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2 發布者: 字號:[大] [中] [小]
碣石“五色獅燈舞”在明代初期,通過駐守在碣石衛城的軍人傳入碣石,并逐漸融入當地民間傳統文化,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在民間深受歡迎且代代傳承。清光緒年間黑旗軍首領、民族英雄劉永福任碣石總兵時,極力提倡舞“五色獅燈舞”這一既能強身健體又象征吉祥如意的活動,達到極盛時期。
碣石“五色獅燈舞”獅身高2.8米、長3.2米、寬1.2米。“五色獅燈”內空,由竹片制成骨架裱上薄棉紙或絹布,在頭部和尾部體內安裝火燭裝置,腰身用軟絲連接,五只獅分別繪上青、藍、紅、黃、深藍五種顏色以及圖案、花紋。表演時高舉舞動并由大嗩吶、大鑼鼓等樂器吹奏正字戲昆牌子伴奏助威,同時有“五福頭”和“三扇燈”穿插舞場伴舞助興。場面生動活躍、威武壯觀,夜間點上火燭舞動表演時更加神氣活現、光彩奪目。相傳大獅能吞食世上“惡煞”,給人們帶來吉祥喜慶,因此“五色獅燈舞”所到之處,人們鳴炮、喝彩助威、熱烈歡迎,稱之為“瑞獅起舞”、“五彩獻瑞”。
2010年8月碣石五色獅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