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陸城人民廣場西側人民英雄紀念碑下的山腰上有一個山洞,幾個年輕人在洞口討論:這洞是不是天然的,這洞有多深?筆者恰好在旁邊,跟他們說,這是人工挖的,用以備戰的地道。他們聽來好象天方夜譚。因此,筆者覺得有必要把四十年前東海挖地道的故事寫下來。
“文革”期間有二部電影在熱播。說準確點當年全社會也只有這兩部電影。一部是《地道戰》,一部是《地雷戰》。城鎮的街頭巷尾寫滿標語,其中一條重復得最多,就是毛主席語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一九六八年政府提出了一項全民備戰挖地道的指示。這在當時是一項保家衛國的政治任務。于是東海鎮內各家各戶都在自己家里挖地道,大街、馬街的沿街商鋪也在營業廳里挖地道,龍山中學(那時叫紅山中學)的地道工程量最大。以連、排(用部隊的編制,即現在的年級和班)為單位,在現在電視塔下的山腰上每排(班)一個洞口開挖,這些地道的工程量是要挖到學校師生都可躲進去,且要求地道與地道要相通。以致這個山后來有空殼山的別稱。
居民區即現居委會是布置、指導、檢查群眾挖地道的基層單位,具體做法是各家各戶在自己的屋內垂直開挖,挖深后才向橫挖。要求鄰居之間的地道要相通。就象電影《地道戰》里面的地道一樣。居民區的干部起帶頭作用,他們家的地道挖得最深。各個居民區還組織參觀、相互學習和評比。馬街頭的百貨大樓當時剛建成,是全縣最大型、最漂亮、人流最多的商貿門市。也在底層營業廳地面開挖地道。這個地道的工程要求是隨時可容納店內顧管躲藏。當時縣府在河邊新建一幢四層的大樓,就是后來作為農業局辦公用的那幢樓,在施工時就加建一層地下室,相當于地道。這個地下室現在還在。在北堤路上能看到地下室的窗口。但從建成之后一直閑置。在當時,建這一層地下室的造價比多建一層樓房還高。
剛開始是全鎮火火熱熱的挖地道,居民區的干部最積極,但也是他們最先碰到問題,最先停下來。原因很簡單:東海鎮地勢低,地下水位高,挖下一米左右就有地下水。挖地道形同開井。根本就無法象電影那樣挖到戶戶相通,上三層下三層的地道。因此,這一工作不行不停下來。四十多年后,當時家家戶戶挖的地道都填平了,只有龍山地勢高、當時挖得深,現在還有地道存在。這些地道長在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