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海鎮重新編制門牌,因那時建設多了,打破了原來村與村、社與社的歷史界線。本著易記、好找的原則,把一些原址已改變了的小地名并入其它地名。到門牌全部上好之后,陸城的群眾發現少了很多地名,一時議論紛紛,聽來很有趣。其實對丟掉地名有意見的并不盡全是在那里居住的群眾,有些是其它社區上了年紀老人的閑談,有些是外地人表現出強烈地失落感。這緣由得從被丟地名的歷史講起。
被丟掉的地名,筆者了解的有三個具有一定歷史人文查考意義的,丟不得。它是奉圣鄉、前墟和燈芯埔。而這三個地名,除前墟外,奉圣鄉和燈芯埔別說外地人和年輕人,就是東海本地上了年紀的老人也不一定知道。但這兩個地名是有典故的。
奉圣鄉之名取于奉圣旨而建之鄉。它建于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與陸豐建縣同年。
據《陸豐縣志》《清會典》等史料記載,雍正九年從海豐縣析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組建陸豐縣,縣衙選址東海窖舊墟,也就是延用200多年至2010年陸豐市政府遷址前的舊墟城內。當時,這里前面是河,后面已是民居,剩存空地不夠建縣衙府。于是征用了當時大商人林大遇的府第和宗祠,同時還征用了在那里久居的其他姓氏的民宅,共征拆民房100多間,林大遇一族則遷往螺河上游約三里的林家原來的鹽倉居住,也就是現在的城東鎮軍潭村委會的霞湖村;其他姓氏則由官方安置在河對面的龍山腳下另建新鄉。位置就是現在龍山中學食堂圍墻外的山旁一帶。也許有人會問:既是官方奉旨安置,為什么不把他們安置在地理位置比較好一點的地方。其實,據筆者分析,奉圣鄉所在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是一塊寶地,靠山面河,河邊是一片饒熟的良田,這在農業經濟時代,沒有比這再好的選擇了。二百多年過后,修了南堤大道,河邊建起了樓房,奉圣鄉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沒有明顯的界址了。
燈芯埔位于現在的我安社進入后溝尾的那一段區域,面積很小,現已沒有完整的界址。尋找和懷念這一地名,是因為陸豐有一現在的望族,數百年前開居祖一人從福建來到陸豐,就暫居于燈芯埔(這個小埔當時可能是臨時集市),在那里做小生意,在他們一族上游的族譜中就記載,某某世祖到陸豐燈芯埔開居。現在沒了這一地名,擔心日后子孫對不上譜。
而前墟是相對于后墟而言的,后墟現在東海鎮金龍區附近,前墟則在后墟向南約200米的地方,也就是現新光小學附近。墟,是集市的地方,地名叫墟,應是交通便利、人群密集的所在,與現在的狀況對不上號。但如果回到數百年前,沒有廣汕公路,僅靠穿城而過的螺河作為主要交通渠道,那么,緊靠岸邊、陸路通行金廂、南塘、碣石的現前墟一帶,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墟市了。直至三十年前,我還是童年時,就經常看到成群的路擔挑鹽、挑魚,從望竂、淡水這個方向而來,在后墟的榕樹下歇腳,現在后墟地名還保留,前墟已不存在,并入池頂某某巷,但這兩個歷史上以墟命名的地方,現在已是一排排民居。
每一個古地名都有其出處,解讀、研究它們很有趣;保留,至少在史料中記載它們是有意義的。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