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19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陸豐忠孝祠座落現陸豐市糧食局內,是陸豐自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設縣以來270多年歷史上縣衙建筑唯一遺留,且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
陸豐在唐武德五年,也即是公元622年從海豐縣分出坊廊、石帆、吉康三都設立安陸縣,府址設在現大安鎮環珠寨。五年后復并入海豐縣,府址沒有什么古跡遺存;到清雍正九年,也即是安陸縣撤并后1100多年后,再復設陸豐縣,府址在東海滘,即現在東海鎮北堤路老市府(2010年3月陸豐市人民政府遷至東海鎮白藤藍村處辦公)。根據清朝當時的規定,凡設州府,必須配建有城隍廟、文廟(學宮)、倉庫、忠孝祠,可見歷史上忠孝祠是與州府衙門、文廟、糧倉一樣重要的廟宇。
值得一提的是,陸豐歷史上的置縣和發展與陸邑林氏九牧一族有很大的聯系。據陸豐縣志記載,陸豐老市府所在地原是一林姓鹽商的家府,家府獻出來當縣衙之后,舉家遷往三里外的鹽倉,即現陸豐高速公路霞湖出入口邊的霞湖村居住。當時縣衙的面積僅夠建縣衙署和城隍廟。于是又再向北拆遷民房250間,包括林氏先人所建的忠孝祠一同列入縣衙署的配置。1933年,林氏有識之士發動海陸惠三縣族親捐資2萬銀元,重新修茸,成為一座平面三間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總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忠孝祠,并添忠義節烈楷范比干祀位。每年春秋兩祭,官府在忠孝祠組織大型祭祀活動,而平時忠孝祠更成為林氏的祖祠,“西河家聲、九牧馨德”在這里代代傳承。忠孝祠是海陸惠三縣宗親情之所系的古跡。
1955年開始,忠孝祠并入市糧食局,作為糧倉。自此以來有使用沒有維護。至上世紀未,忠孝祠雖四至界址清楚原建筑結構存在,但墻已破裂,房屋塌漏,到處雜草叢生,祠內木結構及藝術雕刻嚴重腐蝕,剝落。古祠殘破岌岌可危,搶救維修急不可待!由是,陸豐林氏宗親理事會多方收集歷史資料,積極向政府文化部門申請,得到陸豐市人民政府和市文化局領導的重視,于2008年11月將忠孝祠列為陸豐市文物保護管理單位,并批準成立文物保護管理所。獲得這一喜訊后,陸豐林氏宗親理事會第一時間以書面告知廣大宗親,著手等備修復事宜,并于2010年農歷二月初三在深圳舉辦了一場一百多人參加的重修忠孝祠籌備會議,外出的宗親宗賢聽知后很高興,積極捐資,籌到忠孝祠修復啟動資金近百萬元。修復工程開展以來,各項工作都很順利。
維修忠孝祠有著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忠孝祠是陸豐史志上記載、舊縣衙唯一尚存實物且基本保持完整的古建筑,是清代粵東祠廟建筑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對了解清代的政治禮制、民俗等文化形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對于九牧裔孫而言,重光忠孝祠更是敬祖追宗、秉承忠義、明禮、守信、存孝道等祖德的一大義舉。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