正宗了。

沖泡程式:功夫茶的沖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沖)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后,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放回爐上(現在用玻璃壺燒水,就是為了便于觀察水滾的程度。)

納茶:打開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五六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后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沖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近十年來,人們已經習慣用一泡茶(一斤茶四十小包)的真空小包裝,納茶的功夫很難見到了,不過“老食茶”的還是喜歡自己買散裝的茶葉,自己“納茶”。

候湯:沖泡功夫茶對水溫要求嚴格,所以“候湯”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步驟。《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

沖茶:水到二沸時,正好提銚沖茶。沖功要訣有三個:

一是“環”——揭開茶壺蓋,將滾水沿壺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否則就是沖破“茶膽”,會導致茶味苦澀。

二是“高”——沖時提壺要高,叫做“高沖”。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沖出的茶就不怎么苦澀了。

三是“滿”——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

刮沫: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

淋罐:刮沫后蓋好壺蓋,再用開水均勻淋澆茶壺外部。淋罐有三個作用:一、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熟;三、沖去壺外茶沫,視覺潔凈。

燙杯:淋罐之后用開水燙杯,既能消毒又使杯子變熱,以免熱騰騰的茶沖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甲子話叫“沖茶”。要訣是: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杯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余液留在壺中。因為沒有余液,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茶沖好后,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要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杯茶,那么先拿哪一杯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間一杯。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杯,才可以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俗話說:酒滿茶半。沖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茶色要均勻。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贊主人茶好。一般一泡烏龍茶可反復沖泡5-8次,每一輪沖茶,都要用滾水洗茶杯。客人散去后,方可收洗茶具。

“三杯沖”對水的要求很高。再好的茶葉,如果用未經處理的自來水沖泡,都會糟踐掉。甲子地區沒有山泉水,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甘甜井水。所以甲子北面“福源寺”里的甘水井一年四季都熱鬧。有心人還特地把水樣送去檢測,結果各項指標都好,去汲水的人就去得更多更勤了。當然,更多的人家還是用過濾的自來水,有的用桶裝的純凈水。

“茶薄人情厚,茶厚有禮貌。”人情厚薄,不在于茶葉貴賤和茶湯濃淡,茶到情意到,茶有人情味。酒可以喝得熱熱鬧鬧、猜拳吆喝,但茶卻要喝得斯斯文文、輕聲細語,茶有文雅氣。以前有句俗話,說是“天上雷公,天下海陸豐。”意思是海陸豐人粗暴、蠻不講理,這實在是對海陸豐人的誤解和扭曲,尤其是對現在的海陸豐人。甲子行政上隸屬汕尾,但文化習俗卻屬于潮汕文化。以功夫茶待客,日常喝“三杯沖”的風尚,可說是全國保持得最好的。換句話說,甲子人是潮汕功夫茶的“鐵桿粉絲”。

(二)“媽人食油麻茶”

甲子人以茶待客還有另一形式——擂甜芝麻茶敬客

三甲地區出產的芝麻皮薄肉飽油份足,是優質“油麻”。以前男人以“厚茶(功夫茶的俗稱)”招待男客,女人則用“油麻茶”招待女客。“媽人食油麻茶”,意為只有成年婦女才有資格吃油麻茶。要是有嘴饞的男人或小孩吃油麻茶,就會有人打趣:“哎呦呦,你個綜(發髻,以前成年婦女的標志)在哪里?對不住,無打綜,孬食茶”。如今當然沒有這些規矩了,只要喜歡,誰都可以吃香香甜甜的油麻茶。油麻茶的制作比較簡單:搓洗曬干的黑芝麻,放入陶瓷的牙缽,加一點水,快速轉動擂茶棒把油麻擂成糊,然后加入白糖,沖入剛開的滾水,攪拌均勻,一缽香濃甜美的油麻茶就做成了。芝麻糊的粗幼根據各人口味,一般來說,敬老人的要擂幼幼,這樣做出的油麻茶漿水濃,芝麻渣少,不用咀嚼就可以和茶水喝下去;招待年輕客人的可以擂粗一點,因為年輕人牙口好,越嚼越香,香甜滿口。現在有些人貪方便,用電動攪拌機絞芝麻糊,不過這樣制作出來的油麻茶沒有什么油漿,遠不如用牙缽擂的好吃。

“人情好,食水甜。”何況吃的是甜油麻茶,這人情就更好了。陸豐南塘、東海、大安等地方也有擂油麻茶待客的風俗,不過是咸茶,還要加上茶葉或茴香、薄荷之類的香菜一起擂,泡上炒米、炒花生米一起吃。這種咸芝麻茶可待客,可作點心,也可以當飯吃。那是受客家咸茶的影響。

三、頗有古風的婚俗

甲子婚俗遵循古老的傳統禮儀,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我國古代的婚俗有“六禮”,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有六種禮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于《禮記·昏義》。甲子婚俗中相對應的“六禮”是:求婚、合八字、食小定、食大定、象頭、迎親。“六禮”的具體流程很繁瑣,操作起來很有講究:

求婚:由媒人或男方長輩帶“四式禮”到女方求婚。此即古禮中的“納采”, 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后,向女家納“采擇之禮”。甲子人“求婚”的答案只有一個:同意。因為是事先已經得到女方的允可才可以去求婚的,否則,是要遭人恥笑不懂禮節“散四來”的。

“四式禮”是煙、糖、茶、青果。為什么要用這“四式禮”呢?“四”在粵語中與“死”同音,所以講白話的人喜歡“八”,忌諱“四”。但福佬話“四”“世”同音,做好事離不開“四”,因為“世世好”。 “煙”與“婚”同音,求婚嘛,當然要有煙了;“糖”“傳”同音,取結婚傳子傳孫之意;茶是做好事少不了的;青果要用橙、柑桔或梨,不用蘋果。“橙”“情”同音,表示有情有意,“柑桔”取“大吉”意,“梨”與“來”同音,意思是能夠娶回來,“蘋果”的“蘋”和“貧”同音,所以不用。

合八字:即古禮中的“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擇定訂婚、結婚的吉日。《詩經·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說的就是這一禮節。

食小定:就是古禮的“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開聘”——用十二版紅折帖開列男方的聘禮。聘金尾數要有“四”字,表示“世世相傳”。

食大定(俗稱擔禮籃):即“納征”,《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納征禮的。禮籃里的禮品有:什錦糖餅(甲子“蜜食”)、軟腳香(四枝紅香用紅紙包在一起)、油麻、綠豆、抹草、戒指、聘金。女方要回禮:連蕉(美人蕉,意取連結姻緣)、草頭香一對(草頭夫妻、百年到老)、鳥餅(鴛鴦鳥形的喜餅)、兩個紅雞蛋(叫做“領路雞”)、紅絲繩、戒指(給男方的)、仔婿鞋、奩頭衫(給未來的家婆的)、舅公鞋(以上三件現在都以錢代替了)。食大定這一天,男方要分鳥餅給親戚朋友,告知結婚的日期。連蕉要種在厝旁或花盆里,精心照料,祈求婚姻幸福美滿。用軟腳香拜祖宗,一是告知列祖列宗某某孫子要結婚了,二是祈求祖宗保佑平安。女方這一天要請三姑六婆、姑姨舅妗、同沿姊妹吃“蜜食桌”。現在也有到餐廳請吃“中餐”的。

象頭:即“請期”,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后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方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復命。“象頭”也叫“冠笄” ,因為在象頭到結婚幾天里要選擇吉時吉日,男的要剃頭,女的要“挽面” (開臉,即用線絞去臉上的汗毛)、打鬃(結婚時盤發髻),冠笄指古代男女成年時分別舉行的冠禮、笄禮。《禮記·樂記》:“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 鄭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成人之禮。”甲子人把結婚成家叫做“成人”,“三十歲無妻是孩童”。所以,結婚也是成人儀式。

“象頭”這天,男方要送三牲、紅丸、紅包粿、芝麻、綠豆、軟腳香、完聘錢、鸞鳳帖。鸞鳳帖上寫挽面、安床、結婚的吉時和禁忌。三牲是“豬肝連肺” 一份(完整的豬肝、豬心、豬肺)、雙開笑豬肉一大塊、魷魚或“劃仔”魚四條。女方收禮只切一截豬肝,其余還給男方,意為心肝相連、有心來有心返;豬肉取中間段,頭尾回男方。這樣做的含義是:經過“象頭”,雙方就成了“心肝連肺、骨肉相連”的親家了。紅丸是這個禮儀中的一個主角,米粉加點紅草花粉做成的米丸,表示紅紅火火、圓圓合合。男女雙方都要在“象頭日”吃“象頭丸”,男方家煮甜丸,拜祖宗和天地公,女方家煮咸丸吃,并分給四親二戚和要好的鄰居。舊時例俗,“象頭”至結婚這段時間,女的就不能出門,要守在閨房里待嫁了。當然了,現在的女孩子并不認真踐行,要上班的也沒辦法做到。

迎親:即六禮的最后一禮——“親迎”,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于渭。”親迎禮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于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

甲子俗話:“一人cua mbao(娶妻),百人艱苦”,親迎變成迎親,新郎不用親自去,而是由新郎的長輩和親戚好友去女方家迎娶。娶親隊伍的領頭人須是家族中有福氣的男性長輩,要提“入門庚” 。“入門庚”包括兩張帖:致親家的“內開門”和致宗族老大或村里干部的“外開門”。此外,還有一張仔婿帖(代表女婿親迎)。女家要故意關上大門,待迎親的人來喊門:“親家公親家媽來開門啦!”或“阿姨阿舅來開門!”阿姨阿舅就會乘機要“開門錢”,說是要給阿舅“鎖柜頭”的。現在又變成新郎親自去迎娶了,有的簡便到新郎一個人“腳車尾拗了就行”或“摩托車載緊去”,簡便是簡便了,但對于女的來說,隨隨便便就嫁過去了,感覺好像不太珍惜她一樣,所以除非合婚的先生說不能“系裙穿衫”,要像平常時一樣出嫁的,才不得不這樣行嫁。

除了“六禮”基本與古禮相同,甲子婚俗中有許多禮節和禁忌也源自古禮,像要在夜晚娶親,不吹吹打打就源自春秋時期的“周禮”。婚禮古稱“昏禮”,亦有黃昏舉禮之義。昏禮屬于嘉禮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昏義》言:“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先秦昏禮于黃昏舉禮,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在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成人儀式,可以說是真正優美而偉大的中華文明的精粹!

甲子先民為百越土著(畬族)、貶遷或戰亂流落到此的中原漢民和被逼以舟為家的“甌船疍民”,雖說現在甲子人都是漢族,但那是長期混居、通婚,少數民族漢化的結果,甲子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受畬族和疍民的影響,保存著一些民族的印記,這就使得甲子的民俗具有獨特而濃郁的民族風情。 比如婚俗中的“哭嫁”就傳于畬族和疍民。疍民新娘出嫁的前晚,娘家必須“哭嫁”,新娘、母親、嫂子等邊哭邊唱著《心焦歌》、《叮嚀歌》、《打扮細姑做新人》等漁歌,抒發離別之情。而按照畬族的習俗,新娘出嫁前都要進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聲音哭啞為止。漢族則罕見哭嫁習俗。

三十年前,甲子地區哭嫁的婚俗還被人嚴格地遵守著,我親眼見過姑媽的哭嫁。哭得越悲切越好,因為哭嫁一是表達姑娘對娘家的依戀不舍,說明這女兒是有情有義的;一個是甲子俗話說:“目汁(眼淚)是財,愈哭愈來。”哭得越兇,流的淚越多,留給娘家的財就越多了。以前多為包辦婚姻,許多婚姻并非姑娘所愿,借哭嫁之機,傾吐苦情、抒發意愿、罵罵媒婆,也是哭嫁的一大功能,所以絕大多數待嫁姑娘是真哭。后來,隨著時代發展,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回娘家也沒那么多禁忌了,人們不像以前那么迷信了,漸漸地,就沒人哭嫁了。

甲子婚俗還有一些獨特而有趣的習俗:

甲子“蜜食”:嫁女兒一定要用“蜜食”作為禮餅分送親戚好友,這種什錦糖餅是甲子特產,一斤什錦有明糖、馬仔酥、花生膠糖、花生酥、花生豆沙糖、蛋黃綠豆沙餅、蛋黃蓮蓉餅、水果酥皮餅各一塊,共八塊。“蜜食”的款式和價錢是因時而變的。訂做什錦要在食大定前,這樣才能保證在食定日分發。什錦的斤數根據需要而定,少的一二百斤,多的上千斤。“蜜食錢”是由男方出的,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呢。快要出嫁時,還要分“報仔鑼”(什錦或蓮蓉餅),“報仔鑼”一到,送嫁錢快快掏。

安床與ling床:男方迎娶前要擇吉安床,安床要在床上擺一盤糖豆,糖:傳子傳孫,烏豆:烏烏生咱包(男孩)。要請一個健康可愛、父母雙全的小男孩來“ling(滾)床”,讓小男孩在新婚床上滾過來滾過去,并大聲念道:“ling過來,生阿財,ling過去,生阿富。”這反映了甲子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但也表達了人們對財富的渴望,希望新夫婦生活富裕。

腳桶柜仔走頭前:以前出嫁女哭嫁時的開頭句一般是“我唔慣,我唔慣……”,旁邊的人故意打趣接一句“勿唔慣,勿唔慣,腳桶柜仔走頭前……”,意思是出嫁女巴不得快點出嫁,嫁妝早就送到男方家了。其實甲子例俗,嫁妝本來就是在出嫁前一天,由男方請人來先搬過去了。

嫁個烏布袋:甲子人嫁女,嫁妝里有一個烏布袋,袋里有紅、綠(甲東人嫁烏裙)、紫、白四條羅裙,還有一對草頭香、五谷種子、抹草、針線包、四個銅錢或硬幣。紅裙是回娘家做客穿的,綠裙是新嫁娘向家族長輩敬茶時穿的,紫裙也叫“大唁裙”,是送殯做大唁時穿的,白裙可有可無,嫁的是四世同堂的家族才用。這個烏布袋,裝滿了母親對女兒的深情和美好的祝福。

阿婆做四句:講究的人家,嫁女要請一個阿婆來“做四句”。做阿婆的必須是全福人(父母雙全、兒女雙全、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以求沾沾福氣。做四句就是在出嫁女出嫁的各個環節中說一些押韻的吉利話,比如“分飯”時阿婆一邊為出嫁女夾菜,一邊吟道:“十個碗頭夾到透,留給兄弟好家道;十個碗頭夾到齊,今后歡聚游御街。(意寓子孫考中狀元)”。不過會做四句的阿婆現在很難找了,沒有阿婆,便由家族中的女長輩說一些“百合百合,百年和合”“新娘照新鏡,做人合人疼”之類的順口溜。

洗花浴、溜雞蛋:要用象征吉祥的花草和五谷、抹草放在洗浴水里,讓出嫁女洗浴。洗浴時拿一個熟雞蛋從肚子滾溜下去,希望將來生孩子順順溜溜。

竹胡上系裙穿衫:竹胡是清凈的物品,讓出嫁女站在竹胡上穿嫁衣,也是為了討吉利。

阿姨阿叔“斗嘴皮”:娶親的一般是新郎的好兄弟,伴嫁的是新娘的好姐妹,坐等吉時的時候,調皮的姿娘仔和后生仔趁機大斗嘴皮仗,你一句來,我一句返,戲謔逗趣,歡聲笑語,實在有趣。也有在這種“斗嘴皮”中互相欣賞、一斗鐘情、喜結良緣的。

布傘斗笠當花轎:結婚似乎少不了花轎,但甲子地區娶新娘卻不用花轎,只用一把紅(或黑)布傘或一頂紅斗笠(現在也有用紅帽的)遮在頭頂,說是可以頂風頂煞,功能與花轎相近。

賭博伴嫁:甲子東方村和甲東新鄉圍一帶,姑娘出嫁前一個月要在家里設賭局,招來大姑娘小媳婦一起賭博,熱熱鬧鬧、歡歡喜喜來伴嫁。大概是說出嫁后,當人家的媳婦就沒那么自由了,出嫁前好好地玩吧。

鬧新婚,愈鬧愈好:因為結婚時辰一般在子時到卯時,鬧新婚在結婚當晚,所以鬧新婚前,新人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人生大禮,也有時間休息,以應付親朋好友的鬧新婚,這也是夜間迎娶的一大好處。鬧新婚有許多花樣,總之千方百計刁難新人,讓新郎新娘出丑,越搞笑越好。鬧新婚無大小,越鬧熱越紅火,主人越高興。

仔婿食甜卵(蛋):出嫁后回娘家做客后,才可以去別人家做客。新婚客有結婚當天回娘家的“當日客”,有“三日客”、“十二日客”、“四十日客”、“四個月客”。第一次回娘家做客,女婿必須陪妻子一起去。丈母娘要煮甜雞蛋給新仔婿吃,意寓“甜甜蜜蜜、順順當當”。不管多么不愛吃甜食,作為仔婿,都必須吃,最少吃兩個,但又不能全吃光,一般要留兩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其他地方文化的影響,甲子的婚俗也發生很多變化。比如結婚儀式的簡化,舍棄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做法,女方父母也可以到酒店參加婚宴等。不過,對結婚禮儀的重視和講究,是有積極意義的。特別是在現在流行閃婚閃離的時代,甲子人對傳統婚俗的尊重和傳承,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婚姻的鞏固率,有利于家庭、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因為人都有劣根性——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而經過繁瑣的程式、花費很多財物得到的婚姻,那么難得,當然會難以舍棄了。而且人都是有懶骨頭的,想到要再花費那么多的心力才能再組建一個家庭,太麻煩了,將就過吧!“姻緣無錯配”。這么開解自己之后,心靜了,也就能好好過日子了。

四、三塊粿來四塊粿去——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習俗

中華民族崇尚禮尚往來,甲子版的禮尚往來叫做“三塊粿來四塊粿去”。甲子人的生活習俗充滿了人情味:鄰里親友有什么喜事,要去賀喜;遭遇什么災禍,要盡力相幫;有什么麻煩,會幫忙解決……對那些不懂人情世事的人,給上一個評價:唔識(ba)四塊(甲子話讀die)。這樣的人被歸入“唔成人”一類,在社會上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因為“三塊粿來四塊粿去”,好來好去,孬來孬去,甲子人比較認同孔子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而沒有老子的“以德報怨”或耶穌的左臉挨了耳光,還要送上右臉那么“偉大”。

賀喜

甲子民間可稱喜事的有:結婚、生仔、做壽、上丁、出花園、入新厝、孩子上大學。這些喜事,親友都會去相賀。

結婚賀喜:男方親友收到喜帖、香煙和糖果(至親的還有鳥餅),就要在結婚吉日前送上賀禮了。母舅除了送紅包(錢),還要送一塊“鏡屏”。女方的親友是接到“蜜食”中的“報仔鑼”才“送嫁”的。有送紅包的,有送各種用品的,還有送雞蛋的。現在有不少姿娘仔是有工作的,分給單位同事的不是“蜜食”,而是香煙和糖果。這種禮俗實際上是“錢銀相借使”,結婚時收的禮越多,以后要還的就越多,甲子人戲稱婚后還禮為“填菜頭(蘿卜)窟”。不過結婚的花費很大,結婚相賀能夠相幫辦成喜事,給不少人解了燃眉之急,也是值得傳承的。而且,如果沒有了親友的賀喜,結婚冷冷清清,也十分無味。

生仔送庚:親友、同事、鄰居家生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要“送庚”賀喜。一般在孩子出生十二日這天送,不超過“出月”。送的一般是錢,也有送雞蛋、紅糖(生的是男孩才可以送糖,因為男孩會“傳”宗接代)的。生孩子家要回四式禮:糖果、紅雞蛋(鴨蛋也行)、豆油、餅干。

做壽祝壽:古俗以五十歲為初壽或上壽,但五十為一百折半,一般人忌在此時祝壽。甲子習俗,六十歲(虛歲)起可以做壽,以后逢整十做大壽。雙數年可做壽,單數年不做壽。其中六十一歲不能做壽,因為剛好六十甲子一輪,怕犯太歲。舊時對中青年人不興行生日禮,更不能說祝壽,現代人已不大講究舊俗,比較隨意了。

平常百姓過生日,一般是自家人歡聚一堂吃個飯,少不了的幾個菜是:粉絲荷包蛋湯、豬腳、魚丸湯。甲子生日宴的菜色及寓意可參考本人小說《花開無聲》里的片斷——

大圓桌正中是一盤清蒸龍蝦。龍蝦對半剖開,大紅蝦殼,襯得蝦肉更加潔白鮮嫩,龍蝦鼻里的仁膏飽滿鮮亮,一看就令人食指大動。難怪本地俗話說“當田賣地食個龍蝦鼻”!更妙的是,潔白的骨瓷盤上鋪了一層翠綠的生菜,龍蝦身下墊著的是細細的面條,整個寓意“輕健如龍,長命永生”。這樣一道菜,色彩鮮艷,味道鮮美,寓意美好。難怪居中為首了。

緊挨著龍蝦的是甲子特有的“慶生菜”——粉絲荷包蛋湯。粉絲意寓長命百歲,水煮荷包蛋土話叫做“卵龜”,也是長壽之意。蛋的土話和“春/伸”同音,這里的人們過生日至少要吃兩個煮雞蛋,傳統生日賀禮里面也少不了雞蛋,就是因為它代表著又長了一歲,含有祝壽星生機勃勃能夠發展的美意。粉絲白,荷包蛋蛋皮嫩白,蛋黃在蛋皮下露出圓弧形,隱隱的金黃色很內秀的樣子。這個湯上面撒了些芹菜,淺黃、嫩白、鮮綠,真是好看又好吃!

接著是海鮮里的明星,喜慶宴席的常客——清蒸紅鲙。鲙魚是南海特產,有紅、黑、白三種。紅是吉慶喜色,所以經常用來做婚宴、生日宴、慶功宴等的主菜。甲子清蒸鲙魚只用生抽王和蔥絲調味清蒸,最大程度保持了鲙魚本身的鮮甜滑嫩軟粘,吃起來給人很大的滿足感。

此外,還有生煎蠔烙、紅燜海參、芋泥扣肉、酸甜咸豬腳,個個都是甲子特色菜。而不能不提的是美名遠揚的“魚丸湯”。宴席上一般用它來“煞尾”,以寄托人們合家圓滿,人生美滿幸福的期盼。本地魚丸個大色白,特別有彈性,細細咀嚼,爽脆滑嫩,有海魚的鮮香卻沒有一點魚腥味。煮魚丸很講究,水量、水溫、火候和加冷水的次數等,都是影響魚丸湯口感的因素。現在桌上這甌魚丸湯:潔白圓潤的魚丸,清亮的湯水,碧綠的茼蒿菜,儼然菜中清雅脫俗的仙女。

上丁“幫丁腳”:家里生了男孩才算添丁,“上丁”就是向祖宗“匯報”。要在祠堂掛一盞紙扎的花燈,正月十二、十三兩天為“上丁”辦丁酒或吃丁茶的日子。辦丁酒就是請親戚吃酒席,被邀請的親戚要送禮“幫丁腳”,一是為小孩“湊須”,祝他長命百歲;一是湊錢幫忙辦酒席。摜丁茶比較簡省,上丁的人家給親戚送丁茶(炒米香菜茶、長面線、發粿),收到丁茶的要“壓丁茶”,錢數必須是雙數。

“上丁”表現了重男輕女思想,而且浪費錢財,解放前窮人家為了辦丁酒,出現“生阿弟,賣阿兄”慘劇。解放后,有些村子革除了這一陋習。但三甲地區保留上丁辦丁酒習俗的還是占多數。

出花園送“春”:小孩出花園,親友、鄰居會送雞蛋來慶賀,是為“湊春”,賀其成人,祝其長春。因為有了那么多人的祝賀,出花園的孩子會感受到別人對他(她)的關愛與期望,因而會更有成人的責任感。

入新厝相賀:入新厝外家頭要送鏡屏和“過廳彩”,主婦的外家送的鏡屏要掛在廳堂正中。“過廳彩”掛在廳檻上面。親戚朋友一般送紅包。入厝那天要請來相賀的親友吃酒席,還要回四式禮(豆油、發粿或餅干、糖果、大橘或蘋果)。

上大學賀喜:一般是送紅包,現在也有送手機、MP3、電腦、學習機等數碼用品的。上大學送禮的是至親,不用回禮。

人 客 往 來

甲子人“客情好”:即使是很熟稔的鄰居來串門,也要以禮相待,所謂“過門是客”。客人來了要起身迎接、讓座、敬煙、請喝茶。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收洗房屋、茶具,尤其不能掃地,否則客人會拂袖而去。如果剛好在吃東西,一定要邀請客人分享。要留客人吃飯,如果是遠路的客人,還要熱情留宿。要回送客人禮物。

去做客也有一些講究:家里辦喪事未滿“百日”的、坐月子或流產(叫做“烏面產”)的婦女、送老人做“大唁”未滿十二日的婦女不能去做客,特別是對方家里有孕婦或在辦什么喜事的,最好出月過再去,以免“逢沖”,給人家帶來不吉利;盡量不在吃飯時間去做客,否則會被認為是去蹭飯吃;去做客要穿戴整齊,表示尊重,婦女忌披頭散發;要帶點禮物,叫做“面前”。

父 母 年 老

每個人都有父母年老,所以族內親人要義務幫忙辦喪事。而親友、同事要在亡者出殯那天送葬并登記楮儀。若亡者配偶在世,楮儀必須有尾數并且是奇數,比如101元;若父母都過世了,就記偶數。亡者家屬要回禮:一小段紅絲繩(送葬者拿回去系在家門上以避邪討吉利)、一條毛巾、一把雨傘(甲子鎮內無此俗)。出殯那天至親要送糕、粿、糖、餅、水果之類的作供品,出殯后主人家只收一點,其余的大部分原物拿回去,主人家還要回送一些酒角龜粿或發粿。

鄰 里 關 系

甲子有句俗話,叫做“金厝邊,銀親戚”。意思是鄰居比親戚還要親還要重要。甲子人很重視搞好鄰里關系:平日里有空會相互串串門、喝喝茶、嘮嘮家常;主婦會相約一起去買菜、逛街、拜神;有什么好吃的會互相贈送;生病了會去探望;有喜事會相賀;有什么紅白喜事會相互幫忙、互相照應;甚至去做客回家,也要分幾顆糖果餅干一起高興;孩子沒人照看,鄰居是最可信任的付托者……正是這種和睦的鄰里關系,使甲子人的日常生活充滿濃濃的人情味。這也是許多甲子老人不愿意跟兒孫到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享福”,而喜歡在家鄉養老的一大原因。城市里住對門卻互不認識不相往來的風尚,甲子老人哪能習慣?

調解吵架

生活里免不了吵嘴打架,比較小型的吵架,看到的人會做義務勸架者,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如果冷眼旁觀,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當然,如果是碰到大型的打架斗毆,人們會選擇避開或報告派出所或110。

不過,甲子人發生這種事,往往不找政府有關部門調解,而是找宗親老大。各個氏族都有理事會,這些宗親老大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調解吵架糾紛,而且其威信倒比政府有關人員大得多。因為宗親老大要通過群眾推選和祖宗“審核批準”(用摔“圣杯”的方式決定)才能“上任”,又沒有工資津貼,完全是義務工作,做宗親老大的一般是宗族里上了年紀的能人,做事有理路,能主持公道。

日常問候語

最有甲子特色的問候語是“食未?”。路遇互問“食未”,回答“食了”或“未食哩”。外地人可能會很奇怪,怎么這么關心這個問題?你又沒準備請人家吃飯,管人家吃了沒有。在電話里,若是吃飯時間,問候語也是“食未?”。以前農村的廁所在村邊某個地方,兩個人去上廁所,在廁所門口碰見了,嘿!脫口而出的還是“食未?”!等到倆人回過神來,不禁哈哈大笑。

還有一句問候語,使用頻率也蠻高。就是路遇熟人朋友親戚,會問“你欲去做么?”(你要去干嘛?)外地人會更不理解了:這多不禮貌啊!——人家去干什么,必須要告訴你嗎?要是有不方便告知的,還得找個借口來應付,多為難人啊!

其實呢,甲子以前鬧過大饑荒,人們餓怕了,加上本來就是“民以食為天”,所以問“食未”,是最實在最貼心的問候。也是甲子人的一個“標簽”。甲子一位熱心慈善事業的成功人士曾說過青年時的一件小事:改革開放初期,他出門賺食,文化低,又沒有什么社會背景,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一日午飯時分,他又餓又累,走進一家雜貨店買瓶水,看店的老婆婆用甲子話關切地問他“食未”,他竟感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他鄉聞鄉音,那個親切那種慰藉,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恐怕難以體會。他說,發達后樂于做慈善事業,與那段經歷有很大的關系,不管走到哪里,最親的、最值得回報的還是生你養你的這片土地。

至于見面問“你欲去做么?”應該是把對方當作“嘎己人”來關心,并非想刺探別人的隱私或干涉別人的私事。從某個角度看,其實表現了甲子人濃濃的人情味和融洽的人際關系。

結拜相契

甲子地區尚結拜相契。結拜是認義兄弟姐妹,即金蘭結拜;認義父義母,即契爹契娘、干爹干娘,是為相契。結拜為義兄弟姐妹者,對雙方父母以義父母相稱。認人為義父母者對義父母的子女也以義兄弟姐妹相稱。兩者都是友誼性的認同,義子義女沒有財產繼承權和贍養義務,這有別于收養、過繼的子女。

相契者有多種原因,大多為迷信自己或其子女的八字命格有克子女、克父母,于是找上周圍多子者為干爹、干媽,或拜“命大者”“時日硬者”為義父母,或拜古人如“關爺”“李廣”為契爹、契爺,或認神主為爹娘,尋求化難呈祥,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此外,還有為巴結權貴富人,或為報人之恩,拜人為師等拜契者。

相契有一定的儀式:經雙方同意后,由契父母拿契仔的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八字”,若八字不合,只能作罷;若八字相合,就可以擇吉拜契了。到相契吉日那天,契子一方生父母攜帶孩子,備辦甜湯丸、豬腳、長面、禮餅等物上門認拜。由契父母領契仔拜天地父母,契父母要請契仔及其父母吃飯,送給契子女一套新衣服和一個綠肚兜(內有錢幣、抹草、五谷種子)。以后每逢契父母做壽,契子女應前往祝壽,每年正月初二,契子女要去契父母家拜年;契子女婚嫁生育,契父母也要備禮祝賀。要經常來往,契子女小的時候,契父母要經常送東西給他(她)吃,說是這樣才有父母子女的緣分。

給神主認作契仔的通常是因為看八字的先生說這個孩子八字中帶劍帶煞,要給神做孫子才能逢兇化吉。一般認“花公媽”“慈悲娘娘”“南海觀世音”“王爺公”等較慈善的神。也要選擇吉日,拜契那天,孩子的雙親帶他去膜拜,備請香錠到神前焚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要前往膜拜,求神保佑。該神主誕辰,契仔要備辦三牲粿品前往膜拜、為其祝壽。這是典型的迷信做法,現在極少了。

金蘭結拜者多為青年男女中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各有所求者,因其動機與目的較為復雜,儀式也就有多種多樣,如歃血的、盟誓的、換帖的、口約的等等。當中既有官場結拜、黑幫結拜、匪盜結拜等為害社會極大的宗派型結拜,這是要制止的。還有尋求心靈相通、相互體貼、互相幫助者的感情型結拜,這種結拜可以說是義與利的結合,如果不妨害他人、不違反法律法規、不危害社會,不失為一種增進人際關系,團結社會力量的方式。

QR:掃一掃手機瀏覽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九九九九九九九|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 国产精品高潮呻|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写真| 99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午夜影院黄色片|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欧美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不卡视频| 99精品一级欧美片免费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日韩午夜毛片| 狠狠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看黄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免费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 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 久久夜靖品2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影片|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hd|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在线播放bd日韩电影| 久久99国产视频| 在线视频不卡一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青草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欧美精品久|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 视频一区欧美| 欧美3p激情一区二区三区猛视频 | 国产一卡二卡在线播放| 性欧美1819sex性高播放| 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中文乱码字幕永久永久电影| 日韩av在线影院| 少妇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xxxxx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欧美另类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区级视频频|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午夜理伦三级老人|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发布|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 国产精品日韩电影| 96精品国产| 羞羞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乱xxxxx97国语对白| 国产69精品久久99的直播节目| www亚洲精品| 午夜激情电影院| 91麻豆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正在播放国产一区二区| 91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一区| 自偷自拍亚洲|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应用| 中文字幕1区2区3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小说| 91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少妇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