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一片愛心獻故鄉
——記旅港同胞陳順泉先生
凌弘
陸豐縣,華僑、港澳同胞眾多,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赤子紛紛回鄉探親觀光,他們身在海外,心戀故土,投資辦廠、捐資興學,支援家鄉建設,奏響了一曲曲愛國愛鄉的樂章。陸豐縣政協常委、旅港同胞陳順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到海內外鄉親的敬仰。陳先生捐資辦學之貢獻,一九九三年夏得到廣東省少年教育基金會的表彰,并受到省黨政領導人的接見。
陳順泉先生是陸豐縣南塘鎮人,旅港期間,胸懷壯志,忠誠謙讓,勵志創業,辛勤奮搏,成功地創辦了忠誠手袋制造有限公司等實業,業務擴大到歐美各地,生意興隆,事業成功。陳先生已五十多歲了,一縷縷鄉思,使他身居香港,心系故鄉。1985年他就回大陸在深圳投資數千萬元,獨資興建上千工人的忠誠手袋制造廠,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尤其1989年當了陸豐縣政協委員之后,回鄉更多了。由于在故鄉接觸面廣了,了解情況也多了,更加使他增強愛國愛鄉的感情。他常想:我的根在陸豐,要為家鄉辦好事,以報答故鄉的生養之恩,父老鄉親之情。
一次,陳先生回到家鄉南塘鎮,登上他少年時代常去玩耍的華山,童心萌發。當他看見當年怪石嶙峋,只有幾株古榕樹而光禿禿的華山,現在已是樹木成林,一片青翠,鮮花朵朵,鳥語花香,而且鄉親們正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劃修建樓臺亭閣,大道小徑,以構成一個美麗的“華山公園”。他想,一個幾萬人的圩鎮,應當有個公園,以便鄉親們在辛勤勞動之后,有個游玩休歇的去處。于是,慷慨解囊,為華山公園建設,捐款8萬港元。
又一次,陳先生到陸豐縣城,游覽烈士陵園。這里已有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人工水池、石拱橋、登山石級臺階等設施。當他走在林蔭道上,看到這里樹木成蔭,花草繁茂,環境幽靜,聽見鳥聲和悅入耳,空氣清新,清風徐徐,陽光透過樹隙像根根銀絲斜照下來,構成一派和諧的怡人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又聽到陪同游覽的縣領導人介紹:縣人民政府規劃把烈士陵園擴建為“陸城人民公園”時,他覺得這里花木叢叢,青翠有致,風景宜人,但應有樓臺亭閣的點綴。于是,捐款18萬元,在環山周圍,興建了取名:梅、蘭、菊、竹,四個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涼亭,并配建水泥路面曲彎有序的小道,使公園景色增添風姿,游人至此,大增雅興。
陳先生見識廣博,曾說:當今世界的發展,唯文化科學優先,百業發展靠教育。因而,對發展家鄉教育事業十分熱心。陸豐縣龍山中學是一所有四百多年歷史,曾培養大批革命和建設人才的學校。陳先生為鼓勵這所學校師生更加提高教學質量,勤奮進取,好學上進,1991年4月捐資25萬港元為龍山中學長期的獎學基金,以獎勵每年評比出來的優秀師生。當陳先生了解到家鄉南塘鎮缺乏校舍情況時,1991年9月寫贈捐書,其中寫道:“我看到家鄉南塘鎮在祖國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工農業和發展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但是教育事業還不適應要求,尤其教學場所比較缺少,為此,我愿為家鄉教育事業振興,出微薄之力,決定在南塘鎮興建一所學校捐獻給南塘鎮人民政府”。經過半年籌劃,這所占地3萬平方米的學校,以陳先生之先父名字命名一陳佛庇紀念學校。并于1992年4月23日奠基。有趣的是,當地鄉親對陳先生的名字,顧名思義,說:“順”則“順應潮”流”,“泉”者。泉潤桑梓”,真是名副其實。因而,在學校奠基典禮上,鄉親們寫了一副大對聯,曰:“順應潮流興學苑垂青史,泉潤桑梓育英才立豐功”,以表彰陳先生一片愛國愛鄉之精神。陳先生捐資1000多萬元興建的這所學校,已于1993年7月落成,左側有教學樓四棟(36個教室),右側有教師宿舍樓、食堂、風雨體育室(兼禮堂)共四棟,正中央是四層的辦公大樓,坐落有致,偉為壯觀。還有運動場、跑道、籃排球場、校內道路以及配套設施。以每個年級4個班,從小學至初中畢業,完全適應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要求。1993年秋已招生入學,使原來的一片荒埔成為學生成群,書聲朗朗的學苑。
1991年,陸豐縣皮影劇團赴港演出,陳先生十分關心,設宴招待,并捐款50萬元支持皮影劇團的發展。當他知道陸豐縣正字劇團是全國僅有的一個古老劇種,1992年秋將赴福建泉州參加“天下第一團”匯演時,又捐20萬元予以支持。并語重心長地鼓勵這兩個劇團,要辦好,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陸豐爭氣,為祖國爭光。
陳先生一貫以行善積德為人生之樂事,不但在香港常常為慈善福利事業奉獻愛心,捐款施物,為貧困著排憂解難,大做好事。1990年回鄉還為陸豐縣殘疾人協會捐款1萬港元。1992年四月,陸豐縣紅十字會成立時,他專程從香港回來參加成立大會,并捐款30萬元,作紅十字會基金,又奉獻一份愛心。
悠悠故鄉情,拳拳赤子心。陳先生上述的一樁樁愛國愛鄉,樂善好施,澤潤桑梓,造福鄉親之義舉,充分體現了陳先生“一片愛心獻故鄉”的濃烈感情。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