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云花
陸豐歷史悠久,古時衣著多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澤多為黑、藍、灰色,吉慶婚喜著紅色服裝。夏季多用苧麻紡織白布,富家用白綢緞。冬天加穿“夾襖”(雙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民國初期以前,民間衣服大多是自栽,自用針線縫綴。
清代時,一般人家的衣服,款式有開胸、斜襟、大筒等款。成年男子的上衣多穿唐裝款,俗稱“對面襟”,即對開胸,布鈕扣,袖子寬長。男裝另一款式是“長衫”,長度以遮蓋“腳目仁”(踝子骨)為準,講究的外加穿“馬褂”,此長衫馬褂多為城鎮男子作禮服用,公教人員也多穿用,農村較少。女人大多穿“大裾衫”,即從左上胸向右肋開襟的右衽衣,其衣胸前彎帶或加花邊,下沿呈弧形,布鈕扣。一般用苧麻或棉布做成,顏色以青色或淺藍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以黑、藍色為主,一般褲腰二尺四,褲腳一尺二,俗稱“寬筒褲”。褲腰用較軟的布做成,穿時用布帶(俗稱“褲頭帶”)扎緊,或干脆不用布帶,將褲頭交叉絞緊反扎于內即可,故又稱“招褲”。這種寬松、肥大的褲子,與從事農業、漁捕勞動有著密切關系,便于在勞動卷起褲管。而入學前的小孩,則幾乎都穿開襠褲,掩襟衣。舊時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條略短的長褲就是了。講究穿內褲是近代以后的事,內衣則一般都穿。
最具特色的是甲子、湖東、碣石等沿海疍族漁民的“褂筒衫”。舊時疍族漁家女買回新褂筒衫時,一律要將新衣剪掉幾個角,補上幾種顏色不同的布丁,一件新衫變成梅花鹿式的雜色衫。據說,舊時疍族漁民的新褂筒衫洗后晾曬在船篷上,常被人偷走,無計可施,憤怒之下,將新衫剪角并補上破布(布丁),過后再也沒人偷了。后來,疍族漁民穿衣服就成了這種剪角習俗。直到建國后,疍族人民地位提高,上陸地居住后,這種褂筒衫才消失。
民國時期,陸豐農村男人還是多穿“對面襟”,女人多穿“大裾衫”。一般人家的服裝面料以藍士林、黑土布為主,窮人一套衣服依舊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有洋布、洋紗、絨料進入市場,不但衣著用布逐漸改進,服式也隨之改裝。改裝后的服式,五花八門,“古今中外”一齊涌現,城鎮男女服飾變化較大。男裝先多穿正襟、七鈕四袋的“唐裝”,接著“中山裝”、“西裝”趨盛,面料冬秋多數用絨質,夏季用麻質等。冬天以穿上一件棉褸(大衣)為時尚。絲織的有白綢、薯莨土布等短衫褲。女裝也逐漸由偏寬偏長改為窄而短,有大反領、小反領、小西褲等正襟服式,時髦者穿“旗袍”及其他長裙。而陸豐沿海漁民,特別喜歡穿薯莨衫。薯莨紗又名香云紗,是一種20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于嶺南的獨特的夏季服裝面料,由于該面料具有涼爽宜人、又能抵擋陽光輻射,而且耐咸潮,易洗快干、色深耐臟、不沾皮膚、輕薄而不易折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的特點,又因薯莨衫是斜襟布鈕,鈕扣不易為網繩刮脫,既安全耐用又方便,適應于漁民下海捕撈,特別受到沿海地區漁民的青睞而成為一種傳統勞動服。50年代至60年代初,青年男女穿著盛行“青年裝”、“學生裝”。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軍干服、軍便服成為中老年人的主流服式,顏色為草綠色或深灰色。青年人除穿軍干服外,青年裝、學生裝較為普遍。中青年婦女多穿正襟男式服。夏天,白衫配藍褲及點梅絲衫時尚一時。此外,還有針織內衣與恤衫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類新型紡織纖維和紡織產品不斷涌現。20世紀80年代后,伴著思想的開放,國內外服飾的交流,陸豐人的衣著亦隨大流而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男人除少數穿中山裝、軍裝或青年裝外,多崇尚西服、獵服、茄克衫(夾克)和牛仔褲等;女子服裝更是多姿多彩,常見的有西裝套裙、體恤裝、連衣裙、羽絨服、旗袍等,布質以呢、羽、尼龍、的確良、喬奇、絲綢等為主,款色新穎。
現在,民間男女,對衣服裝飾多崇尚時髦,穿著日新月異,有各種質料制成的西裝、茄克衫、恤衫、印花衫;喇叭褲、直筒褲、牛仔褲;太空褸、中褸、大褸、皮襖;登山服、運動服、泳裝;連衣裙(吊帶)、超短裙、西裝套裙、旗袍等等,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同時,原來帶有年齡、階層等特色的東西也不復存在了,城鎮、農村服式無大區別,老年人也大膽地穿起顏色鮮艷的各色服裝,婦女則穿起無袖低胸貼身衣和短裙、短褲等千種萬樣的奇裝異服,追求時髦已成社會主流,各式各樣的時尚服裝充滿店輔商場,形成了服式萬花筒社會。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