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我國共有56個民族,各少數民族也有著自己特色的傳統節日,這里簡單人介紹黎族的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傣族的潑水節(4月13日至4月15日)、彝族的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
三月三
黎族人民舉行“三月三”盛會已有很久的歷史,清人張慶長的《黎岐紀聞》就有些記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直交集于曠野間,男彈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進湊一處,即定配偶。”而今黎族同胞還保持著“三月三”古風的傳統節日。
與“三月三”有關部門的傳說曾有兩種說法。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兄妹天妃和南音,他們坐在一個葫蘆里,飄到燕窩嶺上被樹枝卡住,才幸行生存,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便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3月3在回到燕嶺下相會。以后每年三月三,鮮花爛漫紅棉爭艷的時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在這里迎接春天,為紀念他們,黎家就稱石洞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每年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挾著糯米酒、粽子、竹飯板,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聚集。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魚,姑娘在溪邊烤魚并將烤魚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熱烈的蕭、鼓等樂器奏鳴聲中,未婚男女歡歌起舞,談笑游樂,互唱山歌,倚歌擇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播下了愛情的種子。黎家的故鄉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鄉,深深體會到“甜不過黎家糯米酒、美不過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伙子載歌載舞,姑娘則不動聲色看著聽著,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歡上那個小伙子,便從夜幕中悄悄走出來,到溪邊深情地吹鼻蕭,小伙子聞到悠悠蕭聲,情切切,意濃濃,來到姑娘身邊,同他一起吹鼻蕭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們所唱的情歌那樣,“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來根連根,哥愛妹來藤咬藤,妹愛哥來根連根。”
改革開放后,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嶄新內容,民族文化更顯得豐富多彩了。三月三己經成了海南民族風情的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
關于黎族“三月三”的傳說還有另一種說法: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個石洞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美麗的黎族少數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了,俄娘聞訊悲痛萬分。有一次,她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烏鴉精,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后,俄娘終生不嫁,可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都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唱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俄娘,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昌江)。這座山也得名為俄娘九峰山,并在每年三月三這一天,周圍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濃妝艷抹集會于俄賢嶺,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舉逐年擴大并普及到海南黎胞住區,成為海南黎胞盛大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西雙版納傣族傳說:自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兇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火里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持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他己經有了六個美麗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麗的女兒,他都要霸占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間的一個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長得比他的六個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搶來,作了他的第七個妻子。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為婻粽布賀年,招來了魔臣魔將,在宮中欽酒作樂。酒過三巡,賓主都已經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確能征服三界,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會有弱點?”魔王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經常看著點兒。”婻粽布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會怕頭發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婻粽布聽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于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后來,嫡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是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于洗凈了,嫡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嫡粽布死后,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凈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火把節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把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過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游行一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劃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藝活動。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