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陳守繼
竹馬戲,舊稱梨園戲,講福建泉州話,唱“啰哩嗹”曲。陸豐縣碣石鎮附近的東埔村、新饒村、滴水村和博美鎮附近的將軍堂村都曾建過班社。一說陸豐其他地方和海豐縣歷史上也曾有許多竹馬戲班。竹馬戲每次演出,最后一個節目必為錢鼓舞。建國后,陸豐大安圩、東海鎮郊新鋪村和海豐汕尾鎮都有錢鼓舞班。錢鼓舞表現王月英和郭華的愛情故事(出于《買胭脂》)(注),唱念和伴奏與竹馬戲相同,因此,有人認為它是竹馬戲的一種遺響,是海陸豐曾經盛行竹馬戲的一個證據。
竹馬戲由閩南移民傳入。時間一說在明朝萬歷。將軍堂村陳族三世祖陳天隱曾與崇貞末年蘇成的農民起義發生關系,而竹馬戲系其始祖從漳浦帶來。乾隆《海豐縣志》載:“萬歷……十七年異邑民入界。”當時,漳浦一帶大批移民入海豐(即今海豐、陸豐兩縣)定居,將軍堂村陳族的始祖應該是當時的移民。另一說是在元朝末年。大安圩錢鼓舞名旦黃瑞五十年代憶述。他的始祖從閩南帶來錢鼓舞,已歷廿二代。他倘健在,年近九十歲,其始祖遷移約在六百年以前,即元朝末年。考諸史實元末確有一批閩南移民入境。
將軍堂村竹馬戲自晚明至建國前,當作宗族遺產代代相傳。每逢春節,臨時組合戲班,予附近走圩串村,在廣場作非營業性演出。東埔等村也是靠宗族相傳,情況與將軍堂大致相同。幾百年來,竹馬戲的藝術風貌,幾乎沒有變化。每場演出向來都包括五個部分:跑竹馬、搬仙、送子、演戲文和踏錢鼓(錢鼓舞)。跑竹馬是扮演《昭君和番》的故事。竹馬系竹扎布罩,加彩繪,并另制馬耳朵、馬尾巴粘上。分兩截,掛于演員腰部作坐騎。原是十二名演員十二頭竹馬,后因演員不愿扮挨罵的毛延壽和兩個太監,故只存九個演員騎九頭竹馬,分別扮王昭君、國舅、番王、番兵等角色。開場先走一圈,叫“踏四角”,圈外站觀眾,圈內作演出區域。而后邊趟馬邊唱,每人唱一支曲子。搬仙即《八仙慶壽》,送子是扮演七仙姬送子與董永的故事。搬仙和送子是開臺例戲。演戲文最重要。保留的劇目有《陳三連》、《英臺連》,《高文舉連》、《金花訴》以及《狀元游街》、《月英悶》等,每場從中挑一二個折子戲演出。最后是踏錢鼓,它是最受歡迎的節目。文伴樂器三至四支品,二把大管弦。品向來自制,粗而短,發音渾厚,音量大;武伴樂器有鼓,板、三音,括仔、云鑼、彩鑼、鉦鑼和二面大鑼。板是五塊寬約二寸,長約一尺的竹板連在一起,打板者是樂隊指揮。表演古樸,粗獷。生、旦出場“進三步、退三步”。生走路八字腳,右手隨右腳斜伸向前面右邊,并以左手往右手前臂一按;左手則隨左腳斜伸向前面左邊,以右手往左手前臂一按。有人認為,竹馬戲保留著明代梨園戲的古老藝術風貌。
建國前,竹馬戲瀕近滅亡。建國后,政府予以關懷、扶植,東埔竹馬戲曾先后參加陸豐縣和惠陽專區文藝匯演。新埔村的錢鼓舞五十年代參加中南五省文藝匯演獲優秀獎,汕尾的錢鼓舞參加全國匯演獲優秀獎。
注;錢鼓舞,原是表演者兩人,表現王月英和郭華的愛情故事。建國前后,將軍堂村、東埔村、新鋪村的錢鼓舞依然如此,而大安汕尾的錢鼓舞已經有了變化:表演者四人,表現陳三和五娘的愛情故事。據黃瑞生前憶述,這種變化清朝晚年始于大安。他說,當時,大安一帶錢鼓舞很盛行,有十多個班社,彼此展開競賽;有的班社把表演人數由二人增至四人,并將表現的內容改為群眾所熟悉的陳三和五娘的故事,博得觀眾熱烈歡迎,于是,其他錢鼓舞班便竟相仿效。清末民初,大安一帶的土特產多經由螺河運至汕尾附近,由汕尾港出口。大安的商人把這種錢鼓舞帶到汕尾。汕尾的錢鼓舞受了影響也發生這種變化。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