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蘇香
《尋親歌》
銅釘換鐵釘,我是蘇州人外甥,
自細姆北(不識)蘇州路,行到蘇州月正明。
銅鑼換鐵鑼,我是蘇州人阿婆,
自細姆北(不識)蘇州路,行到蘇州月正無。
這是一首流傳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陸豐沿海各地的兒童歌謠,大凡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能熟念它。它既是一首順口溜,又是一首民謠諺歌。念起來,朗朗爽口,活潑輕快,童趣橫生。
乍看歌詞沒什么特別之處,無非是小孩兒家一字一板唱念的玩意兒。但若細究其詞眼,卻不難發現個中奧妙,它不僅隱含著中國古代南北商貿往來的歷史淵源,還隱藏著古代北人大舉南遷及漢越雜居婚配的歷史史實。
一、隱含歷史南北商貿關系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北方,以盛產鐵器耕作技術優于南方,而南方又以出產銅器、錫器等超越北方,于是,便有了南北各取所長,相互貿易之史。
西漢時,中原鐵器大量南進,為嶺南生產耕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工具,而南方馳名遠近的黃金銅器之物又源源不斷輸送北方,從而形成了南北相互商貿之路。這種南北商貿往來,始于西漢劉邦年代,到呂后當權時,曾被阻梗中斷。《史書·南越尉佗列傳》記載:“高后時,有司請禁南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由此可知,呂后專權前,漢朝鐵器輸向南方,而南方又以銅“商而通之”。由此,便有了“銅鑼換鐵鑼和銅釘換鐵釘”之說。
二、代表南北方聯婚姻親關系
從諺詞“外甥”、“阿婆”的稱呼探究,這種稱呼源于婚嫁裙帶關系。古時,浙江以南至兩廣一帶原是百越族人民居住地,后因中原戰亂和饑荒頻發,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人紛紛南逃,他們一路向南擴展,從河南、山東遷到江西、福建、至兩廣,后移至海陸豐地區。北方移民在海陸豐定居后,與當地越族人民雜居婚配,生兒育女,于是,北南兩支不同血統民系相互滲透,孕育下一代,成為了現在的潮汕人。
江西、江蘇一帶的女人遠嫁南下海陸豐土著粵(越)人后,“蘇州人的外甥、阿婆”之稱便應運而生,即蘇州的女子嫁到海陸豐后,所生兒女,便是蘇州人的“外甥”。而“阿婆”稱呼,即是相對蘇州人小輩對遠嫁南方上輩女人的稱呼。
可以想象:古代中原因兵荒馬亂,一女子與家人離散后,孤身一人隨南逃大潮,到達海陸豐后,便嫁給當地人。若干年后,面對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思家心切的母親,對兒子說起自己的身世。兒為踐母愿,背上囊囊行空,千里迢迢,踏上蘇州路為母尋根。他翻山越嶺,日夜兼程,從日出行到日落,又從月明行到月落(暗),邊走邊嘆:“自細姆北(不識)蘇州路,行到蘇州月正無(月無指天亮)”。道出了兒子為母尋親的艱辛歷程。諺詞念來朗朗爽口,情真意切,動人心弘。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