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鄭豐、羅炳籌搜集整理
彭秉浚,字翊寰,陸豐縣水東區侖嶺鄉人。生于清光緒乙酉年(公元一八八五年),死于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終年四十四歲(虛齡,下同)。
彭翊寰。“幼稟異資,淵沅家學,過目成誦。”弱冠時 (二十歲,即光緒甲辰,公元一九○四年),參加縣試,名列前茅。
當時,正值清末學制改革,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丙午年(公元一九○六年),陸豐縣知縣李孔修改“龍山書院”為“陸豐縣第一高等小學堂”。年尚弱冠(二十二歲)的彭翊寰,慨然離家,負笈就讀。次年(公元一九○七年),考入惠州豐湖中學。光緒戊中年(公元一九○年),升入廣東省最高學府—廣東高等學堂讀書。由于他刻苦自勵,學業因之日進,每次考試,成績為全班之冠。
在廣東高等學堂就讀五年,于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時二十七歲)畢業。畢業后即應聘為陸豐縣第一高等小學校長。由于他教育有方,多有建樹,后來,海豐中學曾幾次聘他任職,但他念及家鄉教育事業落后,決心為陸豐造就更多的人才,并不受聘于地位較高,條件較優的海豐中學。
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時三十七歲),縣長陳島滄委任彭翊寰為陸豐縣教育局長。這時,他“推廣教育,殫精竭慮,不遺余力”。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無不悉心規劃。同時,還推廣農村教育,設平民學校。在他擔任教育局長的數年間,全縣學校由四十余問增至一百一十余間,在校學生數由二千余人增至六千余人。民國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創辦了陸豐初級中學(校址在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
民國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五月,彭湃同志帶軍官學校和農民講習所學生等組成的宣傳隊到陸豐考查情況,縣長徐健行已出走,當時任縣教育局長的彭翊寰先生參予迎接彭湃同志的考查陸豐宣傳隊。彭湃同志感覺陸豐農民之痛苦,己達極端,非積極設法救濟不可,并提議成立縣糧食救濟委員會,推彭翊寰先生為陸豐縣糧食救濟委員會主任。后來,彭翊寰回到家鄉,從此,息影田間,閑居養志,課之子侄。
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正值海陸豐農民運動高潮,隨著三次武裝起義,彭翊寰從水東楓林村攜眷前往河婆圩居住。
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農歷二月初六)下午五時,在河婆圩為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所殺。
彭翊寰是我縣較早的一位大學生。他致力于陸豐的教育事業,培養了很多人才,為后人所尊崇.他的遺著有《丁班畢業贈言》、《陸豐教育狀況及進行之計劃》等。
(根據陸豐縣檔案館提供的彭翊寰追悼會有關資料和《海陸豐革命史料》(第一輯)等史料整理)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