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凌弘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我們國家在計劃經濟時期,曾有過購用食品、副食品、日常用品需要票(證)的年代,人們常說是“三十六證”年代,以形容票證之多,簡言之是:物資緊缺年代。
回首當年,1953年,我們國家學習蘇聯的經驗,說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規定私人不得經營糧食購銷業務,由國營糧食部門統一經營糧食購銷業務,對農民生產的糧食實行定口糧,定收購任務;對城鎮工人、干部、居民等,實行糧食定量供應,每人月供應大米少則如小孩10至15斤,多則如重體力勞動者45斤不等。陸豐各機關、學校工作人員率先執行糧食定量供應,起初,原則上以每人天0.75市兩至0.875市兩逐月分配供應。1954年12月15日,陸豐各墟鎮非農業人口開始全面實施憑證購糧,由縣糧食局印發“陸豐縣固定人口購糧證明”(后改用糧薄),在縣內定點供應。1955年全縣農業人口人均月口糧(原糧、主雜糧)15公斤,城鎮人口人均月供糧(大米)19市斤。實行定量供應糧食后,機關干部下鄉使用“臨時飯票”,“臨時飯票”限縣內流通使用。流動人口初時飲食業未收糧票,以后因糧食緊張,飲食業也要收糧票。于是,1955年10月,國家統一印發了“流通糧票”,分全國、省兩級兩類糧票,面額有一兩、半斤、一斤、五斤、十斤五種,這就是三十六證中的第一證(票)。
1954年9月15日,國家宣布實行“棉布統購統銷”政策,城鄉居民用布均實行計劃供應,人們購衣服要交布票。從而,國家統一印發布票,面額分一寸、五寸、一尺、五尺、一丈等幾種,這就是三十六證中的第二證(票)。1955年,縣政府內設棉布統購統銷辦公室,負責布證的發放工作。陸豐第一次發放的布證定量是:國家干部每人年定量36市尺(折合12米),城鎮居民年定量30市尺(折合10米),農業人口年定量24市尺(折合8米)。其后,由于棉布供應緊缺,布證定量減少。
在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后,1954年,食油正式列為國家統購統銷商品。是年6月,全縣油脂加工業收歸油脂公司統一管理。1957年,撤銷油脂公司,并入縣糧食局。同年印發了食用油票,憑證購油。
大躍進時期,豬肉供應緊張,便開始實行豬肉供應證(票)。接著 , 食糖供應緊張,又實行食糖供應證(票)。后來,因為海產品出口多了,供應也緊張了,便有了魚類供應證。期間,糧(按工種、年齡定量不等)、布(每人年一丈二尺),油(每人月由一斤降到四兩)、肉(每人月由三斤降到一斤)、糖(每人月由一斤降到四兩)、魚(每人月由三斤降為半斤),這六項,是按人定量發票的,購買時常常排長龍,十分麻煩。
此外,因為副食品、日用品全面供不應求,從而先后便有了所謂“按需批條供應”的化肥證、磷肥證、雞票、蛋票、香煙票、肥皂票、火柴票、膠鞋票、人字拖鞋票、煤炭票、煤油票、汽油票、木材票……,并出現許多“走后門、批條子”供應的。如自行車、洋參、高麗參、海馬、冬蟲草,甚至有米糠、米碎、綠豆、花生餅麩肥、油茶餅麩等等,五花八門的供應票證或批條子供應。
總的來說,物資緊張大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60年前后三四年:第二階段是七十年代十年左右。
因為大躍進、人民公社辦公共食堂,一來因浮夸風吹大炮,放“糧食衛星”,說水稻畝產達到幾萬斤、十幾萬斤,錯估形勢,全面“放開肚皮吃飯”,大大吃了過頭糧;二者因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加上實行“左”的政策,取消自留地,不準農戶私自養豬、養三鳥(雞鵝鴨)等,副食品大大減少。因而出現主食品和副食品十分緊張。據我所知,陸豐河田公社(現陸河縣河田鎮)黃沙坑村,當時死母豬肉,每斤賣13元。
記得1959年,陸豐曾有一段機關干部糧食(大米)定量每人月才15斤。那時,許多人吃不飽,甚至出現水腫病、“非正常死亡”。據悉,縣委副書記王克敬,下鄉到古寨大隊與農民“三同”,因吃不飽患了水腫病;縣委委員、糧食局長吳文榮,下鄉到河田河東大隊與農民“三同”,也因吃不飽患了水腫病。可見,當時黨的干部是多么自覺執行政策,遵守紀律,不搞特殊化的呀!還記得,當年有位副部長事先知道買內衣要收布票的公文,而私自先到商店購了兩件內衣自用,因而受到黨紀處分,也可見,當年黨的紀律是多么嚴明啊!
同時,因為副食品緊張,也出現一些笑話。因為當時對病號可予照顧,有凡患肺病每月可照顧二斤肉票、患肝病每月可照顧二斤白糖證等規定。據悉,有位教師自稱胸痛,擅自在背部貼了一塊膏藥,希望醫生在照X光檢查時,胸部呈現陰影,而以患肺病給予證明,以得到照顧二斤肉票,事發后成了大笑話;也有的機關干部,自稱肝部疼痛難堪,希望醫生證明他患了肝病,以得到二斤白糖供應證,因騙不了醫生,而損了名聲。
后來,廣大農村停辦公共食堂,又采取實行恢復自留地,鼓勵開荒種植五邊地,允許副食品開放自由市場等措施,經過三四年調整恢復,從1964年開始,副食品生產多了,形勢便開始好轉。廣汕公路上,經過陸豐縣城的司機、乘客,常在陸城停下來,采購副食品回去,陸豐成了副食品市場形勢大好的地方。
然而,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大力批判“三自一包”的資本主義路線,廣泛搞減少或收回自留地,不準私人開荒,規定農戶養雞不準超過五只、鴨鵝不準超過三只,禁止開放自由市場,還搞什么“割資本主義尾巴”,使副食品生產大大減少,加上農業集體生產又搞不好,大概從1970年開始至改革開放前夕,物資緊張得很,而且延續十年左右,群眾苦不堪言。據悉,有個懷孕的婦女,排隊買魚,站了半天,憑魚證才買到三斤巴浪魚,回到家就昏倒了,差點流產。
由于物資緊缺,樣樣要憑票證供應,定量又很少,所以,就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走后門、搞特殊化現象;也有你有權批豬肉,我有權批香煙之類的“以證換證”或偷賣票證、販賣票證等歪門邪道出現。常聽人們天真地說:一個人要生四個孩子才成,其中一個在糧食部門、一個在食品部門、一個在水產部門、一個在紗布部門,方可不愁吃穿用。
改革開放后,實行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糧食生產上去了,農副產品發展了,廣大農民已解決了溫飽大問題,輕、重工業發展快速,商品品種齊全,出現了物資豐富,流通快捷,市場繁榮,要買什么,應有盡有的大好形勢,這樣就徹底告別了“三十六證”年代。現在,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正朝著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