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陸豐市政府所在地叫東海鎮,這一名稱已有一定的歷史。成書于清朝乾隆十年的《陸豐縣志》稱這里為“東海滘”;再往上推,定格于明朝的當地葬禮,祝文中的特定地名稱“惠州府坊郭都東海滘”;宋1069年南塘、博美等墟開埠,文獻中并列也提到“東海滘”。可見“東海”這一地名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作為今日的東海人卻不清楚此名從何而來?據說有史料稱“居海之東而得名”。這一說法不能令人信服。有待日后賢人去考究。
現東海鎮轄下有8個社區和13個村委會,它們的命名方式可分為四大類:一是歷史地名沿用;二是解放初至“文革”政治色彩濃厚的新名稱;三是以地貌特征取名;四是博口彩祈吉祥命名。一類地名有:官塘(現稱寬塘)、烏坎、崎砂、頭肖、深草洋(現稱深埔)、神沖、白藤箖、陸驛等8個村委會。據筆者分析,官塘的取名應該與官府有關,或是駐軍屯田、或是官府頒文布令;烏坎,據說是由“塢坎”演變而來。“塢”也即是海邊的避風塘。先人在海上遇到風浪,將船開到這里避風,久而久之上岸曬網定居,就把這個地方叫塢坎。塢與烏在當地方言口音相近;深草洋、白藤箖取名原因相同,深草洋地勢低洼,有水草;白藤箖上世紀中頁村外還有濃密的樹和藤;頭肖因絕大多數村民姓肖而得名,而崎砂和神沖很難考究,只知神沖以前是寫“神涌”; 陸驛歷史上應該有過驛站。是陸豐驛站還是第六個驛站?未查考。
二類地名有:紅衛、東風、新光、向陽、紅光。聽到這些地名很有當年“文革”的余味。向陽還曾名過東升、東紅;新光曾名過新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紅光析出東河北側的油槎、新厝、六社、連厝圍、龍潭、冷水堂等村組建紅星大隊;向陽析出部分轄區組建南堤區。
三類以地貌取名的有:龍光、長輝和上海,龍光當地歷史上叫“隴頭”。取它是城南一帶沙隴的開始;長輝原名“長塋頭”。村外是東河,下游的白藤箖、崎砂等村防洪堤以這里為支撐,故得名;上海是緣于海邊原有一上一下兩個小漁村,叫上海仔和下海仔。下海仔村在“三河歸一”水利工程中移走了,只剩下上海仔村,寫成文字就是“上海”。與長江口的那個世界都市“阿拉大上海”同音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第四類地名有:炎龍、金龍、桃園、龍口;炎龍之名取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前后,當時將炎鏡寨的大宮、月州圍、新寨、徑仔、高厝、洛州、鰲圍、陸驛等八個自然村和龍光合并為一個大鄉,取兩村第一個字為名,即炎龍。后東海鎮只管鎮內非農業人口,城郊農村由農村公社管理,這個公社就以炎龍這個大鄉命名。后公社遷址于大湖山腳,還是叫炎龍公社。而那時的炎龍作為一個大隊已歸東海鎮了,它衍生的公社還叫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炎龍公社才改名城東鎮。金龍是1988年由紅光大隊的馬街村和前墟村組建而成,龍年建村委會取名金龍,喻龍翔萬里之意;桃園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適應城區發展的需要,將原紅衛區人民路以西一片區域組建新的社區。當時當地有一個小區域原是一片小桃園,故將新社區取名桃園社區。龍口是因沙埔林場解體,林場原有的兩個小村外龍和巷口合并成一個村委會。各取原村名的一個字,龍口有龍津,很響亮。
地名是一個地區的名片,馬虎不得。好的地名響亮易記且博口彩。千金難買。如東海有一些很有味的古地名:迎霞、保昌、我安(即“來我者安”)、藏興、廣隆、彩珠、彩園、金釵、金帶等等,既好聽也易記且博口彩。改革開放后有些地名取得很無道理,如白地溝、石壁路、后壁洋。盡管是新城區,高樓林立,但名字聽來就不舒服。有機會該改一改。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