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xié)網: m.nniifjq.cn 發(fā)布時間:2017-01-19 發(fā)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陸豐市教育局
陸豐教育事業(yè)源遠流長,早在宋代已有書院,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潭陽(今陸豐潭西鎮(zhèn))人林雷煥于法岫山(又稱法留山)東麓建書院一所(院名不詳,后廢),原址在今箖投圍水庫之內。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提學使魏校在碣石建有清明書院和桂林書院,在東海滘(今東海鎮(zhèn))的圭山建蒙館(以教識字為主)一間。據史料記載,宋代更有方邦基、林干、郭安仁、應興祥、余夢璜、林履中、陳建中等多位邑人考中進士,可謂地靈人杰,文風久盛。
“政教合一”體制下的教育事業(yè)
我國自隋湯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開進士科實行科舉制度開始,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止,整個科舉制度持續(xù)了1300年。這種制度決定了教育的性質,以“忠君尊孔”為宗旨,實行教育的考試制度與選拔官員的選舉制度殊途同歸的“政教合一”體制。歷朝統(tǒng)治者均明令“百姓子弟經明行修”,求“府縣安治”,廣行教化,以維護封建的統(tǒng)治。而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學子,也以“學而優(yōu)則士”,進入仕途為主要目標,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價值取向。在這種“政教合一”的教育體制下,縣的教育行政工作由知縣直接掌管,不設專管學政的機構,學校體系包括縣學(學宮)、書院和書塾(含義學、私塾)。清代縣學的主要職責是辦理春秋祭孔習禮及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晉拔事宜,書院重在講習考課諸事,書塾以“識字知文、啟蒙人生”為基本出發(fā)點,承擔啟蒙教學任務。縣學的教諭、訓導和書院的掌教、主講來自舉人、廩生、貢生等;義學的學師和私塾的塾師多來自秀才、貢生以及民間未及第的儒生等,有些私塾也聘用有名望的舉人、廩生、貢生等任教。
由于陸豐地處南海之濱,清代縣屬各地屢遭海寇山賊侵擾,生產力低,人民生活既不安定,文化教育發(fā)展也較緩慢。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陸豐置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之前,這一百多年間,有可考的,陸豐先后僅設1所學宮、3所書院、9處義學和多間私塾。
一、縣學
明、清兩代,府學、州學、縣學都是地方官學,統(tǒng)稱儒學。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廊、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設立縣學。縣學是一種半政半學的教育組織,執(zhí)行科舉制度的基層職能機構。由知縣直接管理勸學、興學、督學等學政,同時,縣衙內還設有禮房,掌歲科考試等職,胥吏和役差由知縣聘用。縣學設學宮(俗稱孔廟),負責科舉人才的培養(yǎng)、選拔、輸送工作,在學宮中置訓導署司職。訓導署設訓導或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其時,縣衙職官,凡有品級的均由朝廷選派,訓導、教諭雖未入流(未定品級),也由省任命。殆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教諭定為正八品,訓導定為從八品。陸豐置縣時只設訓導一員,至道光年間設教諭、訓導各一員。陸豐縣首任訓導系廩生李祖銏(潮州府嘉應州人),雍正十年(1732年)到任。縣學的教諭、訓導均食官俸,其時訓導的俸銀每年支銀40兩,役食13兩3錢。
清代陸豐縣學宮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系陸豐首任知縣黃煌主持修建,地址在縣城東門內(今市糧食局內)。學宮內建有先師廟(正殿)五楹,東西兩廡五楹;正殿之前為戟門,戟門之左為名宦祠,右為鄉(xiāng)賢祠;又前為泮池泮橋,池外為欞星門。正殿之東為明倫堂,后為崇圣祠 ,祠后為尊經閣。正殿之西為訓導公廨 ( 官署)。道光十六年(1836年),陸豐知縣凌斐然遷建學宮于原基之西,適當城內之中。
學宮又是生員(秀才)參加科舉考試的預備場所。當時,凡童生經童試(每年一次,由知縣主考)中第者(即生員),必須入縣學肆業(yè),至下一期新生(新入學的生員,稱為附生)入學為止。按清制,縣學配學額。陸豐縣之學額,設廩膳生員(即廩生,童試成績名列前茅的生員)二十名;增廣生員(即增生,成績比廩生次者)二十名,歲取文童十名,武童八名,科取文童十名。學宮置有學田,土名燈光寺北門外,地一段連田一區(qū),共五十七畝。學宮的教學工作由教諭或訓導執(zhí)掌,其教學內容專治經學,以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分科設教,并攻讀《圣諭廣訓》、《御制訓飭士子文》等時文書籍。
二、書院
我國創(chuàng)辦“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書院是培養(yǎng)考取秀才、貢生人才之所,在整個學校體系中處于培養(yǎng)儒士的中樞基地位置。書院設有掌教,后稱山長,主管書院行政;設主講席,教授學生;設值年首士,掌管書院經費。其教學內容,以研究儒學經典為主,間或議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一般講授“四書”、“五經”、“律賦”、“史學”、“策論”等內容,即以先王之道、名家之說、歷朝郡國興衰利弊等教授生童。清代陸豐有書院三間,即龍山書院、圭山書院和甲秀書院。
龍山書院 ?是現陸豐龍山中學之前身,位于今東海鎮(zhèn)之龍山南麓,為清乾隆七年(1742年)陸豐知縣陳冠世建置。山上嘉樹羅植,風景秀麗,“龍山煙樹”是陸豐八景之一,龍山書院向有“陸豐最高學府”之稱。該書院聘名師掌教,乾隆年間,曾聘東海滘德高望重的舉人黃佳祥等為主講,其誨人不倦,諄諄善誘,深得諸生欽敬。乾隆十年(1745年),陸豐知縣王之正常親臨書院為諸生講學課藝,一時文風大振。王知縣曾購松苗三萬株,遍植于龍山,并撰有《金龍山種樹記》一文以記其盛。書院置有學田三處:一是三溪額租二百零六石八斗;一是許獅湖額租九十五石;一是石碓頭額租七石。
嘉慶七年(1802年),龍山書院為颶風毀壞。嘉慶廿五年(1820年),縣令傅碧萊修之,惠潮兵備夏公(名待考)更院名為“培英書院”,后制府阮公(名待考)來陸閱兵,命復原名。光緒五年(1879年),陸豐知縣徐賡陛發(fā)出《籌修龍山書院示》,提倡集民力修治校舍。不久,籌集銀千余兩,延工繕治,是年五月落成,有一堂、廿一室、三廚,旋即延師開學,龍山之麓,書聲瑯瑯。徐知縣還親撰《重修龍山書院》一文,勒石以勉勵縣民。又寫《示陸豐縣龍山書院諸生》一文,并與其所著《近思錄》一書送書院,勉勵諸生刻苦求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科舉,創(chuàng)“新學”,書院改為“龍山高等小學堂”。至此龍山書院已具有一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名弛嶺東,桃李滿天下。清代陸豐的舉人、秀才多出于此,為陸豐造就了不少人才。
圭山書院 ?現為陸豐東海鎮(zhèn)東風小學。初是蒙館,設一教室,招生十多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秋,立為“圭山書院 ”。道光年間,陸豐縣吉康都(今陸河縣)舉人彭衍臺曾在此任掌教。咸豐辛酉年(1861年),陸豐知縣徐云樵重修書院(今東海鎮(zhèn)東風小學存有《重修陸豐縣圭山書院記》的碑文),并聘請本縣孝廉黃觀瀾(今陸豐大安鎮(zhèn)石寨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為書院主講。徐知縣還利用假日為生員講課。于是文風日盛,院貌煥然一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科舉,創(chuàng)新學,圭山書院改為西小學。
甲秀書院 ?甲秀書院在甲子北門內,擎天石畔,文昌廟西面 , 現 為甲子第一初級中學校址。清嘉慶十年(1805年),省制憲那彥成,因公來甲子視察,認為甲子雖是地處海隅偏僻之地,但民風淳樸,尚習禮儀,不可不厚意加以栽培。于是自己帶頭拿出一部分薪俸,并著令紳士殷戶捐資興建書院,合力共成美舉。時鄉(xiāng)賢張鳳鏘(舉人,曾任潮陽縣教諭),辭官在家,他家道清貧,但安貧達命,以詩文自樂,倡辦教育。興建書院,正是其夙愿。他以一銀元之微薄捐資,帶頭建起書院,并主持院政。嘉慶十二年(1807年)冬,書院落成。后由吳視察(吳俊,俗稱吳道臺)以美稱“甲秀書院”命名,與待渡山上“甲秀樓”相輝映,并賜匾“懷我好音”,張掛在書院入門處(該匾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甲子淪陷時遺失)。
該書院為三進土木建筑,中廳是教師講學上課之地,東西有廂房,每廂有房十間,是學生住宿及自修之所,后廳是客廳與教師宿舍。書院的教師,聘請縣內外有真才實學者或有功名者擔任。書院招收的學生,是甲子各社在私塾讀完《四書》、《五經》之后的學童,經考試合格錄入書院,再由主講(老師)講授經書等的內容意義,并指導作文、寫詩。
甲秀書院之設立,使甲子教育水平提高一步,文風大振,歷年陸豐生員參加鄉(xiāng)試,甲秀書院的學子,成績多有名列前茅者。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甲秀書院才改為甲子高等小學堂。
三、書塾
書塾有義學和私塾兩種,以“識字知文、啟蒙人生”為基本出發(fā)點,承擔啟蒙教學任務。
義學 又稱義塾,此種學堂歷史較短暫,由官方或鄉(xiāng)族集資主持創(chuàng)辦,學師由聘舉而就。陸豐辦義學始于清代,義學不收學生束修金,義務教貧困子弟讀書,貧寒子弟均可入學,有的義學還給學生贈送書籍用品。
清代,陸豐曾兩次興辦義學,共有義學九所。
首次是雍正九年(1731年),建四所:東海滘(今東海鎮(zhèn))一所,碣石的桂林、清明、西峰各一所,乾隆十年(1745年)之前已廢。
第二次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五所。是年四月,陸豐知縣李鐘鈺于上埔鄉(xiāng)、上陳鄉(xiāng)、水墘鄉(xiāng)、東埔鄉(xiāng)和后坎鄉(xiāng)各置義學一所,由縣撥款,每處每年修金二十八兩,聘請學師,會同學官培養(yǎng)、遴選敦品生員。此五處義學學生各有三十多人,頗稱濟濟。其教材和教法與私塾相近,義學強調子弟赴學讀書,除識字外,特別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的道理,規(guī)定每月逢朔望三八(即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初八、十八、廿八日)為宣講“圣諭”日,在有義學的鄉(xiāng)村家祠內宣講圣諭及各種善書,以資勸導。這表明清代的教育重“道德”、重“修身”,對學生施以封建的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教化。
私塾 ?私塾是私家所設的書塾,由民間自辦。除塾師自辦者外,私塾的塾師由東家或校董會聘用。私塾歷史久遠,始于春秋,盛于漢。清代,陸豐民間辦了為數眾多的私塾,其辦學形式有四種:一是官宦富豪之家,高薪自聘名師,在家教導自已的子弟;二是塾師自辦書齋,一般殷實人家,送子弟到塾師自設之學館就學;三是家族主辦,招收族內子弟入學;四是村落合辦。私塾由一個塾師教幾個或幾十個年齡不等的門徒,年齡小者七、八歲,大者十七、十八歲。教授內容一般按如下次序讀完《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詩經》、《易經》、《左氏春秋》。此外,還選讀一些雜書如《兒女經》、《孝經》、《增廣賢文》、《千家文》、《千家詩》、《幼學瓊林》等。
清代,私塾遍布陸豐城鄉(xiāng)。今遺址猶在,尚可查考的有東海的“云喦書屋”、橋沖大塘村的“龠靈居”和“漱芳齋”、潭西的“果育軒”等,特簡述于下:
“云喦書屋”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間),是東海滘廩生黃運東自置,位于東海滘龍山南麓。曾在此任教的除黃運東外,尚有其子貢元黃禮卿,孫黃儒實,一門三代,興學育人,傳為佳話。此處花木蔥籠,景色宜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每年來此求學的有幾十個人,曾有幾名考中秀才。該私塾至民國初期方停辦。
“龠靈居”和“漱芳齋”為今橋沖鎮(zhèn)大塘村盧氏族祖輩于清代所建的兩所私塾。“龠靈居”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間),其規(guī)模為三間過座,屋前有庭院,門首上方塑有“龠靈居”三字。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間)曾改為武館。“漱芳齋”建于清乾隆初期(1736年后),位于“龠靈居”西面,整座書齋的結構為四合院式,主座一廳四房,廳前有四方形拜亭,上方懸一匾,上書“漱芳齋”。廳堂上也懸一匾,上書“煥章”二字,堂中有孔子畫像供奉祀。主座庭院建魚池一口,池兩端砌有花壇,春暖時節(jié),百花盛開,滿眼繽紛,芳香撲鼻。整座書齋面積約有六百五十多平方米,面前還置五畝多地的果林園,園中種滿奇花異果,供師生課余憩息之所,并為書齋增添光采,可謂院容壯觀,環(huán)境幽美。這所書齋置有儒租,供塾師之束修及生員赴考之用。書塾所聘塾師大多是有名望的舉人、貢生等,如五云洞(今揭西縣五云鎮(zhèn))舉人彭如干、葵潭(今惠來縣葵潭鎮(zhèn))舉人鄔士煌都曾于此任教,并留有遺墨。來此讀書的除大塘盧氏族子弟外,還有鄰村的學子,其中有些人后來成為舉人、貢生、廩生等,桃李芬芳。
“果育軒”位于今潭西鎮(zhèn)上埔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遺址尚存。留有孔子畫像及道光四年貢元林長修撰寫的“新建果育軒示后記”碑文。
清代陸豐縣之私塾,除上述幾所之外,知名的還有下列各私塾:
甲子的挹奎齋(李姓私塾)、采芝齋(劉姓私塾)、青螺齋(劉姓私塾)、紅鵝齋(李姓私塾)。
南塘的歐氏書房(乾隆年間創(chuàng)辦)。
博美的書房仔(光緒年間創(chuàng)辦,林奕桂曾在此執(zhí)教)。
碣北(今碣石)的園林軒。
陂洋的下書房學館(設在陂溝)、傅代公學館(設在龍?zhí)叮?/p>
河西的四古堂(設在石頭山村)、克明齋(設在官田村)、濟陽書院(設在官田村)、后坑私塾、新圍私塾、汾河私塾、大務私塾。
西南的西山私塾、石崀私塾、青塘私塾。
上英的南華學堂(設在上英村)、蔚文學堂(設在笏底村)。
湖東的劉氏祖祠私塾、詹氏祖祠私塾、許氏祖祠私塾。
甲西的紅鵝書房(設在新寨)、墨稼山房(設在博社)。
大安的石寨私塾、大安圩私塾、博聯私塾。
城東的淡水私塾、軍潭私塾、高美私塾、東埔私塾。
河東的后坎私塾。
八萬的現龍軒、龜山書院。
螺溪的友竹山房、養(yǎng)正齋、里化軒、育英書院、竹溪書院、復初書院。
上護的大同私塾。
南萬的萬輋私塾(由三個村聯辦)、萬全私塾、振南私塾。
清朝以科舉取士,學校與科舉相輔而行。以“忠君、尊孔”為教育宗旨。為達此目的,在教學內容方面,以封建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為中心,教材以儒家經典為主。在學校管理方面,各級教育機構都制訂學規(guī)、條約,用以規(guī)范和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清雍正九年(1731年)陸豐置縣后,執(zhí)行順治九年(1652年)禮部頒布的“謨訓”,并將其勒刻,立臥碑于縣學明倫堂之左,曉示生員,教化學生。書院也都列有學規(guī)、條約,管理學生,治理院務。
現將順治九年(1652年),禮部頒布的“謨訓”教條內容抄錄于下:
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跡,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辨難,為師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情。
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言建白,以違制黜革治罪。
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xiāng)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廢科舉 ?創(chuàng)新學
殆至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化教育思想逐漸東入,許多有識之士日感科舉之毒甚深,紛紛上奏朝廷,要求廢除科舉,興新學(興辦新型學校)。清光緒帝遂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繼而清政府成立“學部”,統(tǒng)轄全國教育,并由學部公布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
廢科舉后,陸豐縣教育工作進行了相應改革,裁撤訓導、教諭,設立學務委員會,不久改設學務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改學務局為勸學所。勸學所設勸學總董一人,勸學員若干人。自此,陸豐開始有教育行政的專管機構。
廢科舉后,陸豐于光緒三十二年才開始“創(chuàng)新學”辦學堂,設立初等小學堂(學制5年,宣統(tǒng)年間改為4年)和高等小學堂(學制4年)。時縣城的龍山書院改為“龍山高等小學堂”,圭山書院改為西小學,東門設東小學(清代陸豐還沒有中學教育,至1924年才開始辦中學)。在小學堂設堂長,主管學堂全面工作。學習課程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歷史、地理、格致(自然科學知識)、算學、博物、理化、圖畫、法制與財政、手工、體操等。而私塾沒有固定學制,教材仍以“四書”、“五經”為主,特別注重朗讀、背誦和習字。
創(chuàng)辦新學堂急需一批有新思想新學識的教師,于是,作為專門培養(yǎng)師資的師范教育便應運而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龍山高等小學堂附設一年制的師范講習所,為陸豐師范教育之始。該講習所每期辦一個班,總計在該所畢業(yè)者有100多人,解決了當時陸豐發(fā)展小學教育而師資奇缺的問題。但是,陸豐“創(chuàng)新學”發(fā)展緩慢,小學堂為數不多。據《廣東教育官報》記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陸豐縣設有高等小學堂1所,即龍山高等小學堂,學生56人;初等小學堂6所,分別是東海滘(今東海鎮(zhèn))的東小學和西小學、碣石鎮(zhèn)的廣德學堂,河口鄉(xiāng)(今陸河縣河口鎮(zhèn))的文祠學堂,西山鄉(xiāng)的上蒼學堂和南山學堂,學生共246人。當年,全縣公辦小學堂教員共13人,其中龍山高等小學堂教員3名,有2名是師范畢業(yè)生;6所初等小學堂共有教員10名,有8名是師范畢業(yè)生。甲秀書院則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才改為“甲子高等小學堂”。宣統(tǒng)年間,陸豐“新學”已有所發(fā)展,全縣增設了十幾所初等小學堂,但私塾仍遍布城鄉(xiāng),約有60多所,形成“新學”(新學堂)與“舊學”(私塾)并舉發(fā)展的局面。
附:清代陸豐縣教諭、訓導名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