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梁水良
碧海連天,瀛江如練。
疾馳的小車,一路向東,車窗外,甲東大橋、甲東鎮政府、鐘山中學……一一掠過后,我們來到了明清兩代沿海的軍事重地——奎湖村。
地處甲東半島東部的奎湖村,東南瀕臨浩浩大海,西南距甲東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北與惠來接壤。明代初年,奎湖成汛地,屯軍駐守,隸屬碣石衛甲子所。周遭零散村莊遷集一處,歸一大村,俗稱歸湖。因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橫跨南北,而村也同一走向,取方言諧音,得名奎湖。
解碼“地理詩”
五虎雄踞守海邊,鵠鷦飛來鎮中央。
湖水流來響叮當,龜頭建有天后廟。
城內有池也有田,金龍戲水宗祠前。
左側青龍擎旗舞,白虎右砂吐清煙。
彭湯流,一位土生土長年逾古稀的奎湖人,他吟哦的這首“地理詩”,讓初次踏訪的我們,得以按“詩”索驥,窺探到奎湖舊有的歷史風貌。
據考,奎湖村始建于宋度宗至端宗年間(公元1265—1278年),居民大多來自福建,為避戰亂而來,原有24姓氏,散居在周圍的10多個淺灘湖澤,以打漁捕撈為生。林姓最先來此定居,其先祖南宋度宗古墓碑碑志至今仍在。有“前林后夏”的俚語流傳。
社是宋代開始出現的基層管理社區。今天的奎湖村人口近萬,14個姓氏,沿傳統劃分為6個社。分別是東、西、南三社;第四社為后澤;第五社為大茂山;前邊及上下湖東合為六社。舊時曾筑墻圍寨,東、南、西、北四城門,供有城隍廟。內置管理漁船出海捕撈和鹽町生產等事的衙門司。外設兵營,官兵駐守。
厚厚的城墻坍塌了,偌大城池只剩下東、西兩門。威嚴的衙門不見了,但通往村小學的路上,還保留著一處叫衙前埔的平坦之地。這是歷史遺存?抑或是歷史的憑吊?
奎湖地形獨特,四周高中間底,村中央巨石臥立,狀似海龜伸頸,勢若海龜游湖,駐立湖的中央。“龜頭”處有天后廟巍然。村邊,依然水流潺潺,“金龍戲水”歸聚于青皮湖。遠處,左側青龍護峰,如旗招展,跌宕起伏,宜靜于動;右邊白虎拱衛,煙墩高聳,悠悠白云恰如煙窗吐出的滾滾濃煙。
海岸邊的木麻黃依舊青綠,像守土有責的士兵,站成千年風景。小山聳立,極具象形,惟妙惟肖,如麒麟,如獅子,如老虎,如大象,如豹子,號稱“五虎”,威武地鎮守海疆。
在眾多的自然奇景中,尤以麒麟山最為有名。麒麟山是一個由北向南伸入大海中的小半島,三面湛藍藍的海水,波光粼粼,遠接云天,平緩沙灘伸向遠方。山上遍布巨石,尖圓方平,形狀奇異。山巔翠綠的松柏掩映著一座紅色的標燈塔。東北面水庫澄亮如鏡。西北方連接獅地山,象地山。
彭伯說,奎湖依山瀕海,咸淡相宜,農牧漁鹽兼備,自古為膏腴之地。寨內原有良田萬頃,漁塭鹽町星羅棋布,寓居宜作。尤其奎湖的龍蝦聞名海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次上交公社數量都在四五十擔以上。
奎湖村地靈人杰人才輩出。明洪武庚子年,奎湖村彭氏開基祖西湖公之子,諱舉字京佐,中式鄉試舉人,授桂縣訓導。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彭祚中式舉人,授北直泗州同知,官秩正五品。有《重建海豐縣碑記》傳世。已故省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原汕尾市委書記彭禹賢,也是該村的佼佼者。
神秘媽祖廟
來到位于村中央的媽祖廟,情趣盎然的畫面呈現。
屋檐飛龍高翹,石壁鳳凰纏繞,龍飛鳳舞,別具韻味。廟門不大,三聯式門。兩進一天井。前庭右側墻壁嵌著一方方斑駁小石碑,字跡模糊。廟前水泥町,平坦如砥,寬敞氣派。精巧戲臺矗立,與媽祖廟遙遙相對。整座戲臺造型獨特,蘊涵深刻。戲臺地基條石壘砌,呈八卦形。廊廡精巧,琉璃瓦頂,三面封閉,遮風擋雨。從正面看,戲臺是一尊巨大梳妝臺,后壁正中有一圓鏡形窗,媽祖端坐廟內正對鏡梳妝呢。從高處俯瞰整個戲臺,又恰似一只巨大的螃蟹,與“石龜”遙相呼應,構成“海龜吃螃蟹”的意象。此情此景,誰又會說螃蟹橫行霸道,它也是虔誠的殉道者呵!
廟后風景,也另有情趣。
一方大石突兀,碩狀威儀,如海龜伸出長長的脖子。一顆參天古榕挺拔于大石中間,蓊蓊郁郁,詩意盎然。是什么時候,又是那只鳥兒,在什么地方囫圇吞下一粒榕樹的種子,它駐足間拉出的那顆落于石縫中的鳥糞,誰會料到,日后會以如此石破天驚方式,橫空出世。榕樹下的鐵皮小廟,更是讓人覺得這榕公公的古舊與神秘。面對這奇特大石,這傳奇古榕,內心深處升騰起的,除了震撼,更覺禪意十足。
太陽西斜,天井瀉滿余輝,映亮了媽祖慈祥的面龐。這千年的陽光多像媽祖和藹的目光,撫慰溫暖著一代代奎湖人。媽祖信仰如同胎記般深深地烙在奎湖人的身上。“現在的奎湖人未必清楚久遠的過去,但他們從長輩代代相傳的話里,記住‘有村便有媽組廟’的歷史。”彭伯如是說。
奎湖村除了媽祖廟外,還有東、南兩宮。兩宮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奎峰王廟存放古碑記4座。歷明清兩朝,多為官府禁示,革陋清弊;內容涉及治安、漁業、農事及稅收等民生項目。清乾隆年間,膏腴之地的奎湖引來地方貪官、劣司、土棍等的青睞,漁霸、港霸等作威作福,胡作非為,村中有識之士夏象春、江泰來等人,和數百名船戶、鹽民共同出資,前往省城衙門告狀,在周、楊兩巡撫的支持下,得乾隆御批,吿贏御狀。村人感恩修建“三王廟”。廟內侍奉周、楊及乾隆塑像。
奎湖古堡
殘陽如血,掩映著村外古堡的一段久遠歷史。
明代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吸取前朝失敗教訓,在沿海推行衛所制,連海設衛,鞏固海防邊疆。碣石地處海隅,扼惠潮交通要道,因極具軍事價值而設衛。碣石衛下轄內外九所,外所為神泉(今惠來)、甲子、捷勝、海豐、平海(今惠東)。明洪武乙酉年(1369年),地處海防的奎湖設汛,成軍屯之地,歸甲子所管轄。汛為軍隊駐防地段。
奎湖介于神泉與甲子兩所之間,之所以設為汛地,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是因為奎湖是螯江連通南海的節點。扼住奎湖,就可以掐斷彼此間的聯系。這一點,現代人可以從電子地圖看到。古堡因其見證了明清兩代汕尾海防史,而被列入市級文物。《汕尾文物志》載曰:該古堡為灰沙夯筑,呈四方形,城墻堅固,厚2米,高4.5米,整個古堡長45米,寬50米,面積2250平方米,僅于南門辟一石門。進門有一樓間,長約4米,寬約5米。查閱資料得知,甲東鎮境內與奎湖古堡建于同一時間的,還有位于長青村南面臨海小山崗上的長青古堡。它們構成了威震海疆的雙子星座,輝耀于汕尾古代海防史。
夕陽下,古堡門扉緊閉,彌漫著頹廢氣息。營房已坍塌,瞭望臺和統墩炮架還堅固著呢。古堡像是在歷史中慢慢老去的勇士,回望天邊,只見到殘陽如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曾經威震海疆的城堡如今成了當地人開辦的蘿卜廠,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