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李緒本
潮汕話(包括海陸豐話)過去被其他方言區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河洛話”,現在都稱為潮汕話,屬閩南語系。所謂“河洛話”是因為講這種方言的人,是從前中原戰亂民族大遷移時,從河南洛水一帶講中原古音的移民帶來南方福建,然后又遷來廣東東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區的人稱這種移民為“河洛人”,其方言移為“河洛話”。另一說法,認為廣東東部(還有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的人講的方言叫“福佬話”,意思是,這些方言區的人是從福建移民來的,意即“福建佬”,故稱“福佬人”,其方言稱為“福佬話”。
由于年代久遠,潮汕話跟其他語系(方言)的融合,以及各個地區語言的發展,因此現在的潮汕話(福佬話)比較復雜,譬如潮汕地區和海陸豐地區的話就有很多差別,其他方言地區的人,總感到“福佬話”難學,所謂“福佬福佬,學到老”。情況確是如此。由于潮汕話中部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分離,很多人口頭這么說,但不知原來怎樣寫,因為潮汕話(特別是海陸豐話)還保留著一些中原古音,如海豐人叫“盆”一類的器皿稱為“簋”(音軌),這是典型的古漢字。當然現在海豐人所叫的“簋”,在造型和底質方面,跟古代有很多不同,但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另外,潮汕話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兩個音節念成一個音節,即所謂合音詞,并且由好事者創造的生造字,其他方言區的人看不懂,就是潮汕方言區的人也看不懂的。還有,原有的中原古音(過去稱為官話,或叫“正音”,俗稱“孔子正”)但年代久遠,已發生變化,也不知怎樣寫。所以對這些所謂“有音無字”的部分詞語,試圖加以考證——當然是淺薄的,這對方言地區年青一代的人來說——特別是中小學生,尤有必要,同時對純正與規范祖國的語言文字或許有些幫助。
一、潮汕話在口頭語言上,常把部分兩個音節的詞合起來念成一個音節,這里稱為“合音詞”,如:
l、鮡、鯛和跳魚
海邊有一種兩棲魚類,“出水能跳,入水能游”,眼睛突出,本名叫“跳魚”。在《動物學辭典》中除注解外,還有圖像,都是叫跳魚的本名。可是在口頭上把“跳魚”合起來念成“調”(調查的調),因而忘記它的本名,而好事者又故裝淵博,生造一個生字“鮡”,但《辭源》和《新華字典》(1926年中華書局編印出版)在補遺中有這個字,卻是另外一種魚類,其讀音如“肇”。《爾雅》中注:“鳠也,小者為鮡”。可見與跳魚竟無相似之處。又有人自編成“鯛”,相差更遠。據《辭源》注解:“鯛,魚名,產近海,體扁圓,兩顎有強齒,鰭也堅強,鱗鬣淡紅,大者至二尺,以小魚及貝類為食,肉肥而美,俗稱銅盤魚”。這和跳魚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2、“身身”和互挨
兩個動的物體或一動一靜的物體,相互擦邊或臨邊而過。本來叫“互挨”而過,如“兩輛對向而開來的汽車互挨而過”但潮汕話卻把兩個音節念成合音詞為“hoi”(何挨切/聲)(注:讀音用潮汕方言同調的字來注音,沒有同音調的字,就用音調相近的字,再用潮汕八聲注明讀音。沒有同調或近調的字就用潮汕方言“反切”的方法注音,然后用八聲注明其讀音。)因而過去一些老學究卻生造了“身”這個字,叫做“兩身相倚是“身身”。(何鞋切,l聲)這個字,在潮汕方言區的人很多都看不懂,更不用說其他方言的人了。
3、“不貴”與便宜
商品價錢低叫做“便宜”。但潮汕話叫“便宜”為“píng(頗丸切l聲,鼻音化)。考究起來,是把中原古音(或者現在的普通話)的“píng yi”中“便”的聲母和“宜”的韻母,念成合音詞,并加上鼻音化而成。因而有人用一個表意復合字(反義詞)“不貴”字表示出來,成為潮汕話的生造字。
其次,在口語上有另一種叫法,接近閩南話叫“便宜”為“房疑”,如口語“房疑無好貨”。“房疑”一詞,其他方言區的人也費解。
類似的合音字如“不怕”(唔畏)(畏也是古漢語,在潮汕話和客家話中就有這個詞)。由“唔畏”合成一個合音字“))”。“唔好”(不好)的合音字為“孬”(毛襖切)。“不要”(“唔愛”)的合音字為“嫑”,又用“勿”(莫)作“嫑”字使用。
4、“榀袋”和鼻煙袋
鼻煙是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上流階層的人為提神醒腦、辟邪驅穢所用的藥物,擦在鼻孔外或吸入鼻中。通常是裝在扁罐(瓷的或玻璃的制品)中,再用小袋裝起來,這個袋稱為 “鼻煙袋”,穿在褲帶系在身上,以便隨時取用,也是當時一種時髦。后來一些婦女,用一些比較大的袋穿在褲帶系在身上,放置錢物,這種袋也稱“鼻煙袋”。由于把“鼻煙”這個詞念成合音詞,叫做“pīng”(念屏帶鼻音)。于是好事的人又生造了一個“榀”字,把“鼻煙袋”念成“榀袋”。“鼻煙”在解放前后已經沒有人使用,“鼻煙袋”也沒有人叫了,只用“錢包”或叫“荷包”來代替。
5、“命”與物件
潮汕地區叫“東西”為物件,如“買東西”叫“買物件”。但陸豐一些農村叫“物件”為“前后”(前念為“曾經”的“曾”),意思即上市(街)買東西,挑在肩上一前一后的物件。而海豐人叫做“零細”。(“零”念為良的音)而陸豐的甲子和惠來一帶,依然叫做“物件”。只是甲子附近一帶的人,在口語上常把“物件”一詞,念成合音字:其音如“命”(“名”的6聲)。“命”即取物字的聲母“毛”和“件”的韻母“影”。合起來念為“命”(“名”字的6聲),有如南塘和葵潭一帶念“命”的音相同。因而,其他地方的人往往要和甲子人開玩笑:“有命無命”。這里有個笑話,據說甲子一戶人家和南塘一戶人家喜結秦晉,有一次,南塘的親家母帶了很多禮品(物件)來甲子親家母做客,甲子親家母熱情招待。當南塘的親家母要回家時,甲子親家母自然也回送了些禮物,自謙地說“親家母你有‘命’來無‘命’返”!南塘親家母聽后,一頭霧水,即時變了臉色,一來此話不吉利,她擇個好日子來探親,如今聽說有“命”來無“命”返,心里頭不是滋味;二來初次見面,“知人知面不知心”,無非甲子親家心存歹意,叫她無“命”回去?嚇得南塘親家母東西也不要,告別話也沒說,匆匆忙忙趁人不備趕緊跑出門回南塘去了。南塘親家母因不知甲子“物件”叫做“命”,也不理解甲子親家母謙虛的意思,因而發生上述喜劇性的誤會,鬧出笑話。
6、“阿舍”與少爺
以前潮汕和海陸豐一帶稱官家子弟或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為“阿舍”,如“大舍”、“二舍”等。“阿舍”的“舍”字,是“少爺”一詞的合音詞。取“少”字的聲母和“爺”字的韻母,連念成為合音詞。在北方方言中也有這種叫法,如《紅樓夢》第六十五回的標題:“賈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二姐思嫁柳二郎。”“賈二舍“是指賈璉,他是二少爺,所以稱為“賈二舍。”
7、“仙”與先生
潮汕方言過去稱“先生”為“仙”,如稱從醫的朱先生為“朱仙”,稱看地理的陳先生為“陳仙”,稱卜命的何先生為“何仙”。稱“先生”為“仙”,其源有二,其一,是把“先”的聲母和“生”的韻母念成合音詞。因為在廣東方言中(包括廣州話、客家話和潮汕話)在很多情況下鼻韻母“en”和“eng”是不分的,特別是“an”和“ang”。本來“生”的韻母是“eng”,“仙”的韻母是“an”,因為分不清,所以念為“仙”。在客家話中也有稱“先生”為“仙”的習慣。
來源之二,是古已有之。如《辭源》先字條之四的解釋:“先生可單稱先”。《漢書》中有“叔孫先非不忠也”。注:“先,猶言先生也”。即叔孫先生不是不忠的。所以過去潮汕話稱先生為“先”或“仙”,其源蓋出于此。當然,現在卻沒有這個稱呼了。
二、潮汕話(特別是海陸豐話)仍保持著中原古音的特點,仍使用著一些古漢語,但由于舊社會大多數勞動人民沒有文化,不識字,雖然口頭上使用著古漢語,卻不知怎么寫;或者傳來傳去,讀音不正,以至字存而音變,或者音存而字變,以致產生“無字可寫”,其實不少是有字可寫的:
1、“腳倉”與“尻臀”
潮汕話叫“屁股”為“腳倉”。在普通話中沒有這個叫法,即使在廣東內的廣州話和客家話也沒有這個叫法,究竟“腳倉”一詞從何而來呢?我認為是從古漢語“尻臀”轉音而來。“尻臀”念“kāotūn”,讀如“敲吞”,和現代潮汕話相近,和閩南話更是相近。先說“尻”,據《辭源>注:“脊骨盡處也”。《現代漢語詞典》中注:“在書上指屁股”。如《名山記>中有“昂首尻坐,似伏獅狀,是為獅子峰”。《聊齋志異》卷十五《狼》中所記:“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文中是指一只狼的身子,一半已鉆入堆積的草堆中,只露出屁股和尾巴。至“臀”一字,指屁股更常見。如《現代漢語詞典)中注:“臀,指人體后面兩股上端和腰相接的部分”。所謂“臀”,也是屁股的意思。所以潮汕話叫“屁股”為“腳倉”。我認為是“尻臀”的古漢字的變音。
2、“咸澀”與“慳嗇”
潮汕話對一些人“富而不舍,或過分省儉不輕易使錢”,叫做“咸澀”。在廣東方言中,廣州話和客家話,都把“咸澀”叫做“孤寒”。而廣州話所謂“咸澀”,是指一些人意識下流,喜歡說些不堪入耳的話,或對女人動腳動手的,稱為“咸澀”或叫“咸澀佬”。那么,潮汕話的“咸澀”是從何來呢?原來潮汕話這種叫法,是從中原古音中“慳嗇(跟現代普通話也相近)變意而來。“慳”與潮汕話的“咸”讀起來相似。在潮音聲調中,“慳”是一聲,而“咸”是5聲,一個是上平聲,一個是下平聲。“嗇”音色,與“澀”是相近,在普通話中是同音。這樣“成澀”一詞和“慳嗇”一詞不僅詞義相同,在讀音上也相近。
3、“澤賤”和“賊賤”
潮汕話對不愛惜,隨便浪費糟蹋東西叫做“澤賤”,如“澤賤物件”、“澤賤五谷”。而“澤賤”從何而來?考究起來是從“賊賤”而來。“賊”念“澤”的音,應是中原古音,在海陸豐中稱為“正字”或叫“孔子正”,即過去讀古書念的音,“賊”也念為“澤”。如《孟子》中的“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這里的“賊”,過去就讀為“澤”的音。“賊”是動詞,是摧殘、傷害的意思。如“賊乎人之子”,即害人子弟的意思。“賤”的意思,是輕視,不貴重,如《論貴粟疏》中有“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即看重五谷,輕視金玉。因此,潮汕話的“澤賤”一詞,源于“賊賤”,有殘害,糟蹋之意,比浪費一詞更加深刻具體。
其次,“賊賤”也可作“作賤”理解。“作賤”也是糟蹋,看作不值錢的意思。
4、“奪索”與“特色”
“特色”是指事物有獨勝,出眾之處,言其特別出色。這個意思在潮汕話口頭上常說為“奪索”,如“春節扮花景,XX居民區兩臺花景真正奪索”。“今年高考XX的兒子考了八百多分,真正奪索”。潮汕話說的“奪索”,其實是北方方言(或普通話)的“特色”。過去因為大多數勞動人民沒有文化,只從讀音上聽出“奪索”的字音,“特色”用普通話念起來是“tèsè”,與潮汕話“奪索”字音相近,所以誤把“特色”為“奪索”。
5、“口三風”與“撒謊”
隨便亂說、說謊,潮汕話稱為“口三風”。因為在潮汕地區,“風”與“謊”同音,“口三風”其實是“撒謊”一詞的誤讀。
6、“狼犺”
在日常說話中,對物體的粗大、笨重,俗話叫“狼犺”。(音lānghāng)對事件的重大、復雜,潮汕話也常用“狼犺”這個詞。如說:“這塊石頭真狼犺,無幾十人恐怕抬不起”“這項工程十分狼犺。無三二十年不能完成”。在北方方言中,也有這個詞,如《紅樓夢》第八回:“今若按式畫出,恐字跡過微細,使觀者大費眼光,亦非暢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燈下醉中可閱。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兒口有多大,怎得銜此狼犺“蠢大之物為誚”。文中所說,是賈寶玉出生時,口中含有一塊有字的小玉,說明玉中的字是加以放大的。
7、“鳥嘴”與“嚼嘴”
潮汕話所謂的“鳥嘴”,是指一些人說話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搬弄是非的意思。這個詞,實際是“嚼嘴”之誤。在普通話中“嚼”讀音為“jiáo”,和潮汕話的“鳥”同音,所以人們以為“鳥嘴”是象鳥的嘴吧鳴叫一樣,叫個不停,以致誤解與誤用。在普通話中的“嚼嘴”,有時也叫“嚼舌”,意思和上面解說的一樣。
8、“陳仲”
按照舊時正字讀音,“陳仲”讀如“臣仲”。在潮汕話中特別是農村婦女,有時罵愚笨、傻仔、白癡的人是“陳仲”。如“你太像陳仲了,你哥哥在香港做生意,也不打個電話向伊討點錢。”“陳仲”是什么意思?原來是個人名,現在變成“傻仔”、“傻瓜”、“白癡”的代名詞。陳仲,也叫陳仲子,是戰國時代齊國人。他出身于齊國世卿大夫的家庭,他哥哥做了齊國的公卿,食邑在蓋,俸祿萬鐘。陳仲認為他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物而不吃他的東西,認為他哥哥的房屋是不義之室而不居。因此,他離開哥哥、嫂嫂和母親,自己帶了妻子到楚國於陵的地方去住。他認為這樣是廉潔、有節操。有一次,他回家探望母親,看見有人送鵝給他哥哥,他皺著眉頭不高興。他哥殺了鵝請他吃,他不吃。過了兩天,他母親殺了鵝和他一起吃。正吃著,他哥哥從外面回來,說這不是那天人家送來的鵝嗎?于是,他走出門外哇地吐了出來。他哥哥送給他的妻子的鵝,妻子殺了,他卻和妻子一起吃,但他哥哥送給他母親的鵝,母親殺了也和母親一起吃,只因他哥哥看見了才到門外吐了出來。后來因為他不茍求食,三天斷食而餓死。所以孟子批判他:哥哥的房子他不愿居住,卻到於陵老家去居住,其實兩處都是他祖先遺留下來的。他這樣自認為是廉潔、有節操,其實只能象蚯蚓一樣去吃土壤,飲清泉,才能保持他的廉潔、節操。(見《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因此,自古以來認為陳仲是缺少知識,不知仁義,性情孤矯而缺乏人情味的傻子。象這種“不食人間香火”的人。當然受到孟子的詆毀,受社會的人譏笑。由于久遠的傳播,于是“陳仲”便成為傻子的代名詞。
9、“農不農,秀不秀”
過去潮汕人罵人不成材,什么也不會做,叫做“農不農,秀不秀”,這里是從“稂不稂,莠不莠”誤讀而來的。稂和莠都是害苗之草,無用之物。雖然潮汕話中的“農不農,秀不秀”的意思和“稂不稂,莠不莠”的意思差不多,但讀音卻完全錯了。普通話中的“稂”讀為“láng”(音狼),“莠”讀為“yǒu”(音友)。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也用了這個成語。說的是周興這個人,他什么也不會做,后由他姐夫金有余帶他去做生意。原文是“老舅,莫怪我說你,這讀書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難了。人在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我如今同了幾個大本錢的人到省城去買貨,差一個記帳的人,你不如同我們去走走”。
10、“飼嘴”還是“嗜嘴”
有的小孩子喜歡吃零食,好吃成癖,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對這種情況,有的人說是“飼嘴”。“飼”,是喂養飼養,但不能表達這種現象,應是“嗜嘴”。嗜,性之所善,愛好成癖。所以“飼嘴”應是“嗜嘴”之誤。“嗜”潮汕話念“妻”,(徐衣切一聲),有的地方如海陸豐話念“尸”(思衣切1聲)。
11、“進斤”與正經
“進斤”在潮汕話中是嚴肅、認真、正派的意思。如:“這件事你要進斤和他說,不能馬馬虎虎。”又如:“這個人做事不夠進斤,無心無腦,你要教育他。”那么這個“進斤”原文是什么呢?應該說,這個“進斤”是從中原古音“正經”轉音來的,也比較古老。
12、“有進無雕”
潮汕話這個詞語,是比喻工作不緊不慢,拖拖拉拉的意思。如說:“這項工程拖了好幾個月,有時有工開,有時一停是幾十日,有進無雕,不知拖到什么時候。”“有進無雕”這個詞原是木石工行業的話,即只有“鐫”,而沒有“雕”。“鐫”是琢、鑿、鏤的意思,而沒有雕刻成形,所以叫做“有鐫無雕”。“鐫”由形旁“金”,聲旁“雋”構成,原音是念“俊”(jün),被誤讀為進(jìn)。其差別是有無撮口之分。所以被人讀錯,而成“有進無雕”。
13、“瘟將”和“混帳”
這兩個詞都是罵人的話。瘟將,瘟神,是傳說中能傳播瘟疫的神將。潮汕方言區的人罵人時說:“這個瘟將仔,帶了一幫嘍啰,搞到鄉里無安無寧。”但“瘟將”和“混帳”有時混淆了。“混帳”,是指語言行動,無理無恥的人,如“這個混帳仔,不知恥辱,敢在鄉里調戲婦女。”但這兩個詞在現在有時可變為愛惜、呵護,親嫟叫法。如小孩子會調皮,會撒嬌,一些動作惹人喜愛,也可這樣說:“這個瘟將仔,有時使人笑破肚腸。”
14、“軌”與“簋”
潮汕地區稱盆之類的容器叫“鍋”、“盆”,陸豐不少地方叫“槽”,但海陸豐人稱為“軌”。為什么稱為“軌”?原字怎樣寫。原來這是一個古漢語典型詞,原字是“簋”。據《辭源》所記:“古代祭祀燕享,以盛黍稷之器,以木為之,其形圓,又有以竹為之。儀禮所謂竹簋方,盛棗粟之屬者也。又有以銅為之者,其形或方或圓,古盛肴饌之器。”可見潮汕話保持不少古漢字(或中原古音)的特點。以后的簋,有用陶瓷做的,隨人類生活變化而變化。
15、“膠撈”與“打落”
潮汕話中把東西丟下,或把東西放在一個地方,忘記帶走,叫做“膠撈”。所謂“膠撈”應是“打落”的意思,是從中原古音摳過來的。北方話念“dàlà”或“dàlào”,因而把“打落”念成“膠撈”。
16、“鴨血”與“抑或”
潮汕地區有些人說話總要夾雜一些古漢語,特別在先前或年紀大的人,如選擇句中有這樣的話“你要去抑或不去,都要向我說知。”這里“抑或”一詞就是古漢語,但一些人,特別是青少年不理解,常把“抑或”叫做“鴨血”。其實“鴨血”就是“抑或”,它是連詞,表示選擇,相當現代漢語的“……還是……”、“或者……或者”,有時“抑”單獨使用,有時“抑或”一起使用。如柳宗元的“命官”中說:“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任命官員應該是憑材干,還是憑姓氏呢?)”又如:“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致斯乎?”(《韓愈祭十二郎文》)(究竟是因為這個病而使你喪生呢?還是有別的疾病,才弄到這個地步?)
17、“賀蛉”(奴爺切7聲)和厚臉
臉皮厚不知恥辱叫“賀蛉”(奴爺切7聲)。這個詞可能是從中原古音來的,原來是厚臉的意思。這個詞現在還很普遍使用,如說:“這個人夠賀蛉,到處向人要錢。”“賀蛉”就是厚臉,不知恥辱的意思。但說時有時要加上一個副詞或動詞,如“這個人不識賀蛉,老是要偷人家的東西。”
18、“拍飯”和打幫
依靠和得到幫助的好處,常說“拍飯”,即“打幫”的意思。如:“過去我家無田無地,打幫共產黨,我家才有幾畝田園。”“打幫”在北方有這個方言詞,但在潮汕地區卻把“幫”字念成“飯”字,不好理解。現在很少聽人說這個詞。
19“蘭裂”和隆烈
場面和氣氛盛大,隆重而熱烈叫做“蘭裂”。如說“慶祝國慶游行,場面真正蘭裂。”又如“今年玄山廟會,算是幾十年來最蘭裂。”有時事件重大也叫“蘭裂”。如“兩個村子因爭水源引起械斗,事情鬧得十分蘭裂。”據考究,所謂“蘭裂”,應是“隆烈”的意思。
20、淵(淹)呵與饜呵
淵(淹)呵是指長輩對下輩,特別是小孩子,讓他吃飽,穿暖,不受饑寒,不受欺凌,掩護其缺點,一貫呵護,溺愛。這個詞。應是從中原古音與原閩南話中傳來,現在潮汕話中,變成無字可寫。根據其意思,應該是“饜呵”。“饜”音淹,是飽食之意;“呵”是“呵護”。
2l、“妖晶”與囂張
在陸豐東南一帶有“妖晶”一詞,是指惡勢力或壞人,態度氣焰十分蠻橫,放肆。由于原來對“囂張”讀音不正,而誤讀為“妖晶”。
22、“妖邁”與“驕慢”
“妖邁”一詞,是陸豐東南的常用詞,是指自己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態度傲慢。這個詞是從中原古音變化而來,因讀音不正,把“驕慢”,念成“妖邁”。
三、有些詞語,由于咬音不正而生歧義,失去原來的意思,有的甚至另造生字,使語言復雜。
1、“葵(身飛)”和葵遮
舊時雨具,用竹蔑做外殼,形如龜殼,中間夾上葵葉,(以后多用竹葉)背在背上,可以避雨,特別是農民在雨天彎腰曲背在地里勞動,身上不會淋濕。這種雨具本來就叫“葵遮”。可是由于一些人咬音不正,葵遮的遮字,轉音為”之影切6聲”。可是沒有這個音的字,于是好事的就生造了這個“氖”字。
2、“心(思淫切)祠”和“尋伺”
尋找機會或空隙,立即出手或行動。這個詞應該是“尋伺”的變音。如“那年在朝鮮戰場上,有一次,我們幾個偵察兵摸到敵人背后,看見幾個美國佬蹲在戰壕里吸煙,我們‘尋伺尋伺’沖過去,把敵人敲死,又退回原來地方。”這個詞使用時,常常疊用。
3、“拍出羅里”和打赤裸體
光著身子,沒有遮蓋,一絲不掛,叫做“拍出羅里。”如“這個人真無廉恥,大長白日,拍出羅里,在井頭沖涼。”本來是裸體的意思。“拍出”是什么意思?原來“拍出”就是“打赤”,“赤”是光著、露出(身體)的意思。“打赤腳、打赤膊。”由于“赤”字受北方話影響,“赤”念(chì),和潮汕話“出”的音相近,所以念成“拍出羅里”,即“打赤裸體。”
4、“東西”和妯娌
潮汕人和海陸豐人稱兄弟之間各自妻子為“同祀”(念思哀切7聲),而在書面語言上稱為“妯娌”,“同祀”其他方言區的人聽不懂,就是潮汕方言區的人也不知什么意思。“同祀”原來的意思是“東西房的媳婦”。按過去老式房屋的格局,有客廳和東西房,東房為大兄媳婦居住,西房為二兄弟媳婦居住,“東房的”是指“大媳婦”,“西房的”是指“小媳婦”。“東西房的”是指“大小媳婦”,也是妯娌的意思。后來“東西房的”省為“東西”,成為兄弟之間妻子的代稱,也是妯娌之意。“東西”用陸豐附城東海話來念,和“同祀”差不多。現在閩南和臺灣話也叫“妯娌”為“東西”。
5、“薜不三哪”和四不搭六
說話沒有條理、次序,亂扯亂說,近似謊言,有點傻的樣子,故稱這種人為“薜不三哪。”追究這個詞,應該是“四不搭六”的變音,可能從姐妹詞的“三不搭五”影響而來。“三不搭五”是斷斷續續、工作不連貫,說話前言接不上后語,而“四不搭六”卻是無次序無條理,亂扯亂說,因為說摳了而成“薜不三哪”。
6、“膠嫩”(奴溫切l聲)與“大儺”(nuó)
舊時風俗,正月十五夜由大人用錢紙寶錠,給小孩抹身,從頭到腳,說些驅除妖邪、平安吉利的話叫“膠嫩”(努溫切l聲)。這是“大儺”的變音。“大儺”(奴窩切肌6)是驅鬼逐疫。從漢朝開始已有風俗,宋盛行,原是驅除鬼怪瘟疫。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