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葉良方
清乾隆九年(1744),兩廣鹽運使朱介圭,來到海陸豐石橋、坎白等沿海鹽場,巡查了鹽引征餉銀及附近居民走私鹽等問題。朱介圭,字奕韓。江蘇蘇州府長洲人。乾隆八年由惠州知府調任潮州知府,尋升兩廣鹽運使。翌年在順天癸卯舉人陸豐知縣王之正及當地文人的陪同下,參觀了碣石、甲子、東海滘、烏坎、潭西等八處名勝景觀。愛好風雅的他,應知縣王之正之邀,對八景一一定名,當場題寫了五律詩八首。時屆海陸豐分縣暨陸豐建縣十四年之際,在惠州知府謝王生的支持下,王知縣正組織舉人沈展才、貢生章朝賡等編篡《陸豐縣志》。于是將朱介圭所題之詩入選縣志《藝文志》,欲將陸豐八景及其詩傳之不朽焉。陸豐八景確立后,歷代文人騷客亦為之即興抒懷,然流傳者幾乎無存。現將朱介圭等詩人所題詠的陸豐八景及其詩詞簡介如下:
【圖嶺斜暉】圖嶺,即河圖嶺,又名河頭嶺;位于陸豐市區北郊。螺河環繞,石壁巍峨,如天造地設焉。每當夕陽西下,登臨放眼,浮云翠岫,赤壁峭立,孤鶩追霞,一派落日斜暉的美景,令人留連忘返。古人曾在石壁上攜刻“夕陽西臥”四個大字,江邊處有鄭姓文士設曲水流觴臺,吟風弄月,效蘭亭之古韻。今臺及石刻雖廢,然斜暉尤存,景色依舊,仍為佳景也。《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嶺起平地中,橫亙面海天然,開邑治屏障。每當落暉返照,晚翠喧妍,含映亭亭,比海霞更勝。石巖上鎸有‘夕陽高臥’四字。在邑北七里。”又云:“…邑北諸山由旗頭嶂發脈,或起或伏,絡繹不斷,惟離縣治十里,皆平林坦地,至此突起峻嶺為邑屏障若天然位置者,山下舊有曲水流觴臺,今廢。”有詩云:
望遠余清興,夕陽山更佳。
煙開浮翠岫,林凈透紅崖。
過澗鴉爭樹,沿坡犢曳柴。
亦知高臥好,鐫石寄幽懷。(朱介圭)
畫屏峭立照崖暉,翠岫紅霞孤鶩飛。
天造河圖靈氣顯,鳴鴉處處野林歸。(五坡居士)
圖嶺路非賒,安步當車;山邊林里有人家,縷縷炊煙沖樹起,揮舞輕紗。天畔燦晴霞,點點飛鴉,牧童牛背弄清笳,最妙風光添一筆:紅日西斜。(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洛洲芳草】 洛洲,即洛洲埔,位于陸豐市區西郊。《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洲乃洛州…遠托圖嶺;春時新綠,平鋪錦茵一片,有滿目蘼蕪、草香晴蝶之趣。在邑西三里。”舊時有洛洲溪蜿蜒其中。每當春風吹拂,洛洲埔春草如茵,仿若翠氈;草花點綴其間,五光十色,競相開放;清風習習,芳香陣陣;晴光瀲滟中,蜂蝶蹁躚飛舞,吸引無數游人踏春而來。如今,此景隨著城市的擴張,已消失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中。有詩云:
細草鋪柔綠,芳洲媚早春。
著花如布錦,襯席更成茵。
雅稱紉香佩,遙憐拾翠人。
忘機來白鷺,點綴自清新。(朱介圭)
洛洲晴翠喜喧妍,草色芊芊連碧天。
蝶翅沾花香十里,已隨歲月入詩箋。(五坡居士)
閑里憶當年,負笈龍山,攜朋偶步洛洲邊,放眼一望心欲醉,美景當前:芳草碧連天,大地鋪氈,風過軟軟又綿綿;偏是牧童知點綴,燒起孤煙。(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龍山煙樹】龍山,舊名金龍山,俗稱雞籠山。位于縣城東南郊(現陸豐市區中心),大德嶺三峰拱峙,筆架天然。右有螺水引帶,左有浩瀚南海。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山為邑治左翰,上建院宇,周回嘉樹羅植,在邑東兩里。”清乾隆九年(1744),陸豐知縣王之正在書院四周遍植松柏,自此形成“龍山煙樹”一景。山上樹木蒼翠,云煙籠罩,叆叇蒼翠;游人望之,煙霞籠罩的龍山,倍具朦朧雋永的意境。有詩云:
樹人兼樹木,遺蔭已千章。
岫桂凝香遠,坡松引韻長。
蛟龍看欲起,云霧暫教藏。
寄語今宗匠,儲材有棟梁。(朱介圭)
煙霞欲動樹朦朧,遙聽課鐘響半空。
百載書聲催日曉,龍山一派翠云中。(五坡居士)
美景萬千般,首指龍山,蒼松翠竹就腰環,更有飄飄添帶水,秀色堪餐。如此亦常看,別有奇觀;晨昏煙靄起林間,宛似美人籠霧里,露出云鬟。(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仙橋夜月】仙橋,即迎仙橋;橫跨陸豐市區東河上,取迎仙納福之意。乃連接大街與迎仙街之橋梁,始建于南宋寶佑二年(1524),知縣肖泰夫建為十三洞木橋。清雍正四年(1726)因被洪水沖斷,重建為長68米之石砌橋。河中水流清澈,兩岸垂柳依依,為新舊墟之交通要道。《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長虹飛臥,右障回瀾,風靜夜沉之際,水月空明。在邑南門外。” 每當秋夏夜闌之際,居民消暑散步,橋上河面,月色如霜,波光閃爍,令人遐想聯翩。有詩云:
踏月長橋夜,空明豁遠眸。
虹光遙近郭,珠彩落前流。
風漾層冰合,煙融匹練浮。
清心同皓魄,相與印中逰。(朱介圭)
玉帶飛虹跨柳榕,漁歌隱隱唱霜鐘。
當年燈火闌珊處,應數橋頭月最濃。(五坡居士)
良夜憑迢迢,何處逍遙?漫游最好到仙橋,明月一輪天掛鏡,恰在林梢。一陣好風飄,細浪條條,堤邊竹影更搖搖,襯著客舟燈火蕩,入畫難描!(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烏坎歸帆】烏坎港,位于東海鎮烏坎管區。《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坎為海口,巨艦舴艋,大小咸集。在邑南十里。”清康熙年間,烏坎港置為粵東海關總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停泊港。港灣遼闊,歸帆點點;海鷗飛翔,漁歌唱晚。有詩云:
海澨暮煙平,收帆夕照明。
牙檣依岸列,畫槳匝汀橫。
蛋市爭蠃蛤,漁炊繞杜蘅。
坎前新月出,舟子看潮生。(朱介圭)
海門望盡幾重關,一水逶迤疍艇灣。
最是漁歌聞唱晚,霞帆朵朵帶鷗還。(五坡居士)
山勢急如奔,騰躍難馴,奮然一直赴江濱,難得昔人將一比:渴虎投津。形象萬分真,已足怡神;黃昏佳景更無倫:萬頃煙波帆片片,歸到漁村。(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法岫停云】法岫山,又稱法留山。海拔四百多米;位于陸豐市潭西鎮。《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云:“山頂多煙云繚繞,并有石室寬數丈。石上遺跡掌痕分明。在邑西十里。”唐元和年間,高僧大顛于此修煉,成道后隱靈山。后人取僧去法留之意,遂易名“法留山”。南宋寶佑5年(1257年),林雷煥重建該寺,創辦法留山書院。山勢蜿蜒起伏,奇石聳立,千姿百態。四季松林積翠,泉水丁冬,長流不息。因山上常年山霧氤氳,云雨交織,故有“法岫停云”之稱。是游客登高覽勝的好去處。有詩云:
石室棲云處,氤氳繞翠岑。
蘿間茶灶隱,松際鶴巢深。
霱葉披仙掌,曇花寫梵心。
還將臺閣氣,林外契華簪。(朱介圭)
禪境渰然生海漘,氤氳蜃氣織云屯。
團團叆叇出巖穴,醞釀人間又一春。(五坡居士)
遙望法留峰,秀拔凌空,宛然危坐一仙翁,常有片云停著頂,白發蓬松。傳說大顛公,卓錫其中,道高韓愈亦推崇,臨別留衣遺跡在,想見宗風。(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碣臺觀海】舊時玄武山有碣臺石,是俯覽碣石灣波瀾壯闊景觀的名勝。《陸豐縣志?疆域志?八景》載:“臺結山半,西連三臺;俯視蒼茫,在邑東五十里。”又云“(山)不甚高,然登其上,則海天風景盡入目中矣。”即謂玄武半山有西連三臺石的碣臺石。游人登臺遠眺,南海波濤萬頃,海霞璀璨,歸帆葉葉,有如蓬萊勝景,令人留連難返。上世紀“文革”時,碣臺石和三臺石,隨福星塔一起被炸毀,從此匿跡銷聲。改革開放以后,重建福星塔。游人登塔遠眺,碣臺觀海景色又現。有詩云:
憑高俯巨壑,瀲滟欲浮空。
煙島朱欄外,神山翠靄中。
蕩云封蜃穴,浴日晃鮫宮。
舶賈帆檣遠,波平任好風。(朱介圭)
登塔猶如登碣臺,波光霞彩勝蓬萊。
滿灣鷗影笛聲鬧,領略天涯心境開。(五坡居士)
碣地最宜游,望海樓頭,登臨時節好清秋,天水茫茫同一色,祗著漁舟。我自恣淹留,欲沉未下半規浮,好景人間誠頃刻,過眼悠悠!(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甲石吞潮】舊時石帆港(甲子門),有六十個礁石屹立港門,與船帆相似,又與干支六十甲子相符。涌潮奔浪至此,時吞時吐,蔚為壯觀。《陸豐縣志?古跡》載:“甲子石,在甲子港口,參差巑列點數六十,適乎甲子之目。故名。”《陸豐縣志?八景》又載:“石臨港口,應六十甲子之數。每當潮水瀠洄,有若吞若吐之勝。在邑東一百里。”此景位于瀛江出海口,巨浸滔天,石礁角立,游客登臨待渡山遠眺,望之有若礁石吞潮之感。有詩云:
粼粼潮際石,磊砢合支干。
引勝羅青嶼,含虛漱碧湍。
花光吹浪冷,星影漾波寒。
不盡臨流興,持竿憶釣磻。(朱介圭)
海門潮漲夾雷來,雪浪滔滔天界開。
吞吐乾坤聲勢壯,激流砥柱幾崔嵬?(五坡居士)
甲石怪嶙峋,棋布星分,昂昂六十立江門,潮去潮來時出沒,吐吐吞吞。經歷幾多春?風雨晨昏,驚濤駭浪若無聞,萬擊千磨皆不變,依舊成群。(林兆平?調寄浪淘沙)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