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豐政協網: m.nniifjq.cn 發布時間:2017-01-20 發布者: 字體:大 | 中 | 小
吳志躍
東海鎮是陸豐市政府所在地,開埠歷史有據可考延伸至宋朝以前,至今已一千多年。一河兩岸,風光秀麗。水陸交通便利,現有人口約20萬人。歷史上當地民眾以手工作坊為主,在農耕經濟年代這里的小手工作坊很普遍,從遺留下來的地名、街名如:草席街、打索巷、打鐵街、餅街、笠后社、油搓街、棕蓑街、土籠街、爐鋪巷等等,可見當年東海鎮手工行業不僅品種多,而且規模大。成街、成市。解放后直到計劃經濟體制結束前,當地政府對各個行業加以重視和扶持,通過公私合營,對私改造、組建成公社集體廠礦。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比較有規模的公社集體廠社有:竹工藝廠、竹笠廠、竹器廠、竹編廠、造紙廠、衛生香廠、副食品廠、制衣廠、五金機械廠、打索廠、文具廠、后期還有電風扇廠、毛織一、二、三廠,人造花廠,紅木家私廠,繩纜廠、塑膠制品廠,據當時鎮工交辦統計,集體廠社有六、七十間之多。這些廠社小的幾十個工人,大的有幾百甚至幾千人,如文具廠,打索廠是幾十人,竹工藝廠、人造花廠均是超千人的大廠。
由于這些廠是手工作業為主,一些工序可領回家零散加工,因此,廣義上說,當時公社廠社的工人遠遠不止入廠做工的人,幾乎是全鎮的人都參與。甚至不止于東海一個鎮。比如以做竹笠為例,這一產品需要竹、竹葉、桐油、山藤和紙,東海當地只是起到來料加工的功能。因此,東海廠社的活躍,帶動了周邊材料供給的生產鏈,那時候的東河上游還是未建水閘,現在的陸河一帶的山區的竹排、杉板船能直通東海。因此,老縣府門前的大河每天都有竹排順流而來,在上圍簡易碼頭上貨。圍繞公社廠礦的生產和經營,帶動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加工、銷售。在當時,各廠社都有派出采購員,分內采和外采,內采負責買回來的原料,外采主要負責銷售。當時的采購員是很風光的行業,不僅自己經濟上有實惠,比如長年出差,工資一分不減,還有補助,同時還有糧票補貼。糧票這東西在當時與鈔票幾乎是同等價值的。特別是一些有業績的采購員,那更是萬民尊崇的偶像和明星,今天的所謂天皇巨星,與老百姓的溫飽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而當時的采購員則不同,有時一個廠數百名工人因生產合同接不上而停工。這時外出的采購員發回電報:已收到什么型號規格的產品,購銷合同多少多少。于是在東海的廠長就通知車間,車間就通知班組,靜寂的廠房第二天就活躍起來。大家有工做,就有飯吃。像這種情況下的采購員無異于救世主。他關系到上百個家庭的溫飽!那時候,只要有一個人進入公社廠礦做工,這個家庭基本上就站在現在的低保線之上,有一個大工加上一至二個小工,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就得算上小康,因為當時一個集體廠社工人的工資是三十到四十元,而糧所供給的大米是每市斤一角四分二厘,一個人的工資就能購回全家人每月的大米和買到柴薪,也就是說,有鼎上有鼎下,有二人入廠做工,那生活就比較豐裕了。時勢造英雄,在這種環境下,當時東海出了三個名人,既不是官也不是貴,只是采購員。因他們的名字最后一個字都是“波”或“坡”,因此,東海的老百姓就說“三波”,那三波可是當時的英雄和明星。集體廠社火紅的那些歲月,社會的風氣讓勤勞和集體榮譽占了主導地位,那時,東海沒有現在鳥籠式的小區和商品樓,都是平房瓦厝,一到晚上,大家都在門口納涼,話題當然就離不開自己的廠社:我的廠收到二萬元的合同,你廠的產品銷到柬浦寨,他的廠最近出了新品種……等等。公社廠礦發展的喜悅真正是萬民都有份。不像現在產值幾個億,都與百姓無關。那時,兒童也有事可做,那時候讀書不重視,也沒有禁止童工的提法。很多八、九歲的孩子就進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種,像竹笠廠的鋪葉、繞藤,這樣的小童工每天也能賺到五、六毛錢。一期(十天)的工資領到手,可以幫補家用或買件衣服。不象現在,十來歲的孩子整天往網吧鉆。真懷念那段雖貧窮但充實溫馨的大集體占主導地位的歲月。
三十多年前處于全盛時期的公社廠礦,何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退出歷史舞臺,至今沒有人對它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筆者因年齡關系,當時僅是一個旁觀者。而從后來接觸的資料和現在社會發展的趨勢去回顧、總結,認為公社廠礦的出局是客觀規律所然,不是制度體制的改變,也不是人的問題。因為只要這個行業,這個產品還占有市場,不管經營者是公社集體還是個體老板,它都能生存下去。而現實上,當年東海數十間工廠生產的產品,現在還能零散存在的僅有衛生香,圣誕品兩項,而萬民參與的竹笠行業已絕跡。出口歐美,當日東海人引以為榮的人造花、竹工藝品現在連生產設備都沒有了。
筆者分析,東海公社廠礦出局的客觀原因主要是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工業,缺乏技術含量,僅能在那特定的歷史時期找到生存的空間。如竹笠,東海是萬民參與,每天生產數萬頂,在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歲月有市場,全國各地都搞人海戰術墾山、填海、圍堤,需要數量龐大的竹笠。而現在這類人海戰術沒有了,竹笠賣給誰?竹工藝品,人造花、盡管巧奪天工,做的很精美,因為時代在前進,現在不論是國內的農村還是城市,居所中是不需要的。國外更是如此,現在需要的是環保,綠化的真花,因此,筆者認為,當年公社廠礦以手工作業為主的行業是時代對它們的否定,沒有其他原因;而通用五金廠,電風扇廠則源于人的因素,沒有與時俱進的觀念,也缺乏科學技術支持。東海的通用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生產出能下田的拖拉機,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不過冷卻技術不過關,使用一會兒就發熱;電風扇廠更是可惜,當年東海風扇廠的產品已批量生產,而中山的萬寶還未出現!外地多次組團來學習取經,他們回去后辦起了大廠一直到現在。引進技術、人才,生產風扇、空調、電視、手機、電腦等系列產品,且上市,抗風險能力強。而東海的風扇廠產品單一,依靠經驗不是引進技術、人才,在信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必定被淘汰。
而加速東海集體廠社出局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政策,東海仗著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的優勢,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如毛織廠、電子廠、制衣廠等等。外資帶來設備,原料、資金、訂單,我們政府還有補貼的政策。于是很多工廠放掉原來自己熟悉的經營項目,轉為“三來一補”企業,一些企業管理人員也跳槽為外商服務,活躍于全國各地的采購員隊伍即時失去作用。于是,一時間,支撐東海公社廠礦的廠房,領導力量和采購員這三大支柱失去作用,公社廠礦已名存實亡!而“三來一補”是曇花一現,經營的命脈掌握在外資的手中。當市場疲軟時,外商不僅沒了蹤影,甚至連機器設備都丟在那里,短時間內要改行經營都受限制,這是迫使公社集體廠礦出局的致命一擊。
無工不富,不論是集體經營還是個體經營,辦好工業事關一個地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陣痛之后要新生,這也是發展的規律。就讓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公社廠礦存入歷史。多辦一些有科技含量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新型企業,重現東海這一粵東名鎮的雄風。
掃一掃分享該新聞