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在陸豐,有“咸茶”這一名稱是改革開放后的事。以前統稱“茶”或“飯茶”“菜茶”“起鼎茶”。出現在禮儀活動中的叫“大泡茶”。要是在上一年有添男丁的人家一定要在農歷正月十一“大泡茶”。俗稱“泡丁茶”。在農村是請全村的鄉親都來吃,在城里即是請鄰居、親戚、朋友。來的賓客越多越好,主人越高興。之所以有“咸茶”這一叫法,大概是為了區別于以糖料、糕點為茶點的“淡茶”。筆者是世居的陸豐人,最早聽到“咸茶”這一名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汕尾建市后,有一次去汕尾開會,晚飯后隨汕尾的同行出街,走到二馬路時邀我們在路邊吃“咸茶”。端上來后方知是跟陸豐一樣的菜茶。只是用料更精細,口味更佳。其實“咸茶”并不咸。口感很好,可以說是很有特色的很爽口的小吃。而“咸茶”這一叫法應該是海豐、汕尾等地先叫起來的。
“咸茶”在海陸豐地區出現的歷史悠久,估計要有千年以上,已成為一種文化。圍繞“咸茶”我們能解讀到當地勤勞淳樸的民風,熱情好客的民俗。
最早的“咸茶”應該是出現在山區農村,村民每日擂一大缽清茶,勞作后口渴了喝一二碗,中午吃飯的時候把清茶泡在飯上。也就相當于澇飯的概念,陸豐的客家人叫“飯茶”。既方便又經濟,且有益健康。為補充勞作過程中流泄的鹽分,在茶水中加進食鹽,這就是最原始的“咸茶”。而茶水中“茶”的成分有時是真正的山茶,有時沒有一片茶葉也可以,用番石榴葉、艾葉或苦刺葉等等。都是認為能消署解熱的草藥即可。放在“牙缽”里擂爛,開水沖泡即成。后隨著客家姑娘出嫁,這一飲食習慣也帶到各地。改革開放前在陸城東海中午吃茶的大部分都有客家人的成分,而傳統的東海人是吃粥。只有喜事或來客人時才擂茶。茶是一般家庭待客的珍品。
當茶作為一種美食,成為待客的珍品時就要講究了。當地有句俗話:“沒有女人不成家,沒有芝麻不成茶”可見芝麻是“咸茶”中不可缺少的要件。清朝海豐舉人黃漢宗的《咸茶詩》
海豐時俗尚咸茶, 牙缽擎來共一家;
厚薄人情何處見? 看她下多少芝麻!
更是道出了芝麻在“咸茶”中的重要性。
現在大部分海陸豐人中午有將“咸茶”作主食的習慣。家庭式的“咸茶”分“清茶”和“茶底”。兩大部分,外加炒米、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等配料。“清茶”是一個大概念,因為“清茶”的制作是將茶葉、草藥、生芝麻、生花生米加在一起在牙缽中擂爛,然后開水沖泡而成。“清茶”本身就有很多材料在里面。是名“清”實不清。“茶底”即是以米飯、粉粿、麥飯、米豆等為主,加入肉、蝦米、墨脯、香菇、香菜等混炒而成。
“大泡茶”因數量大,因此用料單調。精致上品味的“咸茶”是看它的“清茶”。苦剌葉、艾、雞骨草、相思藤葉是比較難得的原料,而那種用于泡工夫茶的高檔茶葉用來擂“咸茶”是沒什么意義的。
禮儀性的“咸茶”有正月十一“泡丁茶”及以后鄰里之間的互請,正月十二你擂茶,正月十三我擂茶,以此類推。提前先約好,有時應邀的鄰居還相互幫忙擂茶洗菜切肉。這樣的“咸茶”宴很有友情味;其次是嫁女訂婚“大泡茶”,也就是男方送彩禮到女方家下聘的那一天中午,女方家要邀請親戚、朋友、鄰居來家里吃茶。這一碗茶等于告知所有認識的人,我女兒名花有主了。值得一提的是陸豐傳統的婚嫁習俗中,男方送給女方的彩禮中有一種禮物是不能少的,那就是“芝麻茶豆”。幾升芝麻、幾升花生,是很“土”的物品。但卻與金銀彩禮一樣重要!用意是讓女方擂茶請客;遷新居入伙也請吃茶,既有喜慶的成分,同時也告知親友新居在那里的意義。但這一禮節就叫請吃茶。是吃用碗盛的“咸茶”。只說請吃茶,免用說吃“咸茶”。還有客人來訪也以擂茶招待。在海陸豐,要是誰說請在某日來我家吃茶,那準有喜事。請吃茶那是喜慶的代名詞。
吃咸茶有利于健康養顏,筆者分析主要是擂“清茶”的原料綠色環保,一些特色草藥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只是擂爛用開水沖泡,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不會被破壞。再者一次茶宴就是一場友情交流會,家庭主婦們拉拉家常,釋放心中郁結。當然就有利于身心健康了。
遠方的客人來到海陸豐,在品嘗了酒店的生猛海鮮之后不妨在街邊坐下來慢慢欣賞一碗“咸茶”。物美價廉,且回味無窮。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