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xié)網(wǎng): m.nniifjq.cn 發(fā)布時間:2017-01-20 發(fā)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明清時期陸豐與惠州葉氏家族淵源芻探
葉良方
明清時期,陸豐葉氏家族與惠州府城及聲名赫赫,不僅歷代人才輩出,文韜武略,官位顯貴;而且富甲一方,枝繁葉茂,瓜瓞聯(lián)綿。這兩大家族,均出自葉梅實及其胞兄葉梅友傳下的后裔,其共同的發(fā)祥地均在陸豐縣吉康都螺溪約,分別于明初、明末先后遷居惠州府城。族內(nèi)詩人學者,交游甚廣,斐聲四方。在明代就出了兩位代表性人物,一位是守邊戌土屢建奇功的總督葉夢熊,另一位是經(jīng)國理政敢于諫諍的大臣葉高標。
一、陸豐葉氏家族與惠州淵源
(一)家族源流
陸豐螺溪葉氏家族可追溯至梅州入粵始祖葉大經(jīng)。葉大經(jīng),汴梁(今河南省開封縣)人,南宋寶祐四年(1256)丙辰歲登進士。咸淳二年升為福建制置使。宋亡后不仕,定居程鄉(xiāng)縣(今梅縣),建浪口大宗祠南陽堂。傳下八世祖葉世蘊,生子梅友(陸豐及惠州始祖)、梅明(梅縣、五華始祖)、梅實(名汝榮,陸豐及惠州始祖)、梅林(龍川始祖)、梅德(名桂實,紫金古竹始祖)、梅貞(名柏實,博羅觀音閣始祖)六兄弟。明洪武初年,梅州九世孫葉梅友首先從梅州遷到海豐縣吉康都螺溪鄉(xiāng)開基。其弟葉梅實及十五世孫葉德戚亦隨后接踵遷入陸豐,成為“螺溪”葉氏三祠開基始祖。清雍正七年(1729),武舉人葉維錄和進士葉潔齊撰修的《螺溪南陽葉氏宗譜序》對此記曰:“其遷居海豐為螺溪創(chuàng)業(yè),肇基之始祖者,梅友公也。公生于元代,當明初攜弟梅實公及德戚公發(fā)祥螺溪。雖歷年久遠,可遙溯其時事也。”“二世材成公,披荊棘,開草萊,以宅斯土。田園廬舍之利……十數(shù)傳,生齒自繁,冠蓋相望。或居梓里,或遷他州,或散處于郡邑村市,蓋有乘車、戴笠,相逢而不相識者”。族譜記載惠州府葉氏家族的歷史淵源、發(fā)詳?shù)睾瓦w徙路線。
至今,主要聚居地陸河縣約有葉姓人口6萬多人,占全縣總?cè)丝诘?0%;其中發(fā)祥地螺溪鎮(zhèn)約3萬多人,占全鎮(zhèn)總?cè)丝诘?0%。外地后嗣經(jīng)歷代遷徙散布在今惠州、汕尾等地人口總計十幾萬人。
(二 )家族主要祠堂
螺溪五星宗祠。明萬歷年間,九代孫葉懷梧在正大村創(chuàng)建葉氏宗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已遷居惠州府城兼園別業(yè)安居的葉維陽,捐銀兩百兩復建被山賊焚毀的螺溪葉氏宗祠。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三代孫壬午科舉人葉季忻擴建沙壩祖祠。葉氏宗譜云:祠居田壟如砥,莊然中處。北枕葵頭嶂,南朝火山嶂,東擁竹籬嶂,西倚黃茅嶂,正中生土。其天然之物體形成,五行之星象朝環(huán),故謂五星歸垣也。因此沙壩祠又稱五星宗祠,簡稱上祠。大門對聯(lián)曰:“五岳朝中地;星河拱北天”。上廳掛“功及三郡”、“諫議名卿” 橫匾,下廳懸掛明崇禎皇帝御賜的 “職任最為清要” 題匾。祠內(nèi)有葉高標題撰的《五星歸垣》詩云:“荷蒙我祖建閭閻,金水行龍木火炎。水出昆侖生帝北,火明許嶂發(fā)天南。東山喬木家聲遠,西域黃金漢室端。著錦千秋承圣主,誰鳴土鼓盡中湛。”五星宗祠以梅友為螺溪始祖,傳下名賢有:十世敕封明吏科右給事中葉珠,江西贑州府同知葉逢春;十一世禮科都給事敕贈太常寺少卿葉高標,敕授兵部職方司主事葉英標;十二世崇禎年間舉人葉維菱、葉正荃(字炫澍),清廣西桂林府同知葉維陽;十三世廣西左州知州葉本穗,康熙舉人葉祈鞉、葉本培;十四世順治舉人葉琪樹,雍正三年甲辰科進士、山西太原府嵐縣知縣葉潔齊等。祠堂所置的36個牌位功名均為貢生以上。
螺溪田心祠。明洪武年間,葉梅實攜帶葉萬芳、葉秀芳二子遷居惠州府城,遂為螺溪、萬石坊兩地創(chuàng)業(yè)肇基始祖。長房明芳(字惟珍)留居五華原籍,傳兩子移居海豐赤石、孔子門、南汾等地;次房葉貴芳(字惟嶂)與其母李氏留居螺溪;三房葉華芳(字惟璉)移居羅浮等外地。清雍正元年(1723),次房葉貴芳后代在螺溪西畔良洞龍崗下建田心祠,簡稱中祠。祠倚龍崗,南朝許峰,臨螺河而傍茶山,景色秀麗。祠宇呈上三下三結(jié)構(gòu),古樸典雅。祠內(nèi)供奉葉梅實及其后裔共56個靈位,并仿刻惠州萬石坊葉氏宗祠的牌匾,于大門正面懸掛“三世一品”,左右懸掛“太保第”、“尚書第”等匾額。上廳龕面懸掛明萬歷二十年御賜“葵心體國”匾,下廳懸掛“九世大夫”匾,廳內(nèi)墻壁掛葉夢熊之大幅彩像,并懸掛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狀元黃士俊的題贊:“將相一門三太保,公卿九代十鄉(xiāng)賢”。鎸有兩部尚書葉夢熊的《史傳詩》云:“凌江一派自何年,水木悠悠遍谷川。曾有冠裳通上國,更多耒耜列腴田。成周業(yè)起豳風詠,萬石賢聲史氏編。不計親疏千百萬,但求無忝是家傳。”
萬石坊葉氏宗祠。明洪武年間,葉梅實攜二夫人邱氏所生的葉萬芳、葉秀芳兩子,從海豐遷居現(xiàn)深圳市沙頭角鹽田,繼遷惠州府城萬石坊。四房萬芳(字惟高)攜兩子再遷往博羅、東莞等地;僅剩五房葉秀芳(字惟從)與子葉仲杰留居府城,傳下數(shù)代經(jīng)營米業(yè)為生。因買賣公道,顧客自主取米,按所取斤兩交錢,被當?shù)厝罕姺Q為“葉不量”或“不量公”。因經(jīng)營米業(yè)致富,遂培養(yǎng)子孫讀書參加科舉考試,至第七代裔孫春及參加鄉(xiāng)試中式解元,官至戶部郎中等職,第八代孫夢熊賜進士及第,官至總督,太保兵、工兩部尚書,萬石坊葉氏家族從此開始成為仕宦世家。明萬歷年間,葉夢熊在下鵝湖東畔興建葉氏宗祠。石門樓額鐫“葉氏宗祠”四字。祠內(nèi)正廳懸掛明萬歷三十五年當朝名宦的題匾。其中有欽差兵部尚書總制戴耀題贈的:“三世一品”;欽差刑部主事黃介、御史王申題贈的“九世大夫”;兵部尚書張印佳題贈的:“世受國恩”、“七世流芳”; 大學士程文德題贈的:“七代流芳”; 鎮(zhèn)守使何偉、邑侯鄧鐮題贈的:“文武忠孝”; 狀元黃士俊題贈的:“忠貞節(jié)烈”;兵部尚書湛若水、兵部侍郎陳大科題贈的:“名卿世宦”;禮部尚書韓維柏、韓日瓚與兵部主事愚婿韓如琰、韓如璜博羅韓氏家族題贈的:“天下廉能第一理學名宦”。祠堂祖龕共置立始祖葉梅實至九世裔孫的56個牌位。宗祠造型宏偉,雕梁畫棟,頗為壯觀。至清末葉氏子孫寥落,宗祠破敗不堪。以致清光緒進士江逢辰過其門喟然嘆曰:明少保葉公夢熊、太常葉公高標…皆郡中巨族,冠蓋相望,今后微矣,過其祠宇感吊以詩云:“金帶街前舊門第,百官池上古祠堂。頹垣雨暗緣青蘚,壞屋煙寒長綠篁。手澤鼎彝誰鄭重,頭銜碑版亦荒涼。層樓工盡無窮意,此是鳴珂冠玉鄉(xiāng)。”
萬石坊葉氏宗祠及陸豐螺溪田心祠均以葉梅實為始祖。其中傳下五房葉秀芳一派名賢有:五世欽賜文林郎例贈大夫葉巒,例贈朝議大夫葉奕;六世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書葉標、例贈朝議大夫天佑,湖廣參政葉熙;七世誥贈太子太保葉春芳,明解元戶部郎中、著名方志學者葉春及;明萬歷嚴州教諭、經(jīng)學家葉萼;八世太子太保三邊總制葉夢熊,歲貢生贛州如皋主簿葉夢麟,九邊軍務加軍功議敘知州葉夢桂,欽賜七品頂戴葉夢祥;九世朝議大夫太保錦衣衛(wèi)欽差巡查御史葉世仍,誥贈文林郎南京太常寺典簿葉世岱、葉世佐、葉世儀,中憲大夫云南司主事葉世俟;十世太常寺主簿葉紹履,邑庠生承襲少保錦衣衛(wèi)葉維城,邑庠生授襲東宮侍衛(wèi)葉維垣;十一世清康熙十四年乙卯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葉自發(fā),陽江教諭葉自茂;十二世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經(jīng)魁舉人海陽教諭葉適;十四世廣東督糧道升萬、兵部主事葉英發(fā)、連州陽山訓導葉鴻儀、惠州永安訓導葉秉春等。
(三)編修家族譜牒
清康熙五十七年惠州梅實公十二代孫葉適以及清雍正七年梅友公十二代孫清康熙武舉人維録、十四代孫清雍正元年進士山西嵐縣知縣潔齊編修的《葉氏家譜》(手抄本)。2003年廣旋和2007年劍鋒主編的《葉氏家譜》(印刷本)等;記述惠州與海豐螺溪上中祠葉姓先祖源流、世系,歷代譜序、名家文章、族內(nèi)名人事跡等。還有抄錄自古籍的《葉夢熊勒石賀蘭山》、葉春及《新建碣石元武山記》、葉石泉《奏剿山寇疏》、黃士俊《特贈太常寺少卿葉高標公傳》等。并錄有葉夢熊《葉氏源流詩》云:“欲識仙翁出處時,寧郡文獻中江西。官居潮邑三千教,工部梅州萬古稀。孟仲季卿源共脈,貞清兄弟始分枝。后人若問宗與祖,莫把源流作不知。”
惠州和海豐(陸河)葉氏家族通過上述修族譜、究淵源、排輩序、修祠堂、會宗親等敦睦宗親的辦法,以此加強家族之間的活動交流,促進和加深兩地之間的族誼。
海豐螺溪上祠葉梅友與中祠葉梅實世系對照表

二、人才輩出的惠州與陸豐葉氏家族
明初,惠州府城萬石坊(今惠城區(qū)橋西中山南路)葉秀芳傳下二至六世裔孫均經(jīng)營米業(yè),屬于平民商戶。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六世孫葉熙(湖廣參政)、七世孫葉春及(戶部郎中)和葉春芳(古田丞)等,始發(fā)奮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家族從此走上從政之路。至嘉靖四十年(1561)八世孫葉夢熊,乙丑科登進士第,官至兵、工兩部尚書,上下二代的眷屬均受到朝廷的封贈和蔭授,是家族最旺盛的時期。
葉春及(1532-1595),字化甫,號炯齋、石洞。天資高明,少以古人自期,好讀先秦以上書,尤致力于《左傳》、《離騷》等。嘉靖三十一年(1552)解元,授福建閩清縣教諭。隆慶二年(1568)上書陳時政三萬言,都人傳誦。隆慶四年(1570)出任惠安知縣,施政三年,政績斐然。《惠安縣志》載葉春及在任上“采風謠,詢疾苦,清宿弊,均徭役,革羨余,毀淫祠,開鑿鳩壩以通水利,減入寺租田,定官催征納規(guī)則”。五年邑大治,升賓州牧,離任時惟“蔽衣一篋”。惠安父老數(shù)千人送出郊外,設祠立碑。當?shù)赜小叭~公為政,惟飲吾水,設施不煩,五風十雨”之頌。萬歷二年(1574)離任。西遷四川賓州知州,以疾辭而忤當?shù)溃幌骷貧w羅浮十余年。曾遠赴江西“石蓮洞”問學于著名學者狀元羅洪先。返回惠州后,在羅浮山“石洞”讀書講學。萬歷十九年(1591)得僉都御史艾穆推薦,擢湖北鄖陽府同知,遷戶部員外郎,轉(zhuǎn)郎中。萬歷二十三年六月,病卒于任上,終年64歲。平生著作等身,著有《惠安政書》、《絅齋先生文集》、《萬歷順德縣志》等,是全國著名方志學者、詩人、文學家。
葉夢熊 (1531-1597),字男兆,號龍?zhí)粒痔柸A云。少有大志,讀書通大義,年十六,補邑庠生。為文有氣概,太守吳公至異之,后隨兄夢麟等負籍南海,就學于何宗伯。嘉靖四十年(1561),以《書經(jīng)》中式辛酉科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乙丑科進士。歷任福清縣令、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明萬歷起官至山東布政使、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陜西、甘肅,因戰(zhàn)功擢升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書,轉(zhuǎn)調(diào)南京工部尚書。歷官二十五任。出任甘肅總督時,創(chuàng)制輕車神炮,平定蒙古哱拜部落的叛亂,勒石賀蘭山,功名顯赫。萬歷二十三年(1595),夢熊以邊患告靖,稱病引退,經(jīng)五次辭官始獲準返鄉(xiāng)。居家二載逝世。著有《華云集》、《太保集》、《戰(zhàn)車錄》、《運籌決勝綱目》等。萬歷二十七年(1599)七月二十五日,刑部主事王玠奉旨到惠州諭祭葬,大學士王宏誨作《龍?zhí)寥~公神道碑》,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楊起元作《葉夢熊墓表》,光祿寺正卿郭棐為作行狀。御賜兩面浮龍金牌,賜葬于菱湖畔的游龍山(今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御封墓碑:“葵心體國,忠義可嘉。”
葉維城(1621-1683),字宗翼,號猶龍。葉世仍子。惠州(海豐螺溪)傳下十世孫。受蔭授堂上僉書管事、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僉事。維城為人慷慨好義,尤喜結(jié)納四方朋友。明亡后,年方弱冠的維城隱居于自家庭苑西湖泌園,不惜“解百金贖歸”流失市井的古名琴綠綺琴,以寄托自己對前朝的懷念之情。清康熙五年(1666),連國柱出任歸善知縣,參觀了這座西湖名園后,對泌園景色和維城的思想行為,作了精細的描述。其泌園記曰:“葉君猶龍,其祖太保龍?zhí)豆病LN奈洳砰啵眮y功成,晉階大司馬。策勛者以金吾官厥后……未數(shù)歲而玉步改,葉君即歸隱作煙霞泉石計,意不在煙霞泉石也。故因湖之龜山而作為別業(yè),曰泌園云。夫衡門泌水,詩人以言隱居樂,而葉君命名,似非無意……若葉氏以弱冠之年遽作身退之地,視湖藤若蓴菜,魚鳥為親,丘壑為伍,終焉湖上而欲視天下之盛衰,例之洛陽名園之興廢然乎?否也。時歲甲寅人日,燕游于斯,感而為記。”此文明確地指出,葉維城心懷大志,不忘前明對其家族數(shù)代的恩眷,故不愿仕清而“歸隱作煙霞泉石計,意不在煙霞泉石也”。葉維城隱居泌園與本邑族孫葉維陽、舉人姚子莊、姚子蓉等詩友時相來往,并與來惠的著名詩人澹歸、屈大均、王士禎、梁佩蘭、何絳等賦詩談文,成為交誼深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在園中終日唱和,懷念故國,堅守民族氣節(jié),最后以詩書相伴終老。
葉夢熊曾孫葉自發(fā)、玄孫葉適,俱是惠州知名詩人。葉自發(fā)(1641-1699),字如軒,一字星源;號擬園。幼敏慧,擅詩,尤精制藝。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第十三名舉人,候補兵備道升授朝議大夫,欽加內(nèi)閣中書。所著有《星源集》行世。葉適(1656-?)字顧吾,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經(jīng)魁,授潮州海陽教諭,博學能文,思維敏捷。長于詩,工書法。少與從叔葉自發(fā)讀書于西湖,嘗與四方知名士泛湖吟詠,斗捷騷壇以為樂。因自號西村,惠郡士大夫莫不知有西村先生者。曾纂清雍正《歸善縣志》、《海陽縣志》,輯《國朝詩采》,著《韓江小草》、《西村詩集》等。其《豐湖秋月》詩云:“微微秋渚墜銀蟾,一片空明百丈縑。紅葉落疏山影瘦,白云飛盡塔峰尖。沿堤詩舫頻移棹,傍水針樓不下簾。最愛六橋光霽夜,當年風韻想蘇髯。”《清詩精華》論其詩“游心于石湖、劍南間”;陳融評其詩是“詩中有畫豐湖句,得是鮮明失是纖”。至道光三年(1823),十四世后裔廣東督糧道葉升萬、兵部主事葉英發(fā)、連州陽山訓導葉鴻儀、惠州永安訓導葉秉春,也是家族出色的人才。
螺溪葉氏家族亦是八代務農(nóng),迨明隆慶六年八世孫葉石泉(字宗德)通過刻苦讀書,赴試獲歲貢生功名,始開螺溪葉氏科舉之風氣。明萬歷乙丑科舉人葉逢春云:“常讀伯祖《石泉公疏》,想見其世,吾葉家邑之螺溪,數(shù)代而得伯祖始尚詩書,有聲于庠郡大夫。吳公選入經(jīng)館,居恒旬景山中修舉子業(yè)。”逮至明崇禎元年,禮科都給事中葉高標一家三代,是螺溪五星宗祠人物最為興盛的時代。其中聲名卓著者有進士葉高標、葉潔齊,有舉人葉逢春、葉正荃、葉天桂、葉祈鞉、葉祖翼、葉文峰、葉昌、葉初開等18位,有貢生葉宗德、葉天正、葉廷翰等25位。文風蔚然,成為海陸豐望族。
葉逢春(約1580-1646),字燮炫。葉高標堂叔。他平時孝敬父母,處事謹慎,以長厚稱。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舉人,授云南騰越州知州。府縣志稱其“政教寬簡,繁劇就理 。升江西贛州府同知,三載間軍民頌之為賢宰,署府篆八閱月,勞心撫字,務剔奸弊,真古循吏也。” “任滿歸鄉(xiāng),親族睦鄰,恤貧惠寡,嚴訓子侄耕讀,外事絲毫不染,饒有仁德休風焉。”
葉高標(1593-1641),字自根,號大木。在螺溪族內(nèi)私塾受啟蒙教育時,就顯示出聰穎絕倫的天性。長大就讀于蓮山鶴峰,博洽群書,對程朱理學和《左氏春秋》頗有研究心得。他對諸弟學業(yè),不延他師,親自督促學習。訓迪諸弟同心共勉,考取秀才,俱入泮讀書。明天啟四年,鄉(xiāng)試獲取舉人功名。崇禎元年(1628)春,獲戊辰科三甲第42名進士,授安徽省歙縣知縣。在歙縣任上,為當?shù)匕傩兆隽恕爸卫淼胤街刃颉Ⅱ?qū)除虎患、調(diào)解平定黃山案”等善政。他對教育勤于課督,對人才樂育其成。崇禎四年(1631)辛未科,歙縣子弟在各級科舉考試中,成績卓異,累登科名,名聞海內(nèi)。是科有舉人方土亮、項人龍、江禹緒、曹曄、鄭元禧、汪運光等6人進士及第。有司各級交相推薦贊許,經(jīng)朝廷稽核成績評為卓異第一,遂升為刑科給事中。歷升吏科右給事中、禮科左給事中、都給事中等職。在京任職期間,為明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抗倭名將汪道昆的遺稿《汪司馬太函副墨》作序。同時為方便惠籍人士到京城辦理人事、經(jīng)商和參加考試等活動,葉高標拿出薪俸并動員惠州府籍的京宦捐出津俸建置惠州會館。竣工后親題會館大堂匾額曰:“豐湖天際”。從此,惠州府籍書生、候選官員和商人到了京城,就有了歇息、溫習和會談的地方。崇禎十三年(1640),在四方多事軍餉緊急之際,高標被崇禎帝簡授以總理十三省糧餉的權(quán)力。他殫精竭慮,總攬大局,杜絕情面之風,對戶部錢糧進行清理,打擊中飽私囊的貪污形為。終于清查出冗費70余萬兩,剔除弊餉數(shù)百萬兩。獲得崇禎帝的充分信任。是明末一位理財有方,敢于諫諍、鞠躬盡瘁的清官,被時人譽為“諫議名卿”。崇禎十四年(1641),奉御命出外的葉高標病逝于河南懷慶府。崇禎帝追贈他為太常寺少卿,并派大臣到惠州西湖黃塘嶂舉行祭禮,宣讀諭旨。翰林院檢討梁兆陽作墓志銘曰:“湖水澄泓,潛鱗毓只;鳳山嵯峨,群材育只;馬鬣名封,于焉卜只;大鳥軒翔,綏而福只;子姓丕承,式而榖只;譽命松門,紛相屬只;春露秋霜,椒漿馥只;白日無扃,千秋淑只。”惠州官府和海豐縣府將其靈牌奉入鄉(xiāng)賢祠世代崇祀。大學士黃士俊奉御命題贈“職任最為清要”橫匾。葉高標在朝廷所用的御賜象牙朝笏,原存螺溪葉氏后人。解放后,獻給陸豐縣文博部門收藏。
葉維陽(1612-1688),字必泰,號許山。葉高標長子。海豐螺溪上祠十二世裔孫,也是五星祠傳下在惠州創(chuàng)基的第一代。明崇禎十五年歲貢,授廣西桂林府同知等職。明清鼎革之際,出任南明中書舍人。南明滅亡后在惠州南山兼園(今市十一小學西側(cè)高地)隱居,撰有《水晶魚說》。清順治三年春,他出資募壯士設奇謀擊退10余萬巨寇對惠州4個多月的圍困。《歸善縣志?前事記》載:“順治丙戌春二月,參將車任重、中軍羅昌兵叛,連山寇陳耀等眾數(shù)萬攻城。守道楊彝瑀等登埤守,紳衿同各官分守城門,復募死士開門沖殺,賊氛稍奪。六月,撫院調(diào)援兵,圍始解。其捐資募卒,郡人葉維陽與有勞焉。” 順治五年,參與校讎《蘇文忠公寓惠錄》為之作序并出資重刻。康熙元年(1662),為反清復明大業(yè),嶺南名士屈大均來到惠州,葉維陽將其留宿在兼園多日。清康熙四年(1665), 澹歸和尚亦接踵來到惠州,受到維陽的盛情款待。康熙初年捐巨資以為倡率,修筑加固平湖堤等。《修西湖北堤碑記》云:“葉君維陽捐資過半。葉君視公事如己事,固抱德而隱者也。”康熙年間,接待來惠的嶺南詩人陳子升等,并與當?shù)孛鞑芤筒⒁ψ忧f等在兼園、泌園、準提閣中醉賞明月,寄志唱酬,靜待時變。陳子升、陳恭尹的《獨漉堂集》、《中洲草堂遺集》留有《寄葉許山》詩。同時,從葉維陽遺留下來的詩詞中,亦可看出他們的深厚情誼。其《偕同社窮泛湖源》律云:“橫槎一望白云間,曲曲清溪曲曲山。縱目長塘懸怪石,快心半徑瀉澄灣。鶴田拂翠苗初熟,漁艇高歌釣自閑。千頃浮光從此發(fā),扁舟引勝不知還。”詩中記載他與嶺南名家屈大均、南明舉人翟祖佑等詩友乘舟暢游豐湖,尋訪湖源至西南二公里處的對門嶺的經(jīng)過。并有《準提閣送澹師還山》詩:“浮生半百此生多,回首風塵覺夢過。明月洲前曾指點,丹霞杖底喚蹉跎。招攜有意凌煙浪,扳陡何時上薜蘿。瓶缽悠然絲不掛,去來消息竟如何。”
葉本穗(1647-1703),字瑞五,號石亭。葉高標之孫。郡廩歲貢生。清康熙十五年,隨撫蠻滅寇傅大將軍進廣西征剿吳三桂,累立戰(zhàn)功,授廣西太平府左州知州。性剛果嚴毅,慷慨豪邁,廣結(jié)納,善施與。任職期間,為改變左州賊多而讀書人少的文化氛圍,將州內(nèi)應童子試者十人放寬尺度予以錄取,使其得到鼓勵勤于功課,不一年而弦誦之聲不絕,達於四境。平時集中壯丁、捕快、鄉(xiāng)勇進行訓練,一聞有警,不用出動營兵武弁,即召集鄉(xiāng)丁殺賊。征剿時身先士卒,冒沖矢石毫無畏懼之色。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葉本穗從廣西太平府左州知州任上退職回到惠州,奉侍年老的父親。時嶺南詩人何絳來惠,本穗在南山兼園的壽燕亭招待了他。后何絳撰《丙寅春三月葉瑞五招飲后山壽燕亭》詩,詳細地記述了兼園的地理環(huán)境和宴飲情景。康熙三十五年,葉本穗被合族推為族正。平日敦親睦鄰,勸善懲奸;康熙四十二年,本穗病逝。其長子葉珍獻,歸善邑庠增廣生;次子葉紹元,字奕昌,號到亭。歸善歲貢生。
葉潔齊(1698~1731),字一泓。陸豐縣吉康都螺溪約(今陸河縣)人。為大車公(葉瓊標)之曾孫。小時家貧,傭書鄉(xiāng)塾,其學以先輩為宗,貫穿經(jīng)史。試童子試時,為惠天牧學使所器重。《陸豐縣志?人物志》載其:“靜默篤行,天資敏爽,為文如風發(fā)泉涌,吐納百家。”清雍正二年(1724),到廣州參加甲辰補行癸卯科鄉(xiāng)試期間,其已故妻子三場皆入夢,備談兒女家事。雞鳴乃去。且言是科必中。榜發(fā)果列魁選。考官評卷時,本想取他為解元,但因其三場考試入場均誤時,故降低其名次。中式第六名舉人(經(jīng)魁)。同年參加會試,連捷成甲辰科進士 ,授山西太原府嵐縣知縣。在京會試期間,雍正皇帝多次賜粥賜筆鼓勵他,使他感動萬分,揮筆題下《甲辰科殿試御賜筆兩枝粥四次謝恩詩》云:“金門曉闕五云中,絳設軺懸德聽聰。斑管雙承天寵渥,玉饈疊賜圣恩隆。調(diào)羹知仗鹽梅手,珥筆殊慙朱墨工。盛世喜聞忠讜論,敢將曲直瀆宸衷”。雍正七年(1729),他與武舉人葉維錄撰修《螺溪南陽葉氏宗譜》。后升全州牧伯署梧州知府。卒于任上。著有《荊闈夢記》傳于世。
明末清初,葉氏家族約有進士、舉人、貢生60多位以上,其中被列入惠州和海陸豐等鄉(xiāng)賢祠崇祀的有葉春芳、葉春及、葉萼、葉榮、葉春秀、葉宗德、葉夢熊、葉高標等,入祀的鄉(xiāng)賢人數(shù)為惠州其他姓氏之冠,亦可看出葉氏家族人才鼎盛的局面。
三、惠州與陸豐葉氏家族交往事略
明清時期,海豐縣葉氏宗親每年到郡庠讀書、考試、經(jīng)商、訴訟、拜祖等,都是在萬石坊宗親的支持和幫助下,取得各方面的便利。同樣,府城萬石坊葉氏宗親每年回螺溪拜祖,也得到螺溪宗親的熱情接待。因此明清時期分隔兩地的葉氏家族有著長達500多年的宗親交往。
據(jù)《陸豐縣志》記載,明隆慶至萬歷元年,海豐葉氏宗族通過惠州宗親的支持,將地方民情反映到朝廷,最終取得朝廷派兵平定山賊,從而紓解了民困。此事發(fā)生在隆慶六年(1572),藍一清、賴元爵等入據(jù)河田、螺溪和八萬山區(qū),到處搶掠,每攻下村寨,殺人放火,手段殘忍,迫使山民流徙外地。螺溪八世孫葉宗德(字石泉)等,從螺溪逃到惠州府城投靠萬石坊宗親葉萼,撰寫《請剿山寇疏》,反映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來,藍一清、賴元爵等暴行,使“二十余年民死于鋒鏑者殆盡,田地荒蕪,灌莽極目”。在七世族叔葉春秀、春芳、春及等萬石坊宗親的資助下,走本京師。八月十四日歲薦之時,與歲貢生朱治穆、姜夢星疏請朝廷剿平巨寇,并繪圖以奏。并在歸善進士、工科給事李學一,御史陳堂在朝的力奏下,終于使朝廷認識到情況緊急,立即派出總兵張勛,參將李誠立、沈思學等統(tǒng)兵數(shù)萬,到達歸善、海豐、長樂三縣交界山區(qū),圍剿藍一清、賴元爵的武裝隊伍。萬歷元年(1573),官軍分作海豐、歸善、永安、長樂、揭陽等五哨30營,在姜夢星所率的鄉(xiāng)勇隊三百人的向?qū)拢瑩魯∞r(nóng)民暴動隊伍,俘斬賴元爵、馬祖昌及其部屬2768人。葉宗德因有功于鄉(xiāng)國,由廣東提督殷正茂上報朝廷,并題贈“功及三郡”牌匾掛在螺溪葉氏宗祠。
明萬歷年間,葉梅友傳下十世孫葉逢春攜兩弟從吉康都大陂遷入海豐縣城,筑屋于龍津河西岸。崇禎二年(1629),葉珠(吉甫)在堂兄弟葉逢春的幫助下,攜其次子貢生葉瓊標(大車)、三子葉正標(大立)、四子葉英標(自闇);舉家從螺溪遷入海豐縣城東笏水門。時逢大饑荒,葉珠捐稻谷600石賑救災民。崇禎八年,海寇進逼縣城,葉珠又捐稻谷400石供給團練鄉(xiāng)勇守城。葉珠生平懿行多端,襟期爽朗,以詩書課督子孫,頗得時譽。
明崇禎七年(1634)四月,劉香率眾駕大海船數(shù)十艘到達龍津河,從龍山登岸圍攻海豐縣城,城內(nèi)殷富戶逃之一空。葉珠及其孫葉許山、葉必崇在其四子葉英標的帶領下從海豐縣城一起移居到惠州府城,從此與惠州的宗親交往更加頻繁了。崇禎十一年(1638),貢生葉瓊標在龍山對面龍津溪西畔荒地新市筑建葉氏府邸,占地面積約3.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為明末海豐縣城的三大府邸之一。翌年,葉瓊標長子維菱(字必貞,號美波),中式己卯科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瓊標修建祖墳見州墓于城東弓地山,并為此建赤山塔以捍祖墳風水。弓地山墓碑為高標妹婿明戊辰科同年順德進士、翰林院檢討梁兆陽所撰題。清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清兵圍新市葉府,舉人葉維菱出面見班固山,獻出白銀1萬兩作軍費,使新市免遭清兵屠戳。高標從京城回海豐縣及惠州府城省親時,必定到萬石坊葉祠宗祠拜謁,與萬石坊族人一起上香祭拜祠內(nèi)葉梅實、葉夢熊等祖宗牌位,并應萬石坊宗親的要求,題撰萬石坊祠堂門聯(lián)曰:“公孫橋上公孫宅;第一樓前第一家”。并撰書大廳石柱聯(lián)曰:“閩粵源流將相一門三太保;巡海世派公孫九代十鄉(xiāng)賢。”
在萬石坊宗親的幫助下,葉許山在南山建兼園別業(yè)安居;葉英標也在風景優(yōu)美的秀水湖畔安了家。因此,遷往惠州府城的五星祠一派始自葉珠及其子葉英標、孫葉維陽。直至康熙年間,葉本穗在惠州沒有建立梅友公祠堂,而將兩代靈位均設在萬石坊宗祠的神龕上。其中葉許山與萬石坊十二世海陽教諭葉適等列在同一座次。由此可見惠州與海豐葉氏家族的親密關系。葉英標遷居在惠州府城秀水湖畔,因?qū)Ξ數(shù)睾馑H感愜意和贊賞,遂以“秀水”為號。其繼子必崇(高標幼子過繼),字維熺,號鹿洞。清初與堂孫葉天若先后入讀歸善學宮,俱獲取歸善貢生功名。
明清鼎革之際,葉維陽參加南明政權(quán),任中書舍人。失敗后回到惠州。由于他與萬石坊族叔公泌園主人維城同樣數(shù)代受到明皇朝的恩眷,思想感情一致,對明皇朝存在著深深地懷念情緒。因此在兼園隱居期間,兩人時相往來,交情不淺。他不僅資助出版反清復明志士陳邦彥的《陳巖野先生集》,并保持與抗清志士的密切聯(lián)系,經(jīng)常接濟來往惠州的文化友人。葉許山平生懿行甚多,居府城念念不忘根本。康熙二十四年,捐銀兩百兩修建傾頹的螺溪五星祠;并長期捐資修筑徑口祖場。康熙四年(1665), 澹歸和尚來到惠州。葉維陽和胞叔秀水、族叔公維城、族叔挺英(字潔吾)與澹歸、姚子蓉、龔章等嶺南文化名人組成詩社,經(jīng)常結(jié)伴游湖。并長期保持詩書往來,結(jié)下莫逆之交。其交往唱和的詩文集被澹歸編入《鵝城唱和詩》。兼園和泌園,成為反清復明志士棲留的好地方。澹歸的《兼園記》以及《遍行堂集》載有《惠州訪問葉許山》、《葉秀水至芥庵三秋共坐兼有卒歲之約》、《秀水還惠陽并寄許山》、《葉許山召集兼園》、《柬許山》等詩詞書信,紀錄了他們多次的交往和友情。清康熙年間,嶺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多次到惠州居留。葉維陽、維城常請他們在兼園雅集酬唱,感時傷事,慷慨悲歌。屈大均《題惠陽葉氏園五首》、粱佩蘭《泌園贈別葉猶龍先生》、陳恭尹《贈葉許山》、《寄葉猶龍》等詩詞,見證了惠州葉氏家族之間與嶺南名家的交往關系。
清康熙初年,葉正標三房長孫葉本杰(字式梁、號侵云),亦移居惠州投靠堂兄葉本穗和萬石坊族親。葉本杰為歸善縣學廩貢生,平時接待來自海豐農(nóng)村的族內(nèi)子弟到惠州讀書和考試,極其熱情周到。族譜謂其:“家居惠陽,情深族誼,子侄赴試不論生疏,適館授餐,殷勤款洽時而命題課文,等其優(yōu)劣,嘉善而教,不能終始弗懈,族人感稱之。”其長子葉廷琪(字宛包、號東山)和次子葉廷翰(字南屏、號憲庵),亦就讀于歸善縣學俱獲得貢生功名。泌園在葉維陽孫葉適和兼園在葉本穗子葉珍獻、葉奕昌時猶在,至乾隆初期則成廢園了。陸豐詩人盧毓華《過葉少保廢園》云:“山色蒼涼水勢幽,長堤細路接浮丘。侯家第宅依三島,海國樓臺近十洲。自與平淮開綠野,誰從霸越泊輕舟。洛陽多少名園記,葉落西風亦暮秋。”隨著世事的變遷,泌園和兼園“廢苑久無花木氣,故山空有綺羅煙”了。
參考文獻:
1、 ?明萬歷《惠州府志》、清光緒《惠州府志》、清乾隆《海豐縣志》、《陸豐縣志》。
2、 《葉夢熊年譜》吳定球編撰。
3、 ?晚菊香齋《從兼園的“失蹤“說開去》。
4、 《海陸豐葉氏源流略考》葉良方撰。
5、 《惠州志?藝文志》。
6、 《南陽葉氏宗譜》(1988年)、《萬石坊葉氏族譜序》,《南陽堂吉康葉氏宗譜》(2003年)
7、 明《刻“平山寇疏”跋》葉逢春撰、《吉康治亂記》彭希周撰、《請剿山寇疏》葉宗德撰
8、 清初鹿境《蔡皇襄手記》手抄本。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