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蔡壽桃
時逢“七一”建黨節,在家與友人閑談四時八節。濃興之際,談及“紅心節”,在旁的兒子一臉茫然,繼而笑著說:“哪有‘紅心節’?”一句簡短的問話,促使我提筆寫寫“紅心節”的由來。
“紅心節”是昔日海陸豐農民特有的節日 。它是在大革命熱潮中,由海陸豐農民公定而產生的,日期為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五。這個節,是海陸豐農民運動史上轟動一時的“七·五”農潮紀念日。
翹首回眸,1923年7月26日和8月5日,海陸豐地區兩次遭受強臺風襲擊,暴雨、山洪、海潮涌卷海陸大地,房屋倒塌無數,兩縣死于非命者達1000多人,農作物嚴重失收,慘不堪言。其時,適廣東省農會(當時省農會地址設在海豐)執行委員長彭湃同志,正在海豐開展農民運動,遂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組織救災隊就地開展安置災民,調查災情等工作,并派遣農會執行委員李勞工、余創之到陸豐協助陸豐縣總農會組織救災隊,奔赴各災區救援農民。
災后,海陸豐農民強烈要求減租。于是,彭湃在海豐先后主持召開在海陸豐兩縣工作的農會執行委員會議及農民代表大會,討論減租問題。會議根據災情及眾多執委意見,作出“至多三成交納”的減租決議:“以減租七成為最低限度,收獲不及三成者照數減之,如無收獲者則免交”。并印《告農民書》在海陸豐散發。
但是,反動政權和地主劣紳不理會災民疾苦,硬要十足收租,海豐縣長王作新還召集“保衛團”頭目及地方惡霸開會,密商恢復已被農會推跨了的反動組織——“糧業維持會”,并貼出布告說:“不準農民自由減租,違者嚴拿究辦”云云。于是,一場尖銳的階級斗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為匯合力量,壯大聲勢,達到減租目的,農會決定于8月15日在海城舉行減租誓師大會。是日,陸豐總農會動員1000多名農民代表前往海城參加大會,而海豐四鄉農民更是象潮水般涌至總農會門口,到會者達兩萬余人,為海陸豐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農民盛會。彭湃、楊其珊等在會上作了報告,群眾把王作新的布告撕個稀巴爛。對此,海陸豐兩縣公署和地主豪紳十分震驚。平時威風凜凜的王作新如熱鍋上的螞蟻,蹦蹦跳跳之后,更電駐汕尾的粵軍師部求救。翌日——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五)早上,海豐縣公署與粵軍師部聯合派出300多名軍警突襲海豐縣總農會,拘捕了楊其珊等農會干部25人,彭湃、李勞工、林甦等在農會干部掩護下逃出虎口,撤至大嶂山下的桃仔山庵。隨后,海豐縣公署貼出布告取締農會,通緝彭湃等農會干部。陸豐縣長羅輔平緊步后塵,宣布陸豐農會為非法組織,查封縣總農會。時陸豐總農會干部獲悉消息后被迫暫行躲避,但部分鄉、約農會干部遭到警署傳迅或拘留、罰款。
事件發生后,彭湃及李勞工、林甦等農會領導人,為營救被捕同志,歷盡艱辛,奔波于老隆、汕頭、香港和海陸豐各地,爭取外援,進行合法斗爭。不久,楊其珊等25位農會干部獲得開釋。然農會被迫解散,使農民運動受到嚴重挫折,陸豐農會干部轉入秘密活動,革命群眾則以舊時的結社形式——“十人團”、“貧民黨”等秘密組織,繼續堅持斗爭。
這就是海陸豐農會運動史上著名的“七·五”農潮。此后海陸豐農民運動處于低潮,直至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勝利后才逐漸恢復(陸豐農會于1925年3月初恢復,成立陸豐縣農民協會)。農會組織恢復活動后,海陸豐農民為了紀念“七·五”這個富有革命意義的日子,遂公定這一天為“紅心節”。每逢此日,家家戶戶用糯米粉拌上紅色食料做成湯丸吃,以此記住軍閥、反動派摧殘農會、鎮壓農民的罪行,緬懷革命先烈為海陸豐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業浴血奮戰的豐功偉績。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