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卓榮光
一、錢鼓舞的源流
錢鼓舞是我省主要民間舞蹈之一,我縣東海鎮的新埔村;碣北的東埔村、吉水村、桂林村;碣石鎮的新寮村;博美鎮的內湖村;大安鎮及其樂官堂村;城東的官田埔等村均有流傳。據碣北東埔村的錢鼓老藝人溫座、李徒和郭祥義等人,說:“東埔建村三百多年,錢鼓舞是隨著我們的先祖從福建向陸豐縣移民時帶來并一代代傳下來的。”其他有錢鼓舞的鄉村也大致一樣,也有的是承認從東埔村那里由于各種關系間接傳過來的。為了紀念祖宗,有錢鼓舞的村子,每年秋收后都習慣地陸續集中練習跳錢鼓舞。春節期間,他們就到附近村鎮作鬧春表演。
錢鼓舞從福建而來,還可以從下面的事實得以證明。
l、錢鼓舞的伴唱曲,至今還采用福建閩南語系演唱。
2、錢鼓舞的伴奏笛套(如“柳青娘”、“雙清”、“錢鼓尾”、“畫眉跳架”等)與我縣甲子鎮保留的民間音樂–福建八音,不管是旋律曲調,還是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大弦子、云鑼、刮仔、雙音、五劈等)基本是相同的。
3、錢鼓舞曲班所唱的“八仙賀壽”的曲調和唱詞與我縣正字戲的“福建仙”的音樂唱腔也基本相同。錢鼓小戲的夾白,現在也還是采用福建閩南語。
二、錢鼓舞的內容及表演形式
建國前的錢鼓舞一般由身著古代武俠服裝,頭戴童帽(相當于陸豐正字戲“八仙賀壽”中的藍采和所戴之帽)的一對少男表演。表演者中一人手拿一個邊上裝有若干銅錢,搖之發響的六角形單面皮鼓,鼓面直徑約六寸,另一人雙手各拿兩塊約六寸長的竹板,作搖顫擊打,表演舞蹈動作之用。演員在樂隊奏完“柳青娘”和“雙清”等錢鼓舞笛套音樂之后云步出場,先在圍觀的群眾繞一大圓圈,然后在圈中間的一個約一平方米的四方內沿著邊線作動作表演。大圓圈與中間的小四方構成一個銅錢圖案,這與“錢鼓舞”的名稱是相呼應的。全舞有一百零八步的舞蹈表演組合動作,主要有勒馬、穿針、織繡、畫眉、牽盆、黑虎、碎泡、金雞獨立、相會過身、鳳花擺尾、蘇秦背劍。魁星錫斗等動作,其中以最后的拋接錢鼓為表演高潮來結束舞蹈表演。
各村錢鼓舞所反映的內容各有傳說,新埔村藝人陳木潘、陳鑫等說錢鼓舞是表現貨郎郭華,常賣胭脂于劉宰相門口,與其女月英相愛,因門風不對,劉相不美其愿,月英與郭華相約出走,舞蹈正是他們出走路上的情景。東埔村的錢鼓舞故事帶有神話色彩,是反映正月十五晚松國寺看花燈中,云英與沈郭和相愛的故事,舞蹈是反映后來一女(小姊云英)和一園(丫環春桃)去尋見沈的情景。
三、錢鼓舞的伴奏樂器和音樂特點
錢鼓舞伴奏的管弦樂器主要有屏(笛子)、撈杸稿弦(大弦子);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欽仔、云鑼、“刮子”(小鈸)、雙音,“五劈”(竹片所做,或“七劈”)等。
錢鼓舞音樂近似福建的南音,曲凋古樸幽雅,它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
l、錢鼓舞樂曲多屬羽調式,它的屬音“角”音(古琴二四譜是“六”音)唱時要往其上方音來回顫動(我們叫“活六”音)產生近于潮樂“活五”的效果,但又不同“活五”調,聽之使人感到別有一格。
2、樂曲每句結束前,常常拉長最后音(或稍拉長),并通過圓滑的倚音裝飾后,用迅速下滑來逗句,顯出特別的民族韻味。
四、我縣百花園中一朵鮮花
建國前,錢鼓舞作為各流傳村中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代代繼傳下來。建國后,由于黨和文化部門的重視,新鋪村的錢鼓舞隊從一九五三年起到“文革”前,先后在本縣,海豐縣、潮安縣、汕頭市、廣州市、武漢市等地演出,博得各地觀眾的好評和嘉獎。影響甚大,先后有華南歌舞團,漢口海軍文工團,湖南省歌舞團,北京來的歌舞團,江西省文工團,還有一個少數民族的文藝團體,汕頭地區文工團等單位前來學跳錢鼓舞。華南歌舞團還以陸豐錢鼓舞為素材編演了“繡花舞”。至于本縣各有關單位學習和編演的錢鼓舞就更多了。在一九七九年元旦,我縣文藝調演中,新鋪錢鼓舞還獲得優秀傳統節目獎。一九八零年初,東方歌舞團的舞蹈專家譚榮在錢鼓舞錄完像后感慨地說:“這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舞蹈。”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